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论 (一)题目界定
对出版一词的解释,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出版词典》中,出版被定义为:“选择某种精神劳动成果(文字、图像作品等),利用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复制以利传播的行为。”1《不列颠百科全书》(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将出版定义为:“出版是一种对文字和视觉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发行的工作。它已经从微小、古老的开端发展成为传播各种文化载体的巨大而复杂的产业。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2《辞海》将出版定义为:“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狭义仅指书刊的出版,而且不包括印刷和发行”3。 参考以上列举的有关出版的定义,我们认为,出版是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印刷等方式复制后向社会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出版物则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多种类型。与之相适应,我国出版“走出去”的产品也应该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多种类型,既应包括出版物的直接对外输出,也应包括以版权贸易为主要形式的无形知识产权贸易。同样,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不仅包括不同类型出版物的直接输出,出版机构与出版活动在海外的开设与开展也应纳入其中。但由于论文篇幅和个人水平的局限以及方便研究的考虑,本文在具体行文时将只考虑出版物中最主要的类型——图书的对外输出。 按文字类别及出版地区,我国图书又可分为汉文图书、外文图书、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和大陆图书、港澳台地区图书及海外华文图书两种类型。为便于研究,本文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港澳台地区图书和海外华文图书。而在图书“走出去”的具体形式中,本文也将关注点集中在图书的直接对外输出以及版权贸易方面。关于“走出去”的对象和范围,我们认为,“走出去”的对象应包括居住在国外的华人和华侨、居住在国外的外国人,而范围则指大陆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
1 转引自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Vol.2,Micropaedia:15th ed.Chicago:encyclopaedia Britannica,Inc.2002.415.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55页。 2
(二)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带来的传播革命,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与之相适应,当前出版资源的开发、出版活动的开展以及市场的开拓,也越来越不受国界的局限,作者、出版者、读者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这说明,国际化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别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其他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但相对于不断增强的国家硬实力,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却相对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对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顺应各方面的要求,党和政府制定了出版“走出去”战略,并将其作为现在和将来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了精密的部署。与此同时,我国出版界也掀起了一股“走出去”的热潮。借助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出版“走出去”工作最近几年成绩斐然:输出数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诸多成绩的背后仍旧存在着逆差巨大、品种单一、人才缺乏等大量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何处找寻突破口,并从此切入,继而通过各方努力,实现我国出版更好更快地走出国门,是摆在我国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以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为主要对象进行的研究很多。出版专业类报刊如《中国出版》、《出版广角》、《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等都刊载有大量相关论文。此外,近年来,以版权贸易、跨文化传播等与出版“走出去”战略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也开始出现。按所述主要内容,这些文献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对相关概念进行探讨的文献 由于出版“走出去”战略提出时间短,涉及范围广,因此,关于“走出去”的对象、途径以及范围等问题,一些学者多有论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辛广伟、王化鹏、范军等人。 3
辛广伟在其专著《华文出版与版权贸易》1一书中对版权贸易的内涵、版权使用的几种基本类型以及何为“华文出版走向世界”等问题给予了回答。王化鹏在《出版“走出去”中的几个问题》2一文中,对“走出去”的目的地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划分,指出周边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应纳入“走出去”工作的范畴。关于“走出去”的途径,他认为应包括出版物直接出口、版权贸易、向世界出版外语书、借船出海和到国外办出版五种形式。此外,范军的《关于华文出版走向世界》3、冯志杰的《中国出版业国际化的思考》4以及杨贵山等编著的《海外版权贸易指南》5等对此问题也多有涉及。
2.对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根源的文献 此类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中国出版走向世界”课题组《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难点与建议》6——通过对我国出版物以及中资图书发行机构在英、德等国情况的实地考察,指出我国出版走向世界的难点在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海外市场的开拓有实际困难以及国内的供应渠道跟不上等。同时该文还提出了我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观念意识陈旧、“走出去” 成绩的衡量标准不够科学、外宣与外贸的关系处理不当等。 苏州大学陈爱芳的《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内忧外患”》7,该文指出逆差巨大是我国出版物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其根源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包括管理僵化、资金掣肘、文化差异三方面,微观方面则主要包括宣传力度不够、翻译人才缺乏、输出渠道不畅通等。此外,赵琴的《影响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对策》8,林余荫的《从《从版权贸易看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9等也可归入此类文献之列。
3.对其他国家出版物输出策略进行介绍的文献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 辛广伟:《华文出版与版权贸易》,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2 王化鹏:《出版“走出去”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9月28日。
3 范军:《关于华文出版走向世界》,《中国编辑》2003年第1期。
4 冯志杰:《中国出版业国际化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8期。
5 杨贵山:《海外版权贸易指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6 “中国出版走向世界”课题组:《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难点与建议》,《出版发行研究》2004年第12期。
7 陈爱芳:《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内忧外患”》,苏州大学2006届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 赵琴:《影响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对策》,《中国出版》2000年第4期。
9 林余荫:《从版权贸易看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 期。 4
《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出版业“走出去”的做法与现状》1——在对世界主要国家如美国、国、法国、印度等在出版物输出方面的做法进行梳理后指出,国外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克服三种瓶颈,即本土语言的教育和推广、国际市场的选择以及本土化运作;二是利用三种动力,用“三条腿”走路,即以政府相关部门为驱动,以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为起点,借教育、科技等相关领域之助力。 余敏主编的 《国外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研究》2——对国外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研究,由于促进出版物输出也是出版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该书对国外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促进出版物输出所制定的政策及实施的行动也进行了一定量的介绍和研究。此外,该类文献还有叶新、石曼芸的《美国杂志商开拓中国大陆市场策略》(上、下)3、陈青的《论中国版权贸易与版权产业的发展》4等。
4.探求相应问题解决之道的文献 王巧珍在《中国图书如何走向世界》5中指出,我国出版如要在对外输出方面取得一定定成绩,应理念先行,尽快扫清现存的思想障碍,增强出版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其次应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再次要寻求有效的经营发展思路。 叶路的《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之我见》6,在对我国出版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出版走向世界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海外华人的需要,而是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此外,“走出去”工作还应多管齐下,破除将出版物走向世界认为是意识形态工具的陈旧观点,建立合理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由于出版“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最近几年,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也开始涉足其中。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苏州大学吴亚雯的《理念与规范成就未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透视与分析》7、河北大学任志茜的《中国出版走出去发展战略初探》8以及武汉大学李洪武的《我国出版物对外贸易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9等。 总体述评:
1《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出版业“走出去”的做法与现状》,《出版广角》2007年第9期。
2 余敏:《国外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3 叶新、石曼芸:《美国杂志商开拓中国大陆市场策略》,《出版广角》2006年第2、3期。
4 陈青:《论中国版权贸易与版权产业的发展》,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王巧珍:《中国图书如何走向世界》,《出版科学》2000年第4期。
6 叶路:《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之我见》,《编辑学刊》1999年第1期。
7 吴亚雯:《理念与规范成就未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透视与分析》,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8 任志茜:《中国出版走出去发展战略初探》,河北大学传播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9 李洪武:《我国出版物对外贸易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大学图书馆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