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汉学研究(第一讲)

国外汉学研究(第一讲)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
《怀风藻》成书于741年,是日本第一本书 面文学集,日本最早的汉诗集,64位诗人的 120首作品,有141处引用中国诗的典故成 语,40处模拟中国诗的句式。 当时的中国诗歌已显现“盛唐气象”,诗人 们已超越齐梁诗风,进入诗歌发展的黄金时 期。而《怀风藻》还是六朝诗风。
平安时代
五山诗风,崇尚中晚唐和宋代诗歌。作者大体可 分为“本土派”和“游学派”。 本土派:虎关师炼、义堂周信 游学派:中岩月圆、绝海中津 绝海中津33岁时入明,在华求学问法8年,归国时, 明太祖朱元璋在英武楼会见他,宾主互有唱和。 五山时代的汉诗诗人,成为当时中国新儒学传入 日本的主要传媒者。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儒学, 特别是朱子学,受到了德川幕府的推崇,被尊为 “官学”,成为日本的统治思想。 朱子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在理论层次上影响 了这一时代的学术,而且在实践层次上成为日本人 主导的价值观念,因此,不了解江户时代的日本儒 学,就不能理解儒学和日本文化的关系,也不能理 解日本汉学的发展。
朱子学派、古学派和阳明学派
朱子学派:藤原惺窝、林罗山 古学派: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 阳明学派:中藤江树、吉田松阴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江户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并不是 诗歌而是小说。 都贺庭钟:古今三谈(冯梦龙三言的翻案)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蛇性之淫》 曲亭马琴:《八犬传》
五山时代(c.13-c.16):僧侣阶层主宰文化
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封建社会末 期。江户即今东京,又因是德川幕府统治时 代,又称德川时代。
飞鸟奈良时代
日本奈良时代的汉文学
散文《日本书纪》模仿荀悦《汉纪》,其中 关于天地开辟的叙述,几乎是《淮南子·天文 训》的翻版。 韵文集《怀风藻》受六朝到唐初的骈俪文影 响很深。 著名的《万叶集》在形式上也是模仿中国古 诗的,其中的长歌、短歌和旋头歌的音节组 成都以五七为主。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必研读佛教经典,主 张见性成佛和顿悟,在武士阶层中大受欢迎。 14世纪中期,禅宗势力打进京畿地区,便仿 效中国“五山”的名法定南禅寺、天龙寺、 建仁寺、东福寺和万寿寺为“五山”,五山 时代于是开始。
日本禅宗之开山祖师明庵荣西1168年入宋, 归国时带回茶种及天台山之《新章疏》60卷, 喝茶之风遂传入日本。 明庵荣西1187年再次入宋,学禅于天台山万 年寺及天童山,宋孝宗赐以千光法师之法号, 归国后建立建仁寺于京都,建立寿福寺于镰 仓,极力宣扬禅宗,成为日本禅宗之开山祖。
国外汉学研究
第一讲 国外汉学的滥觞和酝酿
从古代至18世纪
《国外汉学史》内容框架
国外汉学的滥觞和酝酿(从古代至c.18) 国外汉学的确立和发展(c.19—c.20初) 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 (20世纪20年
代以来)
第一讲 国外汉学的滥觞和酝酿
从古代至18世纪
第一章 高丽、李朝、朝鲜朝的汉学 第二章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受容 第三章 汉学在西方的酝酿
这种情况直到1894年“甲午更张”后,李 朝高宗发布敕令,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 废除。
朝鲜的汉语教材
《老乞大》、《朴通事》:在汉字左下方以朝 鲜文字(谚文)释义,右下方以谚文注汉字的 本音,以此帮助人们掌握汉字的音和义。 《训世评话》:采用汉语文白对译,在中国的 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明贤节 妇的故事。
此后日本派出了多批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 僧,大批汉籍于是进入日本。
飞鸟时代(593-710):向封建制度过渡、逐 渐确定的时代,社会变化剧烈; 奈良时代(710-794):封建社会相对稳定 平安时代(794-1184):封建社会纵深发展
相当于中国的中晚唐至南宋,平安即京都。贵族 知识分子垄断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此书以日记形式写成,5万余言,用汉文 写成,于1573年刊行。
退溪学派和粟谷学派的性理学
1289年,高丽仕人安珦随忠烈王赴元,第一 次见到《朱子全书》,便将其携带归国。高 丽末白颐正又从元朝引入朱子学,这被认为 是“吾东程朱子学的始起之嚆矢”。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上半叶,是朝鲜朱子学 发展成熟时期,研究成果主要是开始形成徐 敬德的朱子学主气说和李彦迪的主理说的不 同理论。
林罗山
少年时在建仁寺学佛,18岁开始读朱子的章 句集注,为之倾倒,后入惺窝之门。林罗山 终身仕于幕府,曾主持幕府的学问所,参与 幕府制定法令,起草外交文书,一直受到幕 府宠信,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时代的官学, 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时代的官学, 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时代的官学 主要得力于他。 主要得力于他。
第一章 高丽、李朝、朝鲜朝的汉学
朝鲜接受中国文化最早,据《韩国哲学史》, 中国文化至少在朝鲜的三国时代已经正式被 接纳并保留下来。 朝鲜的三国时代指高句丽(前37-668)、百 济(前18-660)、新罗(前57-935)。 高句丽:朝鲜半岛北部 百济:半岛西南端 新罗:半岛东南方
前109年,汉武帝在高句丽的疆域设置乐浪、 临屯、真番、玄菟“汉四郡”,高句丽是三国 中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的。 《史记·朝鲜列传》:前195年,燕人卫满带领 千余难民到古朝鲜,儒家思想随之传入朝鲜。
这些是7世纪以前的文化现象。当时中日尚 未有正式的政治文化关系,也没有直接的贸 易渠道,中国文化典籍的东传,主要是通过 人种的交流来实现的。这是中日文化关系原 初时期的通道。也就是说,早在飞鸟、奈良 之前,中国大陆向日本移民,是造成汉籍东 传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日本直接从中国传入儒学始于6世纪后半期的 推古天皇时期(562-628年)。 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当时摄政的圣德太 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第二年小野妹子 陪同隋使文林郎裴世清等13人回日本,裴文 清等同年回国时,日本又派小野妹子并留学 生、学问僧10余人同往,其中留学时间有长 达二三十年者。
奈良文化史直接汲取唐代文化的精粹而繁荣; 平安文化则不同,它是在继承总结提炼日本 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消化唐文化之后而发展 起来的独具民族风格的新文化。 这是个贵族文化为主流的时代,日本贵族是 最早掌握汉字和汉文化的社会阶层,他们把 中国文明作为典范。
当时的日本皇室为了尽快地达到中国唐朝那 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文明,极力倡导学习唐 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施行全方位的开放, 在唐代289年间,日本遣唐使不下18次,在 日本朝野造成一片讴歌汉风的风气。
平安时代的汉文学
平安时代以来日本诗坛汉风大盛 814年,嵯峨天皇即位,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敕令 编写了两部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 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以后的各位 天皇,都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都着力于日本 本国的文化建设。 《经国集》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释空海汉诗集《性灵集》风雅典丽,更胜 《凌云集》;《文镜秘府论》论述汉诗创作 方法,旁征博引,汇集许多唐人诗论,是当 时日本人学习汉诗的津梁。
1199年,俊芿入宋,在宋12年,归国时不 仅带回禅宗、律宗典籍,更带回外典汉籍 718卷,包括朱子《四书集注》的初刊本。 由僧侣自觉地带回外典汉籍,特别是宋儒著 作,表现着禅宗与宋儒逐渐合一的趋向。 日本僧侣对中国儒学原来采取排斥的态度。
中国本土禅宗大盛,佛与儒两家开始了交 互为用的新局面: 禅:坐禅内观——宋儒:静坐省察 禅:顿悟——宋儒:豁然贯通 禅:禁欲——宋儒:禁欲
在中国与日本禅僧的交往中,中国的新儒学—— 宋学进入了日本。 宋学在东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 问,五山时代,各种研究著作先后问世。宋学研 究三阶段: 语录——专题论文——专著 15世纪,日本逐步形成了宋学学派。17世纪初, 新建立的江户幕府终于把它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 态。
五山汉文学
中日两国禅僧的频繁交往,推动了中国文学 在日本的流布,唐宋诗歌的艺术成就在日本 逐渐深入人心,日本僧侣汉诗写作渐成风气, 终于形成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五山汉文学。 五山汉文学是指日本禅宗僧侣的汉文学欣赏 和创作,其中以汉诗创作为主。
第二章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受容
儒学传入日本最初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入,而 是通过朝鲜传入的。 日本《古事记》记载:“于应神天皇十六年 (284年)朝鲜百济博士王仁东渡日本时, 携带《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传授于 日本。”
“十七条宪法”
公元604年,圣德太子兼取中国法家、儒家和 佛家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而制定。 它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较完整而具体地提出建 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纲领,具有时代的进步 性,并为大化革新奠定了基础。
谚解
《训民正音》颁布后,用朝鲜语翻译中国书 籍的活动开始兴起。用谚文注解汉文的翻译 形式叫做“谚解”。 《四书谚解》 《楞严经谚解》 《杜诗谚解》(官方组织,1481刊行):认 同儒家文化,褒扬忠君爱民思想价值取向与 审美标准和中国文人同出一体。
崔《飘海录》
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1487 年,崔“奉王命为济州等处敬差官”,翌年 正月初三,奔父丧还家,“不候风便颠倒过 海,为风所逆,惊涛掀浪”,他与同船42 人于17日漂至浙江台州府沿岸,被疑为倭 寇,经多次审查明确其身份原委后,由运河 水路送他们到北京,又经陆路,于当年6月 4日渡鸭绿江回国。
高句丽第17代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建立 儒学教育机构——太学,并设置五经博士制 度。 公元4世纪,百济也设置了太学并五经博士制 度。 新罗于4世纪开始接触儒学,6世纪儒学得到 国家认可并成为官方思想。
15世纪中叶前,朝鲜人虽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没有 自己的文字,他们的书面语完全用汉字,汉字、汉 文在朝鲜半岛上使用了千余年,士大夫阶层几乎人 人通晓汉语。 1444年,创制了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 民正音》,但汉文仍在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中通行, 被视为正统文字。政府颁布的一切法令、公文或王 家记录,文人墨客的书籍仍均用汉文。
823-833年,淳和天皇时期,日本编纂了一部 大型的汉籍类书《秘府略》,共1000卷,是 日本历史上空前的大编纂。如今其中大部分 已散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