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西部探矿工程2019年第1期内蒙古张家沟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田淑娟**收稿日期:2018-06-19修回日期:2018-06-20作者简介:00淑娟(I984-).女(汉族).陕西眉县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勘査技术T.作.(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河北三河065201)摘要: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天山一兴安地槽系阴山北地槽内,华北地台与内蒙古地槽凹陷带的接触部(I 级),内蒙台隆与温都尔庙一翁牛特旗褶皱带衔接部靠褶皱带一侧(II 级),翁牛特隆起中部(皿级),构造发育且复杂。
东西向构造带是区内最复杂的构造体系,它经过长期的构造运动,规模很大,波及的深度较深,次一级的近东西向压性构造裂隙为矿液的良好通道和充填沉淀场所,控制着铅、锌、铜等矿产的分布,特别是少郎河一太平庄一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寻找铅、锌、银、铜等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O关键词:构造体系;东西向;有利地段中图分类号:P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16(2019)01-0152-03张家沟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翁牛特旗 少郎河多金属成矿带内.目前已发现大型铅锌多金属 矿床4处,中小型矿床(点)几十处。
概矿区20世纪90年代末某测量队完成了本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矿区普查工作,建立了测区的地层系统,对侵入岩时代进 行了划分,指明了找矿方向。
进入21世纪.陆续对矿区开展地质勘查T.作,基本查明了矿区银多金属矿体的分布、数量、厚度、规模以及产状特征。
笔者在前期工 作的基础上并结合周边矿点进行了研究后,对该矿区成矿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讨论。
1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天山一兴安地槽系阴山北地槽内,华北地台与内蒙古地槽凹陷带的接触部(I 级),内蒙台隆与温都尔庙一翁牛特旗褶皱带衔接部靠 褶皱带一侧(n 级),翁牛特隆起中部(ni 级),构造发育且 复杂,最显著的构造形迹是东西向及近东西向褶皱轴 面、冲断层等压性结构面,与这些挤压面伴生的有南北向张断层、北东一南西向和北西一南东向扭性断层。
东西向构造带是区内最复杂的构造体系,它经过长期 的构造运动,规模很大,波及的深度较深,控制着铅、 锌、银、铜等矿产的分布,特别是少郎河一太平庄一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区域内矿产丰富,主要有小营子铅锌矿、敖包山铅锌矿、爾子铅锌矿、余家窝铺铅锌矿、荷尔勿铅锌矿矿床类型有2种,即热液充填型和矽卡岩型,热液充填 型代表的为小营子铅锌矿,矽卡岩型以敖包山铅锌矿为代表。
张家沟银多矿区位于少郎河多金属成矿带 上,该带呈近东西展布.以铅、锌、银、铜、金等矿产为 主,次有铁、萤石等矿,区域内是寻找铅、锌、银、铜、金 等矿产的有利地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2矿区地质概况2.1地层勘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晚期一下二叠统 早期于家北沟组(P.-P 2j/)与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仃:0)及第四系。
(1) 二叠系上统于家北沟组(P l P 纱)岩性为安山 岩、英安岩、广范分布全区。
(2) 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 :0)分布于矿区中北部,不整合于于家北沟组之上,为一套陆相酸性火山岩,由流纹岩、酸性凝灰岩、凝灰砂砾岩组成。
流纹岩在地表零散岀露,多见于北区。
岩石呈灰白色,少量斑 晶,流纹状构造,斑晶为石英、斜长石,流纹岩主要由硅质和长英质成分相间分布构成.普遍见褐铁矿化、铁猛矿化。
酸性凝灰岩岩石呈灰白、灰绿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晶屑由l~2mm 半混圆的石英、长石组成.占 10%〜30%,胶结物为细小的火山灰。
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径1〜5cm 。
(3) 第四系(Q )冲洪积砂土广范分布全区。
2019年第1期西部探矿工程1532.2构造勘查区内的构造受少郎河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制约。
褶皱构造不发育,东西向及北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造很发育,为多期次构造运动的产物,致使勘查区构造呈现沿袭、改造、互相交切等复杂构造形迹,勘查区东西向构造带不仅控制了花岗闪长岩的分布,次一级的近东西向压扭性构造为矿液的良好通道和沉淀场所,区内矿体大部分产于近东西向构造带内,严格受构造控制。
2.3岩浆岩矿区岩浆岩发育,属于大吓尔乌苏花岗闪长岩体的一部分,为燕山早期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向东、北都有延续,呈一小岩珠。
脉岩主要为闪长班岩。
2.4矿体地质特征全区共圈定具有工业意义的银多金属矿体12条,编号为1、1—②、4、5-①、5一②、22、23、24、25、26、36、36-①号矿体,矿体及矿化体赋存于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内,呈透镜状、扁豆状及脉状产出,矿体围岩为二叠系上统于家北沟组安山岩及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赋矿岩石为含银强硅化蚀变角砾岩。
主要矿体地质特征阐述如下:1号矿体:矿体分布于张家沟矿区北矿段.地表断续出露矿脉(体)长度940m,赋矿围岩为安山岩、花岗闪长岩。
工程控制矿体长105m,延深64m,矿体严格受东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产出,倾向0。
〜12。
,倾角33°〜68。
矿体厚0.6〜5.46m,平均厚度4.33m。
矿石品位:Pb0.05%〜0.57%,Zn0.47%〜1.51%,Ag66.59〜16&70g/t。
Ag平均品位71.08g/t o1-②号矿体:矿体分布于张家沟矿区北矿段,赋矿围岩为安山岩、花岗闪长岩。
工程控制长180m,延深33m.矿体严格受东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产出,倾向0。
〜12。
,倾角58。
〜65。
矿体厚1.24〜7.51m。
矿体品位:Pb0.44%〜1.13%,Zn0.78%〜1.54%,Ag20~189g/t,Ag平均品位168.70g/t o5-①号矿体:矿体地表断续出露长600m、斜深190m。
矿体厚度为0.66〜2.75m,平均厚度2.74m,单工程控制。
矿体倾向360。
,倾角45。
〜50。
矿体品位:Pb0.29%〜0.8%,Zn0.28%〜1.19%,Agl5〜91.93g/t, Ag平均品位91.88g/t o2.5矿石质量特征2.5.1矿石物质成分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毒砂等。
方铅矿:他形粒状、尖角状交代闪锌矿,他形粒状集合体嵌布黄铁矿、闪锌矿颗粒间,并熔蚀黄铁矿。
闪锌矿:他形粒状结构,以后他形粒状集合体嵌布于黄铁颗粒见及脉石熔蚀处,闪锌矿粒间有方铅矿分布,方铅矿在闪锌矿粒间及粒中呈矢角状交代分布。
黄铁矿:多呈方形粒状,熔蚀状,疏嵌布脉中.局布被闪锌矿溶蚀,粒径小于0.1mm。
毒砂:半自形粒状构造,半自形、四边形、棱形、星点状散步脉石中。
偶见被闪锌矿熔蚀。
黄铜矿:以固熔体分离的乳滴状分布与闪锌矿中,局部分布。
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形式与方铅锌、闪锌矿共生。
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少量方解石等。
矿物其生成顺序为毒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锌-黄铜矿-银。
如图1所示。
2.5.2矿石结构及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镶嵌结构、溶解结构、乳滴结构等。
矿石构造:有致密块状、细网脉状、团块状构造。
2.5.3矿石类型矿石的自然类型:(1)按矿石中有用矿物种类划分:可分为氧化矿石和硫化矿石2种。
氧化矿由硫化矿氧化形成,矿物组成为褐铁矿、铅矶、白铅矿、银矿等。
矿石呈土状或蜂窝状,分布矿脉浅部氧化带中。
硫化矿即原生矿,主要由金属硫化物矿物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黄铜矿、黄铁矿、毒砂等组成。
呈致密块状、网脉状分布于矿脉深部原生带中'(2)按矿石中有用矿物组合划分:可分为4种类型,即方铅矿一辉银矿矿石、方铅矿一闪锌矿一辉银矿矿石、方铅矿一闪锌矿矿石、闪锌矿矿石。
前2种类型矿石见于矿脉上部,后2种类型则见于矿脉深部。
(3)按矿石结构、构造划分可分为5种类型:土状矿石、蜂窝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团块状及网脉条带状矿石。
前2种见于氧化带中,后3种见于矿脉原生带中。
矿石工业类型:在上述矿石自然类型划分基础上,将矿石划分为2种丁业类型即氧化矿石和硫化矿石。
2.6矿体围岩及夹石情况矿体围岩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安山岩、英安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流纹岩、凝灰岩。
由于近矿围岩蚀变强154西部探矿工程2019年第1期图1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成矿阶段高温热液成矿阶段(400r-300V)中一低温热液阶段(3oor-ioor )表生氧化阶段备注金 属矿物毒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银近 矿 围 岩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烈,安山岩表现出退色、泥化、硬度变软,被硅质脉穿切 的特征。
原有矿物角闪石强绿泥石化,斜长石强烈高 岭土化,局部受构造影响具土状构造的特征。
主要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围岩与矿 体界线清楚,显示了热液充填式矿床的特点,很少呈浸 染状构造。
因矿体厚度小,相对较稳定,严格受构造控 制,矿化体与围岩界限清楚,很少有夹石出现。
3矿床成因3.1矿床成因类型勘查区内所发现矿体及矿化蚀变体.其空间分布 主要呈北西向、东西向产出,其产出的地质环境与区域 内的荷尔勿苏矿床相似,矿体围岩为蚀变的花岗闪长 岩和安山岩。
矿床的形成的演化过程为:在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形 成之后,经历了多次的构造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北西向 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为成矿物质迁移、充填、沉淀提 供了良好空间,而中生代敖包梁火山构造活动所携带 的矿液沿这些断裂构造运移充填即形成本矿床。
在岩 浆热液的作用下,是银多金属元素相对富集形成工业矿体。
根据上述成矿因素特征,张家沟银多金属矿床 属中低温热液脉状银多金属矿床。
3.2矿床成矿因素在少郎河一太平庄一带东西向大断裂构造中,派生北北西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次级构造,其构造性质 为圧扭性。
矿液沿次级构造充填,矿体严格受构造控 制,其产状同构造产状大体一致,倾向上呈舒缓波状, 因此构造是本区最重要的控矿因素。
4找矿标志断裂构造:区内银多金属矿体均产于北北西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构造带中,基本上有构造存在均可见 不同程度的矿化蚀变,找寻成矿早期的构造,就是找寻 矿化带的捷径。
是间接找矿标志。
地表铁帽:本区存在3种铁帽:浅黄色土状铁帽、褐红色蜂窝状铁帽、黑色铁帽(铁猛帽)。
(1) 浅黄色土状蜂窝状铁帽常见于安山岩和蚀变 花岗闪长岩的构造裂隙中,与气成热液的铅银矿化有 关。
是直接找矿标志。
(2) 褐红色状铁帽与锌矿化有关。
(3) 褐黑色铁帽见于花岗闪长岩中与花岗闪长岩 接触带附近,与铁猛矿化铅锌银矿化有关。
硅化蚀变:硅化蚀变带中硅质脉(硅化)呈细脉状、 网脉状、不规则脉状,常与黑色铁猛帽相伴。
在矿化带 中,常沿构造带充填形成矿化硅质脉带,地表凸起明 显。
在构造带中,为构造角砾岩的胶结物;矿脉中常与猛矿相伴。
在钻孔中,硅化呈脉状、不规则状,常与金 属硫化物相伴产出。
因此,硅化蚀变带的存在是本区 寻找银矿体的又…间接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