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山歌调查

客家山歌调查

1 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及未来走向初探

一、调查内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 二、调查目的: 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客家山歌文化的发展现状,促进客家青少年及全社会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客家山歌的热爱,唤起各界人士关注客家山歌文化的发展前景。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网络搜索、书籍查阅

文章结构: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表一:对客家山歌的喜好程度调查数据 (二)表二:获取客家山歌的途径调查数据 (三)表三:喜欢客家山歌的原因调查数据 二、客家山歌源流和现状分析 (一)客家山歌的源流 (二)客家山歌的现状分析 三、客家山歌未来走向初探 (一)保护好传统的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 (二)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 (三)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客家山歌 (四)树立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音乐品位 (五)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客家山歌 (六)加强政府对客家山歌发展的保护与引导 四、结语

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2

——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及未来走向初探 [摘 要] 客家山歌,顾名思义,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歌。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山歌承载着客家人的乡土智慧和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文章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的现状和传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客家山歌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兴宁市 源流 现状 传承

“鱼爱水来鸟爱林,客家乡亲爱乡音,永远不忘客家话,山歌连情心连心”。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歌,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山歌承载着客家人的乡土智慧和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2006年5月,梅州客家山歌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是,在外来文化和流行风文化以及近年来山歌队伍 “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山歌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山歌在年青人中的发展现状,关注在新时代潮流下,客家山歌的未来走向,2010年,我在兴宁市各县城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活动。调查以发放问卷和访问群众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47份,有效问卷共126份。

一、 调查数据分析 (一)表一:对客家山歌的喜好程度调查数据 年龄段 70岁以上 70—50岁 50—25岁 25—10岁 听 过 100% 96.8% 96.3% 94.7% 喜欢与否 66.7% 66.7% 37.4% 10.4% 会 唱 51.9% 40% 18.5% 10.2% 调查数据显示,上述地区的人群对客家山歌都有一定的耳闻。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听过客家山歌的都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但随着年龄段的下降,听过客家山歌的人的数目有所减少。当然不排除受访人群中有移民的存在,但总的来说,客家山歌的普及程度降低了。 就人们对客家山歌的喜好程度而言,从这些数据看出,山歌在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随着年龄段的递减而递减,或者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喜欢客家山歌。 对于该地区人群中是否会唱客家山歌,调查结果反映出:客家山歌的流传程度是随着年 3

龄段的递减而降低的。据了解,兴宁明珠广场山歌亭每天下午三四点就有人唱山歌,但90%以上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有几个路过的年轻人,听几句就走了。兴宁文化部门要办山歌培训,搞了几次都办不起来,年轻人想学的太少了,客家山歌在传承方面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趋势。 (二)表二:获取客家山歌的途径调查数据

70岁以上 70—50岁 50—25岁 25—10岁 劳动中听到 7.4% 0% 0% 2.3% 闲时吟唱或听到 48.1% 24.1% 5.7% 25% 山歌是产生于劳动中的,在对山歌传唱环境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劳动场所和劳动模式的变化,人们在劳动中吟唱的现象很少,人们在平时劳动中能听到客家山歌的比例也很低。而人们闲时吟唱的比例相对要高。 另外,客家山歌已经从一种劳动号子转变为一种娱乐形式。它转变了以往在山间野地相互酬唱的演唱传统,更多是自发地会集在乡镇、村落的公共场所演唱山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歌的普及度。 客家山歌已经转变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但劳动向娱乐的转变并不就意味着它获得了流传的新路,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变,在流传方式和自身结构改进方面必然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其生命力最终体现在流传的广度和深度,在媒介极其发达的今天,媒介的占有量是关键。很显然,从客家山歌的媒介占有量和流传方式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三)表三:喜欢客家山歌的原因调查数据 70岁以上 70—50岁 50—25岁 25—10岁 歌词有趣 娱乐身心 歌词有趣 抒发感情 歌词有趣 曲调优美 歌词有趣 抒发感情 55.6% 63% 35% 39.1% 32%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见:歌词有趣是客家山歌的生命力所在。以客家话为唱词能在该人群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尤其是高年龄段的人群。对于不喜欢客家山歌的原因的调查中,不合潮流和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性是主要原因,尤其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觉得“听了鸡麻皮都晓钉”。

广播电视 77.2% 报刊杂志 <10% 学校学习 <10% 政府宣传 <10% 4 二、 客家山歌的源流和现状分析 (一)客家山歌的源流 客家山歌风行于客家地区。它与客家话一样既是客家人的鲜明标志,又是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然而,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第三,旧时客家因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众娱乐,平时抑制的感情不能获得适当的宣泄,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一般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 第四,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很严,平常在家庭中或乡村里,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男女间的社交活动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妇之间,也很少有轻松的生活节目。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所以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 起山歌来。 (二)客家山歌的现状分析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进步、社会观念的变更,产生了一些新型的、现代的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日益趋重,一些外来文化,如欧美、日韩文化产业,占据着我国大量的文化市场份额。在外来文化及流行风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哈日族”“哈韩族”为代表的媚外人群。不少青少年对于外来文化及流行风文化认知颇多,但对于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却少之又少。 然而,客家山歌的衰落命运似乎是无可避免的。 首先是因为山歌在她的根据地——山冈上消失了,山歌从此没有了自然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地。山歌和民间信仰不一样,她是需要学习和记忆的,一旦中断了就很难自然复兴。 其次是教育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学校,年轻人有更多更新鲜的东西要学习;在电视、音响的协助下,工业化的产品——流行音乐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年轻一代的心。 而其他娱乐和消遣方式,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了各年龄段百姓的日常生活,电视剧、文体活动、赌博„„再生型层次的山歌的许多功能都被迅速替代了。 对于业已存在的山歌社团而言,最直接最现实的困境是缺乏资助和人员老化。曾在兴宁 5

客家山歌协会了解到:“联谊会想培养后代,希望山歌不要失传。可没有资金,吸引不了人来。如果发工资,他们就会来学。”我有点困惑地问:“以前也没有钱,为什么大家爱唱?”他们说:“那是传统。”传统已经被中断了,想要传承下去,就必须依靠金钱。因此,这也是客家山歌衰落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原因。

三、 客家山歌未来走向初探 保护和传承好兴宁客家山歌具有弘扬客家文化和宣传兴宁的特殊意义。兴宁客家山歌反映了从古至今人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考方式的文化积淀,保存着久远的兴宁客家文化气息,是客家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兴宁客家山歌是兴宁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日益丰富,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兴宁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土著的艺术,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兴宁客家山歌究竟应该如何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发展传承兴宁客家山歌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保护好传统的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 保护好传统客家山歌是传承客家山歌的前提条件。首先必须对传统的客家山歌的原貌进行采集、记录和整理,将传统的客家山歌原汁原味的样态保存下来。客家山歌是我国民间文学十分宝贵的财富,是新文学创作需要吸收的重要养分,是新山歌创作所必须借鉴的,传承发展客家山歌必须在传统山歌上继承。所以保护传统客家山歌就显得非常重要。 保护客家山歌另一做法是要保护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客家山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传承人口传心授来传承。客家山歌传承人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离开了传承人,客家山歌就难以流传甚至消失。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接班人也是一种有效方式,政府要鼓励山歌大师们多带徒弟,政府要相应给他们一定的经济保障和鼓励,使他们乐意带徒弟和从事山歌传承这一职业。 (二)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 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是传承发展客家山歌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大、中、小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客家山歌,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客家山歌的内涵和意义。没有了解,没有认识,哪来的喜欢?所以要让年轻一代喜欢本土的音乐,在学校开设客家山歌课程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承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让客家山歌走进校园,让客家山歌和政治课等课程一样成为一门必修课,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那么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之路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