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批评理论述评

新批评理论述评

文学评论·
现当代文学

新批评理论述评
王宏飞 沈阳师范大学
摘 要: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
之一,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影响颇深。本文依据赵毅衡编撰
的《新批评文集》,从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新批评对诗歌
语言的研究、细读法以及这一理论的局限着手,对新批评进
行研究述评。
关键词:新批评;本体论;诗歌语言;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47-01

新批评这一文学理论得名于美国著名的批评家兰色姆,
他所写的《新批评》,这本书的许多观点来自于理查斯和艾
略特。新批评可以说是英美现代文学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
之一,影响深远。这一理论之所以叫新批评,是由于对旧批
评进行了反驳,其中的旧批评有两个:一是作者中心论,把
文学研究变成作家生平、传记和考订,作品反而成了作家传
记的零件;二是把文学作品当做时代经济、宗教、政治状况
的图解。新批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
细读的批评理论,从文本内部着手研究。
一、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新批评的理论是指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文学内容与
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品的内在构成等问题的理论;方法论指
的则是新批评的指导方针。两者显然是相互联系的,方法论
是从基本理论推演出来的。
[1]
新批评比较注重对文学文本

本身进行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文学作品,文
学研究应该以作品研究为中心,从而对作品的构成、语言、
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新批评将“本体论”作为
它的批评术语,兰色姆在《世界的形体》中首次提出了文学
批评应着眼于诗的“本体”理论,进行局部的和整体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关心阅读者的个人感受、作者的背景、作品产生
的社会历史形势等外部问题,而是主张应该进入作品内部,
全面又细致地对作品的内容、形式、结构等进行整体把握和
分析。新批评的这种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加深对
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新批评的诗歌语言研究
新批评理论主要适用于诗歌这种文学作品类型,在诗歌
的语言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新批评家是把诗与文学作品
等同来看待的。诗人在创作时设法找到新的形象以表达体会
到的感情,最后逐步把这一行行模糊组合起来的词汇构成诗
歌。瑞恰慈又把语境的范围从传统的“上下文”意义扩展到
最大限度,不仅是共时性的“与我们诠释每个词有关的某个
时期中的一切事情”,而是历时性的“一组同时复现的事件”。
[2]
艾伦•泰特的“张力”说,是根据形式逻辑中的外延
(extension)与内涵(intension)的概念,用以对待诗进
行语义学的诠释。外延指的是词的本义,内涵则指词的引
申义。“张力说”将外延与内涵的前缀“ex”和“in”去掉,
创造出新词“张力(tension)”,并指出诗歌的意义在其张力,
研究诗的张力就是研究其丰富的语言。
“反讽”这一手法也普遍应用在诗歌的语言之中,实际
上,诗的语言就是反讽语言。瑞恰慈认为,“反讽”能使通
常相互冲突排斥的对立面达到平衡。新批评将诗歌的感染力
归结为修辞结构的胜利,要想读懂一首诗的真正意义,首先

要做的,就是学会识别诗中的反讽手法。诗人常常用反讽的
手法揭示诗中的意象,从而营造意境。
三、细读法
所谓细读法 ,就是要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细
节着手,耐心揣摩、仔细推敲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3]
主张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从语言及其结构中寻找线索,对
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词语都反复研读、推敲。新批评的细读
法主要适用于诗歌批评,由于一首诗是一个独立主体,它的
内在结构具有张力,语言充满反讽、悖论和含混,因此适用
细读法。
新批评的追求目标是在文本的“内部”,但是又不能涉
及情感,这样看来似乎对诗歌的语言更有可研究性。新批评
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用
隐喻、反讽、含混、悖论、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进
行尽可能详细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将作品中的真正含义和神
韵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诗人总是把平常的现象写得不平
常,如丁尼生的诗歌《泪水,无端的泪水》的头一节:
泪啊,无端的泪,我不知道它为了什么
泪啊,它来自神圣的绝望的深渊
这里“无端的”和眼泪的痛苦含义有着冲突,“绝望的
深渊”是表明绝望的情感,和前面不知道为什么也是不相容
的,这就有反讽的意味,而“神圣的”和“绝望的深渊”也
有冲突,这也是一种反讽。又如古诗《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的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读起来像是
在交代这样一个事实:黑夜即将过去,情人不在身旁。但是
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悖论:来是空言,可得知是没来,
既然没来又何来的去呢?第二句解开谜题,梦为远别,去绝
踪应该是在梦里。
作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新批评对现代文学批
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细读法这一方法过于专注对文本的
自身研究,导致其忽略了文学与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的
联系,比较孤立、片面,不仅割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还破坏了文学研究的整体性,不利于文学规律的总结和创作
实践,从而这一理论从六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被其他
理论超越。
注释: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第12页。
[2]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第303页。
[3]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
月,第66页。
参考文献:
[1]朱炎皊,《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及其在文学欣赏中的应
用》,安徽文学,2008年第4期.
[2]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第12页.
[3]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第303页.
[4]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
月,第66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