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日本汉学

3日本汉学

3.1日本历史年代更迭

3.2早期日本汉学

3.3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汉学

3.4平安时代日本汉学

3.5五山时代日本汉学

3.6江户时代日本汉学

3.7明治、大正时代日本汉学

3.8昭和时代日本汉学

縄文时代:BC.7000-BC.300

弥生时代:BC.300 - AD.300

大和时代:300-520

飞鸟时代:6世纪前半叶始,止于大化改新的645年。

奈良时代:710-784

长冈京时代:784-794

平安时代:794-1192

镰仓时代:1192-1333

南北朝时代:1333- 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战国时代:1477-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

江戸时代:1603-1868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1926-1989

平成时代:1989-

3.2早期日本汉学

3.3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汉学

一、汉字

《千字文》、《论语》最早传入日本的汉文典籍

大化(645)之前,日本的教育主要以儒学和文字教育为基础

《推古朝遗文》—最早的用汉文写作的典籍

真名&假名(かりな—かんな—かな)

万叶假名:P.395

—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是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创制人吉备真备(片假名)和弘法大师(空海)(平假名)。

二、儒学

 圣德太子—冠位十二阶制度:

• 德位

• 仁位

• 礼位

• 信位

• 义位

• 智位  P.395

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

• 一、以和为贵;上和下睦。二、笃敬三宝。三、承诏必谨。四、以礼为本。五,绝飨弃欲、明辨诉讼。六、惩恶劝善。七、人各有任,掌宜不滥。八、早朝晏退。九、信是义本。十、绝忿弃瞋。十一、明察功过。十二、勿敛百姓。十三、诸任官者、同知职掌。十四、无有嫉妒,千载以难待一圣。十五、背私向公。十六、使民以时;十七、夫事不可独断、必与众宜论。

 十七条宪法:

• —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纲领,对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是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三、汉文学

• 《古事记》—第一部历史文学作品

• 遣唐使

• 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 751年,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收录了64位日本诗人的120首诗歌,模仿六朝诗风,以五言八句为主,内容方面包括侍宴从驾、宴游、述怀、咏物等,借用儒道老庄典故,文风浮华,讲求对仗。

 《怀风藻》

• 巫山行雨下 洛浦迴雪霏 月泛眉間魄 雲開髻上暉

腰遂楚王細 體隨漢帝飛 誰知交甫珮 留客令忘歸

3.4平安时代日本汉学

一、汉文学

• 贵族知识分子是主要传播者

• AD.814,《凌云集》和《文化秀丽集》

• 白居易 小野篁

• “闭客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一、汉文学

白居易《长恨歌》与《源氏物语》

• “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后宫妃嫔甚多,其中有一更衣,出身并不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

• “朝朝暮暮以泪洗面”。“她的声音相貌,现在成了幻影,时时依稀仿佛出现在眼前。”

• “蜀江水碧蜀山情,圣主朝朝暮暮情”、“芙蓉如面 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 看见无数流萤到处乱飞,便想起古诗中“夕殿萤飞思悄然”之句,低声吟诵。(《魔法使》)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长恨歌》)

白居易“物感”到《源氏物语》“物哀”

• 《闻早莺》“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

• 在日常生活及艺术创造、艺术欣赏中,外在物象和主体内在情感意绪相融合,而生成“情趣的世界”。也就是自然和人生的各种情态触发、引生的优美、纤细、哀愁的情感表现。将这种“感物兴叹”的情况作一个观念化的表述,也就是将其“理念化”,

即名之日“物哀”。

一、汉文学

• 贵族知识分子是主要传播者 • AD.814,《凌云集》和《文化秀丽集》

• 白居易 小野篁

• 《文镜秘府论》—日本的《文心雕龙》

• 汉文类书--《秘府略》

二、佛教

• AD.753鉴真东渡《摩诃止观》—天台宗(律宗)

• 最澄、弘法(空海)、惠运、慈觉、圆珍、宗睿

3.5五山时代日本汉学

五山时代?

• 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

• 镰仓时代 1192-1333

• 南北朝时代 1333-1392

• 室町时代 1392-1573

• 战国时代 1477-1573

• 安土桃山时代 1573-1603

一、宗教—禅宗

• 武士阶层崛起

• “不立文字”、“顿悟成佛”

• 明庵荣西、俊芿、圆尔辨圆&兰溪道隆

• 与宋儒逐渐合一,内佛外儒

• “汉籍和训”: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

—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个字的训诂意义标注日文假名。

二、宋学

• 语录—专题论文—专门性著作

• 歧阳方秀—京师朱子派

• 桂庵玄树—萨南学派

• 南村梅轩—海南学派

• 清原业忠、一条兼良—博士公卿派

三、文学

• 五山诗风:尚晚唐和宋诗

• 本土派—虎关师炼、义堂周信

• 游学派—岩月圆、绝海中津

3.6江户时代日本汉学

一、儒学

1.朱学派—官学

 藤原惺窝:

• 排斥汉唐旧儒学,倡导宋明理学,并以朱子学为正宗;

• 不拒绝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学;

• 反对佛学;

• 试图调和儒学和神道教。

1.朱学派—官学

 林罗山:

• 以理为人伦的核心;

• 把君臣父子,仁义理智等提高到决定一切的最高地位; • 以忠为本,忠为孝先;

• 批判佛教,完成神儒合一。

2.古学派

① 古学派—山鹿素行

② 古义派—伊藤仁斋

③ 古文辞学派—荻生徂徠

2.古学派

① 古学派—山鹿素行

• 回归孔子,回归古典儒学;

整合神儒。

② 古义派—伊藤仁斋

• “天下之理,到《语》、《孟》二书而尽矣,无可变加矣。”

• “一元之气”是世界的本原,“理” 是“气中条理。”

• “仁义二字,乃王道之体要。”

③ 古文辞学派—荻生徂徠

• “今之学者,当以识古言为要,欲识古言,非学古文辞不能也。”

• “汉文直读法”

一、儒学

3.阳明学派

• 町人

• “满街皆是圣人”

3.阳明学派

 中藤江树:“近江圣人”

• “心即理”;

• “致良说”;

• “心”是神的实体。

 吉田松阴—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

• “心”的永恒;

• “知行合一”;

• “倒幕”与“王政复古”行动纲领。

二、汉文学

1.诗歌

 市川宽斋

• 《日本诗纪》、《全唐诗选》

2.小说—读本文学

 都贺庭钟—翻案法

• 翻案法:借助中国小说的故事、人物,按照日本的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地名人名对中国小说进行改写。

• 《古今奇谈英草纸》、《古今奇谈繁野话》和《古今奇谈莠句册》—“古今三谈”

 上田秋成

• 中短篇小说集《雨月物语》—日本怪异小说的最著名的杰作

2.小说—读本文学

 泷泽马琴,别号曲亭主人,曲亭马琴等

• 《南总里见八犬传》,历经28年才完成。全书共98卷、106册,是日本古典文学史上最长篇的巨著,标志着长篇小说的成熟;

安房领主里见义实,伏姬公主,玉梓,爱犬八房,金碗大辅,八犬士

仁、义、礼、智、忠、信、孝、悌

3.7明治、大正时代日本汉学

一、传统儒学的衰微

• 尊王攘夷、尊王倒幕

• 明治维新

—日本汉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 西周:

• 第一位系统地将西方哲学介绍到日本的重要学者;

• 《百一新论》、《致知启蒙》—日本最早的逻辑学著作;

• 法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和英国的功利主义哲学;

• 将儒学作为沟通东西哲学思想的重要媒介;

• 创译了许多至今仍在东亚各国使用的哲学术语。

 津田真道:

• 振兴实学,提倡民主主义;

 中江兆民:

• “东洋的卢梭”;

“民权至理也,自由平等大义也。”“此理早为汉土孟轲、柳宗元看破,非欧美专有也。”“姬周之世文物灿然可观。之后经秦汉以至今日,文章道德百伎有退无进”,“清国自古以一王综万揆,二三大臣佐之用事,及至奸豪得位,又无所不至其暴戾恣睢。人民从未有论政之志,所谓自由之权放弃而不收。尚且晏如曰庶几免祸即优游以终岁。是其人智不进、工艺不兴、国力不振,以至于裂其自诩为中华之地而自陷于其所轻侮之夷狄之境,固不足怪也。”

 福泽谕吉:

• “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文明难求”;

• “脱亚入欧论”;

• “猪猡”、“支那”

一、传统儒学的复苏

• 《教学大旨》、《教育敕语》;

• 同日本国粹主义合流形成以“敬神尊皇”为中心的“日本精神”;

 西村茂树

• “混合儒教主义”

 服部宇之吉

• “现代的孔夫子”、“孔夫子的再世”

二、汉文学

1.诗歌

• “汉诗全盛时代”(1877—1897)

• “星社”,森槐南

 为什么会出现“汉诗全盛时代”?

• 儒学衰落,对汉诗的控制相对减弱,使作家可以自由发挥;

• 与时代政治紧密结合,和歌多写风花雪月、爱情,而且短小,而汉诗却能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2.文学史研究

• 进入现代学术研究的阶段,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