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脚--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主持人 裴长洪
内容提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提出,是杭州“建设大都市”理念的具体实
践,是对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进一步认识。本文在深刻理解金融中心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杭州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比较杭州金融业与上海、长三角周边城市金融业发展情况,以及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同时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和经验,提出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必须放在长三角都市群中定位,放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背景下定位,放在杭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前提下定位。在选好定位的前提下,提出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型和路径,以及具体措施。
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区位定位: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南翼,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竞争中的合作与合作中的竞争的错位发展,实现双赢的区域金融中心;服务定位: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杭州经济建设提供创业孵化器、融资、资本经营和投资管理等金融支持,形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体系;产业定位:把金融业作为杭州主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构筑完善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杭州发展,培育各种金融中介,建立健全杭州金融发展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和全国中小企业的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模式:以本地经济为依托,以长三角经济供求为拉动,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环境,培育发展本地金融业,鼓励金融机构前来投资和设立办事机构,从而加快金融中心聚集和形成进程,逐步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及全国中小企业的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实力功能型发展目标模式。
杭州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具体步骤,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第一步,利用5年的时间发展杭州本地金融业,健全资本市场体系。首先把杭州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提出杭州金融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金融中心- -页脚-- 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大力培育金融市场主体,健全本地金融体系;随着加入WTO资本市场开放,吸引外资和外地各类金融机构来杭州发展,初步把杭州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业较为发达、资本市场相对健全的金融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心城市。第二步,利用5年时间,把杭州金融中心建设成为服务浙江,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南翼城市群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成为长三角南翼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作用明显增大,建设金融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大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城市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成都、重庆、青岛等城市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要建立金融中心的思路和设想,深圳、上海、北京策划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基础上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大连、广州、天津、成都、重庆等地瞄准建立北南中西区域金融中心目标。杭州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业,培育本地金融机构,接受上海金融业的辐射和合作,吸引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来杭设立分支机构,将杭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工作思路,并在政府工作任务分解中强化了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考核和落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也将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杭州是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建设金融中心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全国大城市都在研究建设金融中心之时,杭州及时提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路,借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以提升杭州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 -页脚-- 一、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国内外金融中心建立的借鉴 (一)全面准确理解“金融中心”的含义和内在要求 准确理解金融中心含义。金融中心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中心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集散,为金融中心形成打好基础。金融产品交易额大,产生大量资金流量,为金融中心形成资金集散地。金融中心资金流动及所代表的供需价格,金融信息生产、分配和消费提供信息价格,一般会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动产生金融价格影响,也因为金融中心具有信息凝聚作用,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此集散交易。现代社会的金融中心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紧密,金融市场完善,资金交易活跃,金融工具齐全,金融信息灵敏,辐射能力强,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地区,一般是通过某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做依托。 金融中心演化过程。金融中心一般要经历五个过程:直接腹地、腹地外更大区域、整个国家区域、临国及政治属地、世界范围。从演化过程内涵可以看出,金融中心确立的基础是它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经济支撑力,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与相邻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本地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的透明度和经济政策调节的宽松度等因素。从演化过程形式可以看出,金融中心首先是从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 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法规和地方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同时又有宽松的金融业发展环境;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通讯设备;较高的金融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政府及官员;丰富经验并通晓国际通用语言的从业人员。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三大最基本的要素。 (二)建立金融中心的国际借鉴 - -页脚-- 从20世纪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渗透到世界各地,跨国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并不断增多,国际间的金融活动相对集中到世界主要地区,导致一批世界金融中心的出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一类是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另一类是区域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卢森堡、多伦多等城市。可借鉴的经验主要是: “金融立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考察许多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大部分城市都提出“金融立市”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并大受其益。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实施了“金融立市”战略与开展金融中心建设,成功地利用了当时刚兴起的离岸金融潮流与金融衍生市场创新潮流,使得新加坡经济结构得以迅速改变,增加了国际竞争力。积极的金融发展战略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也是把建设“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四大中心之一,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61—70年代,GDP年均增长13.53%;1971-80年代,GDP年均增长20.23%;1980-90年代,GDP年均增长15.36%;1991-2001年代,GDP年均增长8.4%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发展成世界金融中心。世界上还有许多城市和地区(如: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地)在明确提出“金融立市”战略后,对该城市或地区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强大的经济是金融中心坚实的基础。伦敦、法兰克福、米兰、巴黎等城市金融中心形成的经验也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表现出总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金融对经济促进作用突现,金融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GDP 3000美元前后,而且这一高速增长期大多会持续较长时间(如表- -页脚-- 所示)。 部分国家(地区)高增长时期与人均GDP 国家(地区) 高增长期(持续时间) 人均GDP (按94年美元折算值) 年均增速(%) 日本 1961-1973(12年) 458-3829(2200-14000) 9.8 联邦德国 1951-1955(5年) 487-857(2400-4300) 9.1 韩国 1983-1994(11年) 1914-8260(2870-8260) 8.8 新加坡 1961-1994(33年) 916-19420(3572-19420) 8.3 马来西亚 1987-1994(7年) 1810-3480 8.2 香港 1961-1994(33年) 905-21650(3705-21650) 8.1 注:资料来源为1996年及相关年份的《世界发展报告》
说明:上述国家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持续增长都速度都在8%-9%之间,经济增长持续时间除德国为5年,马来西亚为7年,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10年以上。
金融中心建设不存在排他性。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形成一般规律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若干个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中心城市一般都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如:美国有国际性金融中心纽约,也有区域金融中心芝加哥、洛杉矶等;英国有国际金融中心伦敦,还有区域金融中心曼切斯特;同样日本有东京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有大阪、名古屋等。这些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经验说明,经济发展加速加快了金融中心形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可以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同时,金融中心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起到积极作用,对所在地区发挥着重要金融支持和经济辐射功能。 (三)国内部分城市关于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设想 从国内大城市看,上海、北京、深圳都在竞争金融中心这个桂冠。深圳的目标确定为环珠江三角洲的区域金融中心,主要为把深圳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以及珠三角资金需求迫切而供给缺口较大的地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