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研讨 钉丘毒珏l 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研究
口滕向丽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0)
摘 要: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给我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如何认识和合 理运用网络舆论、如何引导网络舆论等新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 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引导: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2)06-0041—04 收稿日期:2012—04—13 作者简介:滕向丽(J97 ),女,山东文登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201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的阶段 性成果.项目编号: De,GZ50。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时指出,必须加 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构建定位明 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网络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 后的“第四媒介”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在 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 急需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的现状 (一)主流舆论强势不够 1.主旋律信息不足。从目前互联网信息的总量上 看。英文信息占主导地位,中文信息只占到3%左右,而 我国拥有l亿多网民.占世界网民总数的近10%.这种 信息内容与受众数量的严重不对称显而易见。然而,就 在这3%的中文信息中.宣传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弘扬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革命传统等主旋律的信息所占的 比重相对也比较少 无论是商业网站还是网络新闻。登 载的多是社会新闻、娱乐信息、两性生活等吸引眼球的 内容.时代主旋律并没有在网上得到充分的弘扬。 2.应急反应不快。虽然从总体上看网络舆论具有 即时性的特点。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反应敏捷、行动迅 速.但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来临之时,本应发挥积极引导 作用的主流网络媒体却反应不及时。引导不到位.致使 一些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得以在网上传播。有时还在 一段时间之内占了上风 像“非典”期间北京出现的抢 购风潮、“黑龙江宝马事件”所引起的不良影响等等,都 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去中心性.加之主流网站引导不力 所造成舆论失控的典型案例 3.编采质量不高。网络舆论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 新闻数量的现象.大量地复制母体新闻内容,抄袭、转 载或空发议论。主流网站新闻信息重复率较高,缺乏新 意,“千网一面”:就新闻传播新闻,停留在一般意义的 动态宣传.缺少深度评论和连续报道,新闻内容空洞乏 味:在新闻选题、栏目设置、网页规划等方面缺乏创新, 在信息收集、整理、编辑、加工、发布和传播等环节上, 缺少对受众的需求分析。影响了整体效果。 (二)带有危害性的信息仍然存在 1.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没有得到彻底控制。目前, 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将互联网作为对我 国进行“西化”、“分化”的重要手段,利用其进行舆论渗 透和文化入侵。“法轮功”、“民运”分子及民族分裂分子 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他 们利用互联网散播其歪理邪说.蛊惑人心,传播虚假信 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雇佣网络写手.对社会热点难 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欺骗网民。误导舆论。虽然这 l竹tj硅 审趣研讨 类信息所占比重并不多。但因其涉及政治性比较强.所 造成的影响也极其恶劣.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视.并加以及时的封堵。 2.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屡禁不止。网上大量传播 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等违反社会公德 的信息是一个老问题和全球性的通病.也是当前网络 舆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商业网站受商业利益驱 使,在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过程中,重经济利益,轻社 会责任感.甚至明目张胆地做起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勾 当。据调查。互联网上每年大约有2万多个色情网站出 现.形式有色情小说、色情图片、色情电影、色情聊天和 色情视频直播等。同时,大量的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等 信息的存在,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一类信息 数量很大.在网上流传甚广。对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危 害极大。 3.破坏社会秩序的信息时有发生。一些人故意在 网上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 序。一是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准确或者因角度差异, 造成网民群体的理解差异.进而形成与事实真相相距 甚远的谣言。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的留青或者BBS上的 道听途说进行改编之后形成新的谣言。这些谣言在得 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 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事件的真相。然而,大多数网民面 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辨别其真假。表现 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这些危害信息的产生。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都与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相关。例如: 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站利用网络舆论传播的无界 性、隐蔽性等特点,千方百计地避开有关部门的技术封 堵和控制,或是传播反动言论,或是从驱利心理出发, 宣扬淫秽、暴力等信息。 (三)不良信息大量出现 1.谩骂与攻击言论泛滥 这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 现象 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于他人的攻击 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谩骂和攻击在一些访问量 很大的商业网站的新闻留言里常常现身。这些留言有 的是发布各种各样的有辱人格的小道消息.有的则是 赤裸裸的人身谩骂。在很多论坛里,对于他人不负责任 的攻击也屡见不鲜。这些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 而不是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进行的辩论。 2.滥用言论自由。网络空间内的意见表达是一种 口语化的文字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网 状发散与渗透.使网络文化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形形 色色的人如游侠般穿梭于各个聊天室、BBS、电-7=论 坛.其中不乏“志同道合”的人群意图利用网络表达自 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他们的有些意见有时是在没有全 面了解真实的情况下主观意志的执拗表现.以至于全 然的凭空捏造、不怀好意的危言耸听。一些人滥用言论 自由.有意无意地在网上或是传播那些捕风捉影、道听 途说的小道消息;或是发表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言 论,混淆视听;或是散布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网络 虚拟社区普遍存在着“骂街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 网络舆论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应 当引起足够重视。 3.错误信息频现。大多数网站发布的内容,基本上 不是由类似出书的编审机构来完成的.其很高的数据 和文字的差错率降低了网站的权威性。出现这类问题, 除了网站把关不严、个别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外, 还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一是由于网络舆论传播的“低 成本原理”造成的。网络舆论的传播是无界的、匿名的。 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网站还是网民,常常会无所顾忌 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而不会因此承担任何法律 的、道德的责任,即使需要承担责任,追究起来也非常 难.因此网络舆论传播的成本很低。二是由于网民的心 理不成熟造成的。一方面。一些网民出于对传统媒体的 信任.对网上信息不加选择地全部信以为真甚至以讹 传讹.致使网上的一些错误信息、虚假信息有了进一步 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另一方面,一部分网民特别是年轻 网民,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无法区别网 上信息的正确与否.甚至将一些未经信息发布者深思 熟虑、未必是其真实意思表达的信息认为是公众意思 的真实表达。从而完全的“真实化”了。 4.隐私披露问题。网络的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 体的监督审查监管体系.而所属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又 很难具备传统媒体的审查职能.加之一些网站经营者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忽视社会责任感。如出现隐私披 露等问题。还有销售迷昏药、海洛因等毒品在现实社会 中不仅是被明令禁止的.而且还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然 而.在互联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公开发布销售违禁品的 膝向丽一网络舆论引哥舌々必要性研宄 升tj强l 广告.竟没有受到严厉的打击和制裁。 5.网络安全等其他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黑客绕过安全防火墙向各大网站发动恶意攻击.诸如 机密泄露、网络侵权、网络健康等问题急需引起关注并 予以解决 二、目前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不足之处 (一)X,-J-网络舆论引导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政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X,-J"网络舆论引导认识不 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一些事件、案件 经网络媒体放大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甚至引发社会不 稳定估计不足.因忽视了早期介入进行引导而导致事 态扩大。最终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二是在突发事件 发生后.没有及时认识到权威信息介入对网络舆论引 导产生的积极作用。因消极拖延、滞后发布权威信息, 不及时表明正确态度.直接导致了网上传言四起、真假 难辨。引起争议。三是不能准确把握网民关注的热点、 焦点问题.没有充分认识网络舆论引导多样化、个性 化、多变性的需要,对网络舆论引导缺乏针对性。四是 没有充分认识与网民产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在舆论 引导过程中不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不能与网民进行 深度沟通.因而达不到有效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对网络舆论的应对不及时 一些领导干部不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对如何做好 网络舆论引导没有经验.在网络出现突发性的传播事 态后,不是主动披露信息,而是消极对待。给谣言的传 播留下了空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最典型的事例就 是华南虎事件.在华南虎事件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是 “政府”与“民意”。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的“缺位”和 “失语”.“左躲右闪”和“消极沉默”.都与公众对真相的 不懈追问形成了鲜明比照 公众舆论与当地政府部门 在情绪、观念乃至行为上的错位。坐失了二者良性互动 的最佳时机.结果是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削弱。反映出 了一些部门在处理新时期社会管理问题上的欠缺。 (三)缺乏相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我国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因多头共管.缺乏统一 指挥,导致力量分散。中央和地方各自为战,上下难以 贯通.很难适应网上舆论既能快速分散又能快速集中 的特点。舆情收集多头进行,缺乏集中会诊,舆情研判、 问题处置、舆论引导等环节相互分离。致使热点问题处 置不力 有的地方领导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视而 不见”.不重视网络舆论引导。致使网络有害信息放任 自流:还有的地方领导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产生“网 络焦虑”及“恐网症”.一旦网上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应 对、正确疏导,而是一味的“堵、拦、卡、截”。 三、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 性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舆论形态.除了传统媒 体舆论所具有的意识性、评价性、公开性、自发性等共 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1.平民性。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平民性,主要是指 舆论主体的“平民化”倾向。布鲁默认为.公众是指这样 一个群体,他们共同面临一个议题:他们对如何处理这 个议题有争议.他们就议题之解决展开讨论。在网络 舆论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虚拟状态下的公众群体. 但是网络的公众与传统意义上的公众有着根本的不 同。由于网络技术的匿名性。无论是社会精英、舆论领 袖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匿名地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 问题自由地发表评论和表达意见.相互之间也可以自 由地展开讨论,反驳或赞同他人的观点,因而其是一种 舆论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下的意见交流活动。在网络中, 舆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所有的个体都拥有表达自 己意见和看法的权利.传统舆论传播中精英人士、领袖 人物等长期以来占据的话语霸权地位被消解.舆论表 达的主体成功下移为一种平民化的主体 2.开放性。在传统媒体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 政府可以通过新闻检查制度,建立新闻传播机制。制订 有关的法律、法规。分配新闻传播资源。限制或禁止某 些信息内容等,规范大众传播,引导媒体舆论。而依托 新技术平台的网络是一种高度开放的舆论空间.网友 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进行“一对多”和“多对多”链接。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网民们可以自 由地发表日志和评论.注册网络ID.传播的信息出口也 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更缺乏相应登记许可制度 的约束。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在理论上,每一 个网民都能够成为“新闻发布者”和“舆论人”。由于互 联网用户数量庞大.因而对舆论的生成以及传播的控 制很难把握.管理者不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