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传播 i ̄,iiili News Dissemination 

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周思佳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摘要】移动视频直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要推动移动直播报道从萌芽步入 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还需从实际应用中进行反思,潜心摸索提升路径。本文从多角度分析移动视频直播在当下新闻报道 应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挖掘潜在提升空间,以期助力新闻媒体完善既有报道形式,推动新媒体直播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 加速发展。 【关键词】移动视频直播;新闻传播;新媒体;问题;发展 

一、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 

2016年是移动视频直播的启航之年,无论是新媒体 

的使用者,还是踏出探索第一步的内容制造者,崭新的传 播形式既意味着变革也暗示着挑战,依托于逐步成熟的移 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视频直播正改变 

着人们获取讯息的习惯和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 

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 经达到3I44亿,在全国网民中占比达到47.1%,与此同 

时,伴随着移动端网民占比超过九成,选择使用移动端设 

备观看视频直播的比重也在大幅上升,传统新闻媒体和新 

媒体报道平台在短视频风口的冲击下迎来移动视频直播, 争相试水后所取得的实际传播效果关乎整个新闻业界的发 展方向。 

对于已有的新闻资讯传播方式,移动视频直播的兴起 

冲击了从新闻生产到传播的原有制式,将一种零时差传 

输、实景化呈现、浸入式体验的全新信息获取方式展现给 受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2016年,财新网与乐视 

云合作推出“一键式”新闻直播,央视新闻新媒体上线 

“央视新闻微直播”栏目,梨视频着手打造资讯类视频平 台,澎湃新闻开启视频板块并将原有的“澎湃直播”打造 

为品牌“上直播”。2017年,央视移动融媒体新闻平台 

“央视新闻移动网”和《人民日报》旗下的全国移动直播 平台“人民直播”同时上线,掀开主流媒体引领传统媒体 

转型的新篇章。短时间内,移动视频直播这一报道形式在 

新闻传播领域覆盖了传统门户网站、官方主流媒体、新媒 体资讯平台等各类型媒体机构,其发展迎合了媒体融合的 

趋势,全方位掀起了新闻业界运用移动直播形式开展新闻 

报道的浪潮。 

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传播 

【作者简介】周思佳,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领域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其现场信号、音视频呈现效 果、主播发言质量等诸多环节还存在改良之处,面对移动 

新闻直播项目争相上线而报道的实际质量却参差不齐的现 

状,移动直播这一新兴报道方式要从萌芽步入成熟稳定的 发展阶段,需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反思,潜心摸索提升报道 

质量的路径。 二、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报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播信号不稳定 

信号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移动视频直播的收视体验。 

由于音视频经由4G网络实时传输,网络信号的强弱直接 决定了视频的连贯卡顿,在部分信号不良的新闻现场,移 动视频直播报道频繁出现声音消失或是画面马赛克的情 

况,画面被附以“现场信号弱”、“直播信号可能随时中 

断”等文字提醒,时断时续的音声和因信号不佳而显著压 缩的画质,使得收看困难激增,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灾害 

现场进行的移动视频直播报道,信号差、传输难的问题直 

接影响了直播进程的顺利展开。信号问题是当下移动视频 直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主播水准参差不齐 

主播是影响直播报道质量的重要环节,其讲解直接影 响报道进程,承担着引领受众了解事件全貌、挖掘报道深 

度的重要作用,然而当下移动视频直播刚刚起步,许多记 者在尚无直播报道经验且未经过前期培训的情况下就担起 

重任,明显没有适应由记者向主播身份的转变,在报道中 

往往存在思路凌乱、过度紧张、用词不当等问题,而由于 

直播的时间较长,主播水平欠缺、经验不足的缺陷很容易 被放大,甚至直接激起部分网友的质疑和批评,加之移动 

视频直播稿件的审核环节被大大简化,对主播的发言质量 

缺乏把关,尤其需要主播时刻绷紧思维,严谨审慎。在某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历史性直播报道中,主播进入病房要求事故中仅存的一 

位生还者回忆事发情形,立刻引发弹幕中质疑声四起,这 位主播对现场情形的判断和所应采取的行动不具有清晰认 识,其不适宜的言论影响了报道的质量。 

直播报道的成功与否与记者专业水平有很大关系,考 

验着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事态进展的敏锐性、了解程 

度,以及语言组织表达的功底,更考察着记者临时把关人 的能力。当下,部分主播报道水准欠缺问题频现,应引起 

媒体重视,树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帮助记者适应向主播身 份的转变。 

(三)突发不适内容画面难应对 

移动视频直播报道将目光聚焦于事件的进行时,伴随 

着新闻事件发展动态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 中,事件的进展不可预知,现场情况不可控制,实时画面 

报道承担了很高的风险性,如在直播拍摄中突发血腥、暴 力或暴露受害者隐私的画面,都会引发严重的后续问题。 

直播的同步性虽颠覆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滞后性,同时也承 

担着突发情形预判的风险,移动视频直播中突发不适内 

容时应急修正处理方案的欠缺,在当下急需得到改善。 (四)直播期间容易错失“关键帧” 

移动视频直播报道理想的呈现效果,是将事件最核 心、最重要的现场画面在直播中展示给观众,然而在实际 

操作中却时常不能如愿捕捉到核心“关键帧”。直播过程 

中由于场面复杂,部分直播报道的核心画面甚至只有一 

瞬,如某场高速动车组会车直播报道中,主播还未及时反 应,会车在瞬间已经完成,在直播进程中顺利捕捉这一类 

画面,强调很高的时效精准性、有效的前期预判及完备的 

准备工作,若不能避免错失“关键帧”,则无法达成观众 对直播效果的心理预期,使得报道效果大打折扣。 

(五)报道内容缺乏深度 

当下,许多移动视频直播报道多停留在介绍现场情况 上而缺乏深度内容,反映基本信息而缺乏评论观点阶段, 

只有少数记者主播在直播报道中发挥了评论员职能,但多 

数情况下并未在新闻现场谈及个人对事件的观点和思考。 反馈现场实际情况和播报所采集的数据信息是当下的主流 

报道形式,主播很难挖掘新闻事件深度而得出具有深刻含 

意的新颖观点,虽然部分直播报道中引入了外景嘉宾讲解 机制,但多停留于诠释性介绍,甚少能升华为启发性的深 

度思考。可以说,移动视频直播报道在展现新闻现实、反 

映现场情形方面表现优异,但是涉及到挖掘报道深度、反 映思考评论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六)无间断直播内容结构松散 长时间无间断直播的运用,虽能较完整地反映现场情 况,但是存在缺乏报道重心,导致观众注意力流失的问 ④ ④ 

题。超长时问直播虽然能累计可观的未场观众数量,却明 

显存在内容结构松散、无效镜头频现、部分时段无主播画 外音介绍等问题,而使用固定镜头进行无间断直播,虽为 

观众提供了现场实时信号,但语音介绍的缺失无法令观众 

了解进展详情和动态更新,更无法主动对焦和捕捉重要画 面,难以引起长期注意。 

(七)弹幕成为不良信息发布的窗口 弹幕机制虽然实现了直播用户与媒体的实时双向互 

动,提高了观众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使主播能迅速掌 

握观众需求从而调整报道节奏,但是也逐步成为不良信息 的发布窗口和负面情绪的温床。弹幕中用词偏激甚至不堪 

入目的辱骂话语,严重破坏了网络直播间的氛围,当前直 

播弹幕中还没有有效的自动过滤机制,仅能依靠管理员对 不良信息发布的账号进行封禁屏蔽,而无法对已经造成的 

不良影响进行补救,且在部分情形中,弹幕虽未直接使用 低俗词汇,却在实际内容上构成了污辱、诽谤或造谣,传 

统的不良信息判定标准不能针对其发挥效用。如何在保障 

网络舆论自由的同时建立起不良信息过滤网,是媒体启用 移动视频直播各交互功能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下亟待解决 

的严重问题。 

结语 新媒体情境下移动视频直播和新闻报道的结合为新闻 

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在其高速且大规模的推广 

实践中,决不能轻视当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应积极完善 直播报道流程,提升直播报道质量,唯有认清且改进移动 

新闻直播之弊,才能使其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助 

力新闻媒体的变革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EB/OL].[2017—0l一22].http://www.('nHic,.net.o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l/t20170122——66437.htm. 

【2】刁毅刚,陈旭管.踏浪移动网络大潮,挺立视频直播 风口新华社全息直播态产品“现场新闻”系列创新引发 

业界热议『J].中国传媒科技,2016,(10):7-8. 【3]林斐然.新闻视频直播的四个问题fJ1.青年记者, 

2016,f34):14-15. [4]王俊潮.报纸编辑如何转型视频直播“导播”…. 

青年记者,2016(34):13—14. 徐奕琳.纸媒视频化探索以直播延伸品牌价 

值——都市快报“快直播”打造新闻直播平钏JI_传媒评 

论,2 0l6,(1 0):74—77. [6]喻国明.传统媒体如何变身为线上新型主流媒体:价 

值范式与操作关键——以《北京时间・G20杭州峰会》报 道为例l J1.电视研究,2016(10):36—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