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黑土保护技术模式(农业部)2016.2.26
黑土保护技术模式(农业部)2016.2.26
(3)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
表1-2 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
处理
根茬还田(对照) 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1/2还田 秸秆1/3还田 秸秆全量还田+腐解剂 秸秆覆盖
微生物量C g/kg
174.28 207.47 237.51 227.38 231.35 182.41
微生物量N g/kg
测土施肥+Zn肥
核心技术:铝离子改良-有机培肥-平衡施肥
52.0 51.0 50.0 49.0 48.0 47.0 46.0 a b ab ab ab ab
1.20
ab b
b
ab
ab
土壤容重 (g/cm3)
1.00
0.80
0.60
0.40
0.20
土壤孔隙度(%)
根茬还田(对照) 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1/2还田 秸秆1/3还田 秸秆全量还田+ 腐解剂 秸秆覆盖
不同还田深度秸秆生物量分解率
玉 米 秸 秆 埋 深 10cm 生 物量分解最快,分解了 58%,其次是埋深5cm
70 60 50 40 30 20 10 0
a
玉米10cm 玉米6cm 玉米2cm
秸秆分解率 %
秸秆分解率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c
深度10cm 深度5cm 深度2cm
(二)保护黑土资源的土壤肥力与土地生产力 通过有机培肥、秸秆还田、碳氮平衡、水热协调、平
衡施肥等措施,不断促进黑土耕地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三)保护黑土资源在培育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通过建立各种综合利用模式,如玉米、水稻、大豆、土
豆、甜菜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良好的轮作体系,不断走出
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1.0 0.8
4.对肥料增效作用
产量增加:5-10%
微域土壤环境的改善
根起爆位点 和起爆效应
1.0 1.2 根区改土 根区施肥
1.4
1.6
1.8
2.
A
节肥:20-30%
总根长增加:23-30% 生长速率增加:18-77%
0.6 0.4 0.2
研究了作物根层与养分供应互馈机制
0.0
1.0
1.2
1.4
1.6
速效钾 mg/kg
161 181 161 162 167 160
pH
根茬还田(对照) 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1/2还田 秸秆1/3还田 秸秆全量还田+腐解剂 秸秆覆盖
5.63 5.65 5.63 5.65 5.69 5.68
秸秆还田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呈上升趋势; 秸秆1/2还田较对照提高2.5%,其次是秸秆全量还田增加1.9%; 速效养分较对照都不同程度增加。
(六)构建我国 与国际黑土资源联盟的综合组织机构及制
定国内、国际黑土资源的研发项目,开展黑土国际联网研
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以东北为主体的黑土资源的保护与战 略发展。
乌克兰大平原: 182万km2
N50º N40º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200万km2
S40º
S50º
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 89万km2
中国东北平原: 35万km2
世界四大黑土带分布图
绿色、优质、生态、 环保、循环、可持续
二、东北农田黑土保护技术及模式
技术创新
增大肥水库容为目标: 合理耕作、秸杆还田、 优化施肥、 耕层增厚为目标: 免耕和心土有机培肥、 薄层黑土 治理技术
东北地区黑土保育及有机质提升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高肥力厚层黑 土保育技术
2015年9月后
调整参考阈值,形成轻简化技术
5. 5. 在轮作周期以深松增厚耕层为突破的黑土定向耕作改土技术
黑土保护性耕作和定向培育技术
岗平地黑土——秋季旋耕深松秸秆覆盖
坡耕地黑土——横坡垄作,深耕深松;
——垄向区田的耕作模式。
低平地黑土——秋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的耕作模式。
6.垄作区田技术
6月26
7月26 8月26 取样日期
9月26
6月26
7月26 8月26 取样日期
9月26
玉米秸秆1年
C的释放率为48%, N的释放率为50%, P的释放率为80%, K的释放率为90%。
秸秆有这么多的养分分解, 留在土壤中的到底有多少? 挥发的有多少? 被植物利用多少? 大量还田后是否会影响出苗?
9423 8538
8846 7231 7115
5577 8077
7654 6769 7385
7833a 8692a
8487a 7590a 7615a
9.5 21.5
18.6 6.1 6.4
注:小写字母为5%区间显著,大写字母为1%区间显著
秸秆还田不同处理较对照产量增加,其中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 对照产量提高21.5%和18.6%; 添加腐解剂处理和秸秆覆盖处理较对照产量增加6.1%和6.4%;
农业部公报[2014]1号(2014.12.17)
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当前黑土退化影响粮食产量,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有机质下降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核心科学问题
养分流失
黑土退化
物理退化
化学退化
生物退化
家畜粪便、秸秆
黑龙江省农村每年产生的5.55亿吨生活污水、693万吨生活垃圾、6500万吨秸秆、 8000万吨畜禽粪便,多数污染物未经过有效处理。
处理
g/kg
2.51 2.73 2.78 2.67 2.57 2.54
g/kg
2.27 2.12 2.18 2.31 2.33 2.10
g/kg
23.6 24.5 23.7 23.3 23.5 24.0
mg/kg
166.8 214.0 247.4 227.4 213.0 215.1
mg/kg
75.7 71.1 73.8 79.3 75.5 72.2
22.19 26.02 31.33 30.52 28.49 22.25
微生物量 C/N
7.85 7.97 7.58 7.45 8.12 8.10
秸秆还田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 秸秆1/2还田和全量还田+腐解剂对土壤微生物C、N的增加明显; 秸秆全量还田+腐解剂处理土壤微生物C/N最高。
秸秆还田田间小区试验
不同处理土壤孔隙度
秸秆还田后土壤孔隙度较 对照都有增加,相对增加
不同处理土壤容重
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降低土 壤容重; 秸秆1/3还田和秸秆1/2还 田土壤容重下降明显,较对 照下降0.12g/cm3和0.14 g/cm3,
1.40
a
在4.0%~7.1%,秸秆1/2还
田和1/3还田增加较高,差 异显著;
(4)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表1-3 各处理玉米产量表(2015) 处理 根茬还田(对照)
Ⅰ 9385 Ⅱ 6846 Ⅲ 5231
产量 (kg/hm2)
7154a
增产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1/2还田
秸秆1/3还田 秸秆全量还田+腐解剂 秸秆覆盖
8500 9462
8962 8769 8346
1.8
2.
A
培肥方法:改土增效为目标的改良制剂和肥料应用技术
模式创新:集成黑土综合治理技术模式(2+X和3+X模式)
北部厚层黑土区
2共性 技术
南部薄层黑土区
侵蚀型坡耕地黑土区
3共性 技术
测土施肥+浅翻深松
测土施肥+深松+秸秆还田 测土施肥+深松+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 区域 X-特点 技术 垄作区田 有机肥 行间覆膜 有机肥 区域 X-特点 技术
玉米 有机肥 秸秆还田 根茬还田 深松起垄 测土施肥+ B肥、Mo肥 拌种 测土施肥+ Zn肥拌种
中部侵蚀型坡耕地黑土区
大豆 秸秆还田 玉米 秸秆还田
北部高肥型厚层黑土区
大 豆 秸秆还田 深松改良 测土施肥+ N、P、K+B+ Mo肥拌种 土壤改良剂
深 松 横坡打垄 垄作区田
深 松 横坡打垄 垄作区田
3.明确了盐碱土“淡化表层”的形成机理、铝离子胶体凝聚改良技 术
硫酸铝添加量(土重%)
0.1% 0.2% 0.3% 0.4% 0.5% 0.6% 0.7%
苏打盐碱土中添加Al3+以后,Al3+作用机理为:
铝离子改良剂+H2O=羟基铝离子(或聚合铝离子)+nH+
2H+ + CaCO3 = Ca2+ + H2O + CO2 —2Na+ + Ca2+ = —Ca2+ + 2Na+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推进落实会(20160226)
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和技术措施
报告人:魏 丹
国家黑 土资 源 保 护与 可 持 续利用创新团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报 告 内 容
一、黑土保护策略 二、黑土保护工程技术与模式
三、黑土保护工程技术措施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特征
t•ha-1BC(一次施入连年增产)
M
生物碳改良技术 北方障碍型土壤 3
大豆除草剂消减技术模式:
耕层深翻深松(30cm)+生物炭( 2.6 t•ha-1y-1 )+种子包衣
modes
4
5
酸化改良技术模式:浅翻深松+轮作系统(豆-玉-玉和玉-玉
-玉)+生物炭+氮肥减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