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时期玉器概述

各时期玉器概述

各时期玉器概述史前玉器概述史前玉器概念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中期,也就是整个夏及商代早期这么一个漫长的区间。

这个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时期,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其前期是缓慢的、不明显的,这一阶段包括从旧石器起至商代早期;而其后期则是跳跃式的,飞速发展的,这一阶段包括商代晚期及至西周。

在古玉器栏目的概说里面我们已经提,到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

由于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

又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

还由于它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

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宗、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

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

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

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及至到了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也就是周早期,由于受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冲击,玉器已不能像在原始社会那样,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继续占主流或垄断地位了。

但它在美身、祭祀、礼仪、殓葬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代妇好墓的玉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艺术品以及杂品等七类,反映出当时玉器的用途甚广、地位至尊的历史面貌。

其中肖生玉器占很大份量。

尤其是妇好墓还出土了红山文化的玉勾形器及石家河文化的玉凤,这说明收藏古玉已经是古人的一种文化生活。

西周时期,玉文化沿着殷商的轨迹发展,在佩饰上出现了新变化。

如:串饰形式多样,长度加大,贵族玉佩多以璜为主件,杂以珠管,也有以多种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

西周玉器中玉璜甚多,说明西周时期盛行玉佩。

这是因为在西周“君子比德于玉”。

《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

”此时玉文化的沉淀已大大超过玉的自然属性,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将其从神权、玉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

总体上看,中国史前玉器特别是晚期玉器的时代风格及艺术手法继承原始社会玉器的成果而又有所发展。

此时的玉器制作通常采取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

富于装饰性、观赏性的俏色玉鳖的出现,说明崇尚自然、追求真实的写实手法仍在成长。

另外治玉工具也从石砣机进化为青铜砣机。

工具的进步使经其加工的玉器线条具有流畅婉转的韵律感。

晚期时玉器的时代风格渐趋统一,是此期玉文化的重要特色。

史前钺冠器史前钺史前斧史前琮史前琮(细部1)史前琮(细部2)史前琮(细部3)史前冠形器史前柱形器史前璧史前红山文化系璧商周战国玉器概述商周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

各诸候都大力制造青铜器、玉器,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僭越活动作礼仪上的准备。

现存世的此期玉器数量颇丰,除东周王室玉器之外,还有春秋的郑、晋、齐、吴等以及战国的韩、魏、赵、鲁、楚、秦等诸侯国玉器。

这些玉器,或细密婉约,或粗犷豪放。

物主生前所用及佩带玉器大多精致无比,令后人无法企及,这与使用铜铁砣及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

由于统治者对玉器标准甚高,故推动玉人碾琢玉器的技艺更加精进。

可以说商周战国时玉器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

春秋时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玉器的遗风。

典型风格的是隐起或阴线刻的细密装饰型玉器,如黄君孟墓出土的玉鸟兽纹璜、玉鸟纹环、玉虎形饰等。

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为战国玉器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战国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战国玉演进的过渡色彩,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等。

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青玉带钩及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出土的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龙凤饰玉卮等等,这些都是战国中、晚期玉器的代表作,体现了战国玉器高难度的工艺水平。

此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是:①玉质优良。

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

中小贵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价格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远之地的美石。

②琢玉技艺精湛。

战国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

③龙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

龙居战国玉器神瑞动物图案中的首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凤。

龙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由虎豹等猛兽演化而来的,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与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种则头长、身细、尾尖、四足,是从蟒蛇变化而成的。

④统一的时代风格为主。

东周时各地新兴的都邑已成为新的琢玉中心。

由于各地制玉中心相互交流频繁,所以各地的玉器区别不甚明显,统一的共同的时代风格是其主流。

⑤玉器使用范围扩大。

当时的玉器已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装饰品,它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

玉具剑于春秋晚期问世,其装饰常用玉标首和玉珌。

至战国时期则新出现了玉剑格,在剑鞘上饰有玉琫。

商玉蝉西周玉马战国玉人西周蝉形佩夏商之际璋形器商玉璧春秋龙纹珑战国白玉龙凤云纹璧春秋黄玉玦(两件)秦汉玉器概述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制统一国家,但仅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流传下来的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物很少。

由于缺少参照物,因此很难对秦代的文物作出明确的断代。

从零星出土的玉器来看,与战国精细作工的玉器区别不大,还未见代表性之作品。

到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

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

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

玉礼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于丧葬的玉冥器亦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

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

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我们现今能看到大量的汉代玉器,其中尤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为代表作。

另外还有各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汉代玉作,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

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

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

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还有一种专门用于辟邪的玉制品叫刚卯,除见于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和先秦时期有所减少,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器使用。

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汉代虽然还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

另外,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

汉代时人们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

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

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

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制作简单,俗称“汉八刀”。

至于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为玉猪。

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直到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但玉猪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

汉兽面纹剑格汉乳钉纹剑璏汉乳钉纹剑璏汉乳钉纹剑璏(另面)汉兽面纹剑珌汉兽面纹剑珌(另面)汉兽面纹剑饰汉兽面纹剑珌汉云纹剑璏汉云纹剑璏秦雕青玉蝉两晋南北朝玉器概述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

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

从此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以不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出现,说明此时无论是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社会保有量都大大减少。

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

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

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因此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这表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

六朝兽面纹佩六朝兽面纹佩(另面)六朝兽面纹佩(细部)六朝雕青玉豕六朝玉勺南北朝雕青黄玉驼龙六朝佩蝉六朝雕白玉蝉六朝白玉耳杯南北朝雕青玉龟北魏汉白玉思维菩萨隋唐玉器概述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强盛帝国。

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

此时东西方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与观念。

这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

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

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

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尤其是立体肖生形象的肌肉转折处理能收到天然得体的良好效果。

在这个时期已普遍采用产自西域的和田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玉属”。

和田玉温润晶莹的特性在各种玉雕人像、动物造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提高了玉器的艺术性和鉴赏性。

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晚唐及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出现分裂,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社会经济严重萧条,玉文化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现今出土明确为五代十国的玉器少之又少,因此在本网站分期玉器栏目中我们也就没有把五代玉器列入了。

唐玉雕吹萧图圆形佩说明:直径5.3cm 厚1cm唐雕白玉胡人奏乐图带板唐青玉硕鼠佩说明:天津市文物公司2003年春季拍卖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