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3期
(总第83期) 山东省团校学报
青少年研究 No.3,2011
General,No.83
大学体育生内隐攻击性实验研究
张若龙
[摘要]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对大学体育生与非体育生的内隐攻击
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在体育生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存在明显的内隐攻
击性;(2)大学体育生身体型内隐攻击性与语言型内隐攻击性存在显著相关;(3)
体育生身体型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非体育生,体育生语言型内隐攻击性大于非体
育生,但差异不显著;(4)在大学体育生中,女生身体型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男生,
女生语言型内隐攻击性与男生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体育生;内隐攻击性;内隐联想测验
[作者简介]张若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犯罪心理及测试研究方向研
究生(北京100038)
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
人的行为 1]。内隐攻击性是个体通过内省或自我
报告(意识层面)无法识别或无法正确识别的,却
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潜在影响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倾
向口】。内隐攻击性是相对于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
等外在攻击行为而言的。目前内隐攻击性行为的
研究主要是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进行,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概念词与
属性词的分类任务,以测量这两类词之间的自动化
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运用
内隐联想测验来研究个体攻击性是近年来的研究
热点。
大学体育生是指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的学生。
体育生由于专业学习和亚文化的影响,“哥们儿义
气”浓重,被称为校园中的“江湖派”,是影响校园
安定的群体之一。鉴于以往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
只以普通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多为简单
的量表,很少关注体育生这一特殊群体。本研究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内隐性和
自动化特征进行验证和探讨,并运用IAT对大学普
通专业学生与其同级部体育生两类人群进行攻击
性行为比较。
一36一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山东省
某大学学生130人,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对
电脑的有关操作熟悉,视力正常。将错误率高于
20%的被试予以剔除,纳人最终分析的有效被试
118人,其中男生67人、女生51人,体育生53人、
非体育生65人。
2.研究工具及方法
(1)测量工具
应用美国Inquisit专业软件,采取IAT范式,测
量个体的内隐攻击性。软件进行了必要汉化,IAT
测验均在计算机上完成。测验过程中,屏幕左上方
和右上方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屏幕中央呈现刺激
词。要求被试对呈现在屏幕中央的刺激词既快又
准地进行分类。程序自动记录被试的编号、测试时
间、反应类型、反应时及正误。
IAT测试的材料包括两个维度:概念词和联想
属性词。本研究采用了两个IAT测验,两个测验的
概念词均包括自我词和他人词,其中一个IAT的联
想属性词包括身体攻击词和非攻击词,另一个I
AT 的联想属性词包括语言攻击词和非攻击词。联合
任务包括匹配组任务(自我词+非攻击性词、他人
词+攻击性词)和非匹配组任务(自我词+攻击性 词、他人词+非攻击性词)。两个联合任务反应时
的差就是IAT效应的指标。IAT中具体的词语见
表1。
表1 两个IAT中具体的概念词和联想属性词
, ̄A.fl"i"J Lfig.萎
(2)实验程序
IAT测验均在计算机上完成。测验过程中,屏
幕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在屏幕中央
的刺激词既快又准地进行分类。程序由五个步骤
组成:(1)要求被试对攻击性词语和非攻击性词语
进行归类,攻击性词语按‘A’键,非攻击性词语按
‘5’键;(2)对他人和自我进行归类,他人按‘A’
键,自我按‘5’键;(3)对类别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
归类,把攻击性和他人归为一类均按‘A’键,非攻
击性和自我归为一类均按‘5’键;(4)对他人和自
我进行分类,但按键与(2)相反:自我按‘A’键,他
人按‘5’键;(5)对类别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归类,
把攻击性和自我归为一类均按‘A’键,非攻击性和
他人归为一类均按‘5’键。实验均采用个别施测,
主试对被试进行必要指导后,被试单独完成。本实
验应用了两个Inquisit程序,为了避免顺序效应,采
用ABBA的试验设计。做完一个程序,大约需要3
分钟左右,为了避免被试疲劳,休息一下再做下一
个。
表2 IAT实验流程
(3)数据处理
对内隐攻击性测验的结果,首先将错误率高于
20%被试的数据予以剔除,只选取两个联合任务阶
段的数据;因为每项前两个数据较大,为极端值,故
删除联合任务测试中的前两次试验;即步骤3和步 骤5中的第一、二次试验数据;将短于300毫秒的
反应时记为300毫秒,长于3000毫秒的反应时记
为3000毫秒;由于IAT所获得的数据呈正偏态,研
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对数转换;联合任务
二的均值减去联合任务一的均值,即为内隐联想测
验效应。全部数据采用SPSS 1 1.5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1.大学体育生与非体育生在内隐攻击性IAT
上的差异 表3大学体育生与非体育生内隐攻击性差异检验
对体育生与非体育生两类群体做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3。由此可见,体育生身体型内隐
攻击性大于非体育生,且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体育生内隐攻击性高于非
体育生;体育生语言型内隐攻击性大于非体育生,
但差异不显著。
2.大学体育生内隐攻击性分析
表4被试IAT反应时(单位:毫秒)(n=53)
由表4可知,在内隐身体攻击性和语言攻击性
一
37— 上,无论男女生单独群体还是全体被试他们在不相
容任务的反应时都显著高于相容任务,即对攻击词
存在偏好,也就是说,大学体育生群体存在较为显
著的内隐攻击性。
3.性别变量在大学体育生内隐攻击性IAT上
的差异
表5体育生内隐攻击性性别差异检验
对不同性别体育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独立样
本t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男生身体
内隐攻击性平均值小于女生,且差异显著,表明女
生身体型内隐攻击性高于男生;男生语言内隐攻击
性平均值小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表明不同性别
体育生在语言型内隐攻击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讨论
1.大学体育生内隐攻击性分析
本研究发现,个体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平均数
高于相容任务,且差异极其显著,男女被试都表现
出这一倾向性。这表明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表
现出自动化的特征,即具有内隐性。Greenwald的
研究表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
忆过去某一经验,但这一经验已经潜在地对行为和
判断产生影响 J。Bargh等人也曾经指出,个体重
复性的以某种行为获得某种目标的方式,可以导致
个体该行为的习惯化和自动化 。Alexander
Todorov等人(2002)Ls]进一步指出,当个体的这种
行为实现了习惯化,个体的意识就会对环境中相关
线索产生加工偏好。例如在认知实验中的启动效
应,就是利用个体的认知偏好实现的。攻击性行为
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的社会
化过程导致个体形成与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心理结
构或图式,这一心理结构或图式影响了我们对环境
线索、他人行为表现等的解释过程,也会使我们的
攻击行为具有内隐性的特征。
2.大学体育生与非体育生在内隐攻击性IAT
上的差异分析
郝兴昌等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与专业运动员
一38一 群体之间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
异 ]。本研究结果发现体育生身体型内隐攻击
性、语言型内隐攻击性均大于非体育生,且身体型
内隐攻击性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这与已有研
究结果一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大都
和他们所接触的环境有关,个体行为是在学习中产
生的。另外,国外也有一些实验研究表明了环境在
人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本
研究的53名体育生被试中,有的来自民族体育专
业,他们平常学习拳击、散打、武术等科目,有的来
自普通体育专业的学生,因经常锻炼也都长得孔武
有力。又因为他们大都未接受系统的文化学习,文
化课基础较差;而且有的来自武校,周围环境中攻
击行为和情景较多,容易形成所谓的江湖义气,朋
友有事要两肋插刀。这样潜在的攻击性在现实亚
文化环境和群体极化的启动下常常演化为攻击行
为,如打架、滋事等。
3.性别变量在大学体育生内隐攻击性IAT上
的差异分析
在日常观念中,人们认为男性的攻击性强于女
性。Loeber和Hay(1993) 认为,与婴儿期相比,
学龄前期攻击有所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
了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参与更多的冲突,且在不
同发展阶段攻击行为分化逐渐增大,所表现出的性
别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这与本研究得出的女生身
体型内隐攻击性高于男生的结论不一致。原因可
能是本研究所用被试取自女生数量占绝对优势的
院校,女生相对男生大都有心理优势,而且在为数
不多的男生面前也敢于与其一较高低,较为强势。
戴春林等(2005) 利用IAT实验也证明对于大学
生群体内隐攻击性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
异。徐大真和杨治良(2001) 使用图片为实验材
料,研究发现攻击性行为在内隐社会认知中不存在
性别差异。这些与本研究得出的男女在语言攻击
性上差异不显著的结果比较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对大学体育生与非体
育生内隐攻击性的差异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大学
体育生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存在明显的内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