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英美新批评..

第七讲英美新批评..

第 七 讲




LOGO
文本批评概述
一、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二、英美新批评 三、结构主义批评
四、解构主义批评
LOGO
第一节
英美新批评
一、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新批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至30年 代在美国成形,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阶段 。由于主要存在英国和美国两个地区,所以通常 又叫英美新批评。
LOGO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 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 “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LOGO
瑞恰兹:语义学理论 《文学批评原理》: 文学语言是“情感性”(emotive)的,科学语 言则是“指称性”(referential)的。
瑞恰兹把诗定义为“非指称性的伪陈述”,“对 一种伪陈述的接受完全取决于它对我们的情感态 度的影响”。 奠定了诗歌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新批评理论家共同点:注重对文本的逐字逐 句的细读,从语义的层面研究文学。
LOGO
一、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20年~1930年,新批评的发轫 期。代表理论家有英国的瑞恰兹和艾略特。
LOGO
艾略特:诗歌非个人化理论 《传统与个人才能》: “一个艺术家的前进历程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 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的历程”。 “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 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 “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 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 注意诗。”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新批评自 己把这种语义分析称为“细读”。 “细读”,是指对文学文本、尤其是文本的语言 、语义,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这样 的解读,达到对文本蕴意的理解和感受。
LOGO
细读法close reading
LOGO
一、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二时间段:1930年~1945年,新批评的形 成发展期。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燕卜荪与美国学 者兰色姆。
LOGO
威廉· 燕卜荪:含混
威廉·燕卜荪( 1906— —1984)生于英格兰约克 郡,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诗人。他的成名作为《 朦胧的七种类型》(《含 混七型》) 。 文学语言或语义的“复义 ”性亦即燕卜荪所谓的“ 含混”性(ambiguity) 是文学语言、语义,特别 是诗歌语言语义最重要的 特点。
LOGO
张力
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雪莱《西风颂》
LOGO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LOGO
卞之琳:《断章》
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 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 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LOGO
卞之琳:《断章》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 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LOGO
燕卜荪《含混七型》论复义
①一个词或句子同时产生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②多种词句的不同意义共同构成了某种蕴意。 ③同一个词具有两个似乎不相关甚至矛盾的意思。 ④词语具有的各种不同的意义合起来表达了一种复 杂的感情或心态。 ⑤一种比喻或修辞手段所表达的思想介于两种意义 之间。 ⑥矛盾的表述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解释。 ⑦两种矛盾的意义暴露了作者思想的分裂。
LOGO
钱鍾书:《谈艺录》
唐人李贺好用“动字、形容字之有硬性者”来 写流动的、轻盈的物象,形成了“变轻清者为 凝重,使流易者具锋芒”的特点,与一般人眼 里的事物常态不一样。 如“空山凝云颓不流”、“黑云压城城欲摧” 云是“凝云”,乌云也有压倒城楼的份量。
一、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三时间段:1945年~1957年,新批评的鼎 盛时代。新批评的重镇由英国转到美国,代表人 物有韦勒克、维姆萨特、布鲁克斯等。
LOGO
韦勒克: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外部研究:研究作家个人因素,社会背景,时代 环境对作品造成的影响。 内部研究:研究作品自身的内部结构,包括音韵 ,表义,意象,叙事技巧等。 “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 品本身。”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 ,是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先驱。 燕卜荪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任教, 培养了王佐良等知名学者。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 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中国古典文 学。
LOGO
诗歌语言有“构架/肌质”两种成分,“构架”( structure)指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意释或换成另 一种说法的成分,是诗歌的逻辑构架,属于理性 因素。 “肌质”(texture)是诗中无法用其他语言转述 的东西。 文学语言具有“肌质”性。
LOGO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二:
其实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杨柳 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 新警。 《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有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 的《雪窗小集》,里面的《偶题》说:“一段好春藏不尽 ,粉墙斜露杏花俏”。第三句有闲字填衬,也不及叶绍翁 的来得具体。 这种景色,唐人也曾描写,例如温庭筠的《杏花》:“杳 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又“独照影时 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但是或则和其他的情景掺杂 排列,或则没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都不 及宋人写得这样醒豁。
LOGO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LOGO
卞之琳:《断章》
评论家章亚昕:《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 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 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 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 中的花朵。评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 ,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 (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宋诗选注》虽然用的是中国传统 的选本加注释的模式,但钱锺书的 注释却依照新批评的细读方式,把 诗歌的读解和欣赏建立在语义分析 的基础上。 注释一般都是对字句读音、含义的 说明,解释则多取字词的字典义。 钱锺书的注释则关注字句在整首诗 中的意义,特别是字句的隐含义、 言外义。
LOGO
“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
1946年和1948年,新批评两个理论家维姆萨 特和比尔兹利合作,先后发表了《意图谬见》与 《感受谬见》两篇论文。 两篇论文尤其是《感受谬见》引起极大争议,同 时也普及和巩固了文本中心主义的观念。
LOGO
LOGO
(二)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样。 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或句子的含 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的事件 的名称”。 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 评的语境对文本而言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历时层面:词语中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王禹偁《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与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 总是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 。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 “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 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 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 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无语 ”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 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
首先,预设文本是独立的、非历史的,是一个封 闭的自主空间; 其次,文学是隐喻、象征的,文本是由语言的冲 突(反讽和悖论)构成的张力结构; 阅读不是寻找主题意义,而是分析文本的语言结 构。 细读法的目的就是找出由悖论、隐喻、反讽、象 征等形成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
LOGO
LOGO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一)含混(复义) 含混就是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涵义并引起不同 理解的现象。 Ambiguity:“多义、含混、晦涩”。 复义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点 语言本身的含义对作家言说意义的干扰,使文学 文本形成了具有多种含义的可能,其既可以强化 作家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与作家的意思冲突 甚至相悖。
LOGO
卞之琳:《断章》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 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 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 、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 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 不确定性。(含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