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 5一HT2C受体与癫痫的关系 伍雪英 龚玉来 李倩(综述) 何进宇(审校)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第16卷第4期
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1X(2008)04—0524--02 5一HT是人体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研 究发现它涉及感觉、运动和行为等多种生理活动.,分为7个亚 族,即5一HT1—5一HT7,5一HT2由5~HT2A、5一HT2B、和 5--HT2C三部分组成,5一HT2C受体基因定位于Xq24区,由 RNA来修饰调节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 系统,除大量分布在脉络丛外(该位置仅有此一种亚型),还广 泛分布在嗅核,梨状核,带状核,后夹肌,边缘系统的伏隔核,海 马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的尾状核和黑质 ]。大体而言,5一 HT2C受体与5一HT2C结合位点的体内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 性。 在过去的2O年中,具有不同部位和功能的5一HT受体得 到了大量研究口]: 5-HT2C受体与肥胖:目前,有研究认为该受体参与了 糖代谢,其激动剂通过提高食欲饱满感而减少食物的摄入,越 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它在控制摄食行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 治疗肥胖症I3]。5一HT2C受体成为开发新型减肥药物最有前 景的作用靶点。; 二.5-HT2C受体与药物成瘾:大量的研究表明,对阿片类、 精神兴奋剂类(如可卡因)、乙醇、尼古丁及大麻等依赖性药物 产生渴求的主要中枢神经基础是中脑一边缘多巴胺系统。电 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表明,5-HT2C受体激动剂可以降低而 其拮抗剂可以增强中脑一皮质和中脑一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功 能 ]。5一HT释放和再摄取抑制剂可减少大鼠对海洛因、乙醇 以及可卡因等的渴求。 三.5-HT2C受体与血压调节:也有研究表明,5一HT2C受 体拮抗剂可以减低血压的发展,而5一HT2C受体激动剂可以 促进血压的发展,故5一HT2C受体参与血压的调节和高血压 的发病 J。 四.5一HT2C受体与癫痫:目前很少有对调控痫性发作的 5-HT2C受体亚型的研究,且依赖于既往的实验室癫痫模型的 研究结果有时是相反的[6]。本文就5-HT2C受体与癫痫的关 系做一简单评述。 癫痫是由于大脑过度兴奋随时可能发生的异常放电引起 脑功能损伤,脑部功能紊乱的综合症。大量的临床观察显示某 些特定的癫痫就是由于在神经网络反复长期的变化最终导致 癫痫的激发且不断反复。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血清素神经递质 广泛调节着癫痫的发作,不论抑制或者增强,都会对尤其是啮 齿类动物的特发性癫痫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发现,5一 HT2C受体基因被破坏的小鼠表现出癫痫的症状,伴有偶发和 作者单位:610041 四川 成都三六三医院神经内科 自发的急性发作而导致死亡,较正常的小鼠有较低的癫痫域 值。对大鼠用M—CPP(5-HT2C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肌阵挛, 表明5-HT2C受体可以提高癫痫急性发作的域值,起到抗惊厥 的作用。 现有的抗癫痫药按作用机制通常分为3类:最常见的是电 压门控性Na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Na 内流,稳定膜电位,阻 止病灶的异常放电而发挥作用;另一种是ca 通道阻滞剂,机 制同前;还有一种是通过调节7一氨基丁酸(GABA)影响由 GABA激活的受到抑制的突触。国内外目前关于5-HT2C受 体抑制痫性发作的机制尚少,原因不明,有人认为由于5-HT2C 受体在含有GABA的神经元上表达,这样它可以激活GABA 间接起到抗癫痫的作用。细胞学上,有人认为5-HT2C受体在 杏仁核点燃过程中起到了约束的作用,还有研究证明它能抑制 细胞内外核质网络的点燃,其他的药理学实验证明该受体还与 杏仁核边缘性癫痫有牵连,它的表达将减少啮齿类动物的原发 性癫痫发作 ]。另外有调查表明,M-CPP抗癫痫的作用是通 过5-HT2C受体才起到了作用,5-HT2C受体本身对海马源性 癫痫没有抑制或者促进作用_9]。更有研究表明很多抗癫痫药 物均能提高体内细胞外的5-HT2C受体的浓度,5-HT2C受体 极有可能与声音源性癫痫有关,失去该受体的动物可以致痫性 猝死 。 可见该受体与癫痫关系复杂,它广泛参与了体内高兴奋性 神经网络和痫性活动的调控。总的来讲那些能提高细胞外5一 HT水平的物质,如5-HT再吸收阻滞剂,会同时抑制边缘性和 原发性癫痫,相反的若降低脑内5-HT的水平,就会降低癫痫 域值,增加声音性、药物性、电激发的惊厥发作频率_1 ]。为了 揭示5-HT2C受体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就5一 HT受体进行了研究,2003年匈牙利科学家Rita Jakus等决定 采用5-HT2C受体的激动剂M-CPP,选择性5-HT2C受体的拮 抗剂SB-242084,选择性5一HT1A受体的拮抗剂WAY-100635 和选择性5一HT再吸收抑制剂氟西汀(F|uoxetine)和西肽普 兰(Citalopram)在失神发作的Wistar大鼠动物模型中进行研 究,结果表明: (1)5-HT2C受体激动剂M-CPP引起显著的剂量依赖性 时间和数量上棘波发放的减少,无论是腹膜内或脑室内的试验 组,实验效应持续一个小时之久。 (2)单独用SB-242084处理的与生理盐水比较其无明显变 化,用其预处理的则削减了M-CPP的作用。 (3)Fluoxetine可以引起体内棘波发放的数量和时间的增 加,药物注射完三十分钟开始,持续1.5个小时。用WAY- 100635处理后则显著减少了Fluoxetine的作用,相比下用SB-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第l6卷第4期 242084处理后则反而显著增强了Fluoxetine的作用,用二者都 做预处理则对Fluoxetine没有多大变化。 (4)Citalopram可以引起温和的非显著的痫性发作的增 加,与SB-242084合并注射较与s 242O84/生理盐水则明显增 加棘波发放的次数和频率。 做为5-HT2C受体的选择性阻滞剂,SB-242084与痫性活 动并无直接关系,但是通过组成复合制剂,则可以逆转M-CPP 的作用,该受体阻滞剂即使在大剂量的口服后,也不足以达到 癫痫发作的最低域值,说明在生理条件下,5-HT2C受体单独 作用不足以抑制癫痫的发作。相对于缺乏5-HT2C受体的老 鼠来讲,该受体的阻滞剂不能降低癫痫发作的域值,说明药理 学上受体阻滞剂和剔除受体基因他们所致后果是不同的。 为了发现更多的5-HT2C受体在癫痫方面的作用,5一HT 受体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5-HT2C受体的拮抗剂SB-242084 开始得到研究,Citalopram本身对癫痫并无明显作用,而Flu— oxetine对癫痫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但是当他们被SB-242084预 先处理后,他们致癫痫作用则显著增加。故可以想象SSRI的 缺乏可以致不同5一HT受体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事实上,就是 SSRI在经过SB-242084处理后对癫痫有激活作用。为证实这 假设,Rita Jakus采用了5-HT1A受体拮抗剂WAY一100635 和选择性2C受体的拮抗剂SB-242084他们处理后观察Fluox— etine对癫痫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Fluoxetine实际对癫痫没 有什么显著影响。 5-HT2C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揭示了该受体敏感性 神经元,除了位于脉络膜外,还分布于嗅核、杏仁核,海马的 CA1一CA3层,侧脑室旁丘脑核、尾状核及部分脑皮层(包括额 叶),这些神经元的分布与焦虑,饱食、神经内分泌、精神活动及 癫痫发作都密切相关联,提示我们这些影响均来自于5-HT2C 受体的作用_1 “]。5一HT2受体家族有三个亚型,即2A、2B、 2C,与5-HT2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织中 有表达)和5一HT2B受体(主要在周围神经组织有表达,中枢 神经系统中很少)相比,5-HT2C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 中。使用不同的配体进行放射自显影研究,揭示了5-HT2结 合位点在大鼠和许多其他种属中的详细分布。绝大多数的受 体拮抗剂,如:methysergide和ritanserin,因为对三个亚型有相 似的脂溶性,而不易提取分离。受体激动剂M—CPP对三者的 作用是2B>2c>2A,但对于人体来讲M—CPP对5-HT2C、 2B、2A受体的作用力度分别为65 、24 、22 ,当M—CPP 作为5-HT2C受体的激动剂时,对于5-HT2B和5-HT2A受体 的拮抗作用大于激动作用,SB-242084则是第一个被报道的强 大的具有高亲脂性的体内2C受体拮抗剂。sB一242084在人克 隆受体中的K 值为1 nmol·L ,对5一HT2c的选择性比5一 HT2B、5-HT2A和其他结合位点至少高两个数量级,在进一步 确定5一HT2受体亚型功能中这将会很有帮助。 总之,目前研究证明,5-HT2C受体的激活或者其致体内5 HT的增加都可以抑制癫痫的发作,相反,5-HTIA受体激动 525 剂的激活或其浓度的增加可以促进棘波发放。 五.展望 在Rita Jakus的实验中M—CPP无论是腹膜内或是脑内注 射都能显著减低其致痫性发作的时间和程度,对后者的作用强 于前者,这提示我们一个新的中枢系统用药。但是值得我们思 考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以上的研究均建立在动物模型之 上,不能完全肯定人体内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的机制和结果,对 大鼠的5-HT2C受体进行部分克隆后,又依次对大鼠、小鼠以 及人类的受体克隆体进行了全长测序工作,人类与大鼠的该受 体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80 ),这增强了我们研究5-HT2C 受体的信心。近来,克隆的受体研究也表明,5-HT2受体可作 为抗癫痫药物新的作用靶点 。目前大量的高选择性的5一 HT2c受体激动剂已进入临床前及临床评价阶段[1 。
参 考 文 献 l Barnes N M,Sharo T.Neuropharmacology,1999,38(8):1083一l152 2 Leysen JE.Curr Drug Targets CNS Neurol Disord.2004,3(1):1 l一 26 3 Bickerdike MJ.Curr Top Med Chem.2003,3(8):885 897. 4 Frankel PS,CunninghamKA.Behav Neurosci.2004,118(1):157一 l 62 5 Ferreira HS,Oliveira E,Faustino TN,et a1.Brain Ras,2005,1040 (1—2):64—72. 6 Bagdy G,Kecskemeti V,Riba P,et a1.J Neurochem,2007,100 (4):857—873 7 Jakus R,Graf M,Juhasz G,et a1.Exp Neuro1.2003,184(2):964 72 8 Luz C,Souza A,Reis R,et a1.Brain Res.2006,l2;1099(1):】21— 32.Epub 2006,1099(1):12l一132 9 Errington AC,Coyne L,Stohr T,et a1.Neuropharmacology.2006, 50(8)1 1016—1029. 10 Werry TD,Gregory KJ,Sexton PM,et a1.J Neurochem.2005, 93(6):l603—16l5 l1 Statnick M A,Maring—Smith M L,Clough R W,et a1.Life Sci, 1996,59(6):1763一l771 12 Borowicz KK,Stepien K,Czuczwar SJ.Pharmacol Rep,2006,58 (1):83—9O. 13 Schuhler S,Clark A,Joseph W,et a1.J Neuroendocrino1.2005,17 (5):276—285. 14 Serretti A,Artioli P,De Ronchi D.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2004,8(1):15-23 15 Higgins GA,Fletcher PJ.Eur J Pharmaco1.2003,480(1—3): 151—162. 16 Isaac M.The 5-HT2creceptol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e target for the design of anticobesity and antcepileptic drugs,J Drugs Future, 2001,26(4):389—393 (2007—04—1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