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重耐药菌知识培训【PPT课件】

多重耐药菌知识培训【PPT课件】


❖ (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 1.及时开出接触隔离医嘱,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同 种感染或定植患者共居一室.
❖ 2.在床牌或/和病历卡上标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 3.接触该病人或其环境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 4.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
❖ 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清洁和消毒用品;
❖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 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用 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 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用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临床症状 好转或治愈、培养阴性,方可解除 隔离,解除隔离时应对房间进行彻 底终末消毒。
MRSA?ESBL?VRE? PDR-AB?白念?曲霉?
❖ 用机关枪打鸟或用牛刀杀鸡的时代已经过去 ❖ 抗感染需要:瞄准器、激光制导炸弹……
多重耐药菌与抗菌药物附加损害 密切相关
三 代 头 喹孢 诺菌 酮素
MRSA
VRE 产ESBLs 菌株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吡肟)
MDR铜绿假单胞菌 MDR不动杆菌
离衣,不同种病原体感染或定植病人隔离衣不能共用,非一 次性使用的隔离衣每天用后装于黄色垃圾袋按医院要求统一 清洗消毒; ❖ 5.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一次性用品及 其它废弃物均放置于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垃圾统一处置,锐器 放置在锐器盒中;
❖ 6.隔离解除: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 MDROs。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极少数文献报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使用与上述耐药菌株的发生相关
多重耐药菌的易感人群
❖ 既往携带或感染了MDROs
❖ 在MDROs感染率高的科住院
本次课重点
❖ 高龄患者❖ 高Fra bibliotek手术❖ 免疫抑制剂应用
❖ 插管或侵入性操作
❖ 长期住院患者
❖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
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
❖ 1.细菌靶位的变异; ❖ 2.产生β-内酰胺酶; ❖ 3.膜通透性改变; ❖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主动排外。
本次课重点
耐药菌增加的原因
❖耐药菌产生增加:(抗生素选择性 压力):由于医生过多地使用抗生 素,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 移的耐药菌进行了筛选
❖耐药菌传播增加:通过医护人员尤 其手的接触,细菌在病人间交叉寄 生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 以及随后通过宿主病人的转移,耐 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区进行传播
关于多重耐药菌监测-隔离标识
多重耐药菌产生和扩散的原因
❖30-40%为医院工作人员的手 ❖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 ❖20%来源不明(如环境污染及工
作人员携带)
手易被细菌污染
某位护士的 手印
培养24 小时后
❖ 培养皿显示: 医务人员的手很容易受到暂居菌的污染。
每进行一个操作,可能增加100-1000个细菌
为什么多重耐药菌 受到关注?
南亚“超级病菌”恐袭全球 已致多人感染 死亡
全球产NDM-1细菌流行 情况
❖ 超级细菌的“泛耐药性”与“流行性” ❖ 病症当属 “感染”而非“传染” ❖ 威胁在于“耐药性”而非“致病力” ❖ 源头是“发展中国家抗生素滥用”而非
“印度新德里” ❖ 抵御超级细菌重在“监测”而非“限产” ❖ “抗生素时代”遭遇挑战但不会结束
❖ 呼吸机应用;
细菌耐药性的五大危害
❖治疗费用高、 ❖疗效不佳、 ❖病死率高、 ❖毒性可能增加、 ❖医疗安全的质量降低、
本次课重点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

本次课重点
❖ (一)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 (二)减少或消除定值
❖ (三) 阻断传播: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 理
❖接触隔离:
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关键!
❖ 控制医院感染 最简单, 最有效, 最方便, 最经济方法
洗 手
❖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 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 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 担架),在 每次使用 后必须用500mg/l有效氯 溶液消毒。
消毒措施
❖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 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75%酒 精进行擦拭三遍消毒。
1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2 为什么多重耐药菌受到关注 3 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MDROs)
多重耐药菌
❖ 指对下列7类抗生素中的3类及3类以上抗生素耐药, 为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RD)。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 ❖ 头孢菌素类、 ❖ 单环类 ❖ 碳青酶烯类、 ❖ 喹诺酮类、 ❖ 氨基糖苷类 ❖ 青霉素类
卫生部要求加强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株包括
本次课重点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 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7.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