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椒研究文献综述

花椒研究文献综述

花椒研究现状

林学09A班 周贵付 0909030029

前言: 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是一种集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兼用树种,是西部干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理想树种。通过对花椒栽培方面的研究,针对其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和探索花椒良种选育及栽培管理,为花椒科学建园、合理施肥、优质丰产等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解决花椒产区的“三农”问题,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花椒产业的发展,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花椒;冻害;整形修枝;病虫害;生态;

1.1 花椒的起源及分布

花椒古称为椒、椒聊、大椒、秦椒、黎椒、凤椒及丹椒等,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原产中国,又叫秦椒、蜀椒、凤椒,简称椒树,是我国栽培广泛且经济价值最高的品种;据林鸿荣在《椒史初探》一书中记载,早在公元前 11 至 10 世纪我国人民就开始利用花椒。有关花椒的最早文献记录见于《诗经》,在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中,“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奠桂酒兮椒浆”等赋椒之辞。由此可见,楚人已有饮用椒酒的风俗。我国的花椒栽培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原产于我国的花椒约有 45 种,至今,其花椒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之首。栽培分布面积很广,除内蒙、东北等少数地区外,都有栽培。尤其以黄河流域的甘肃、河南、陕西、河北和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八省栽培较多,是国内花椒的主要产区。我国是花椒出产量最多的国家,产量占世界之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分布,但以西北、华北、西南地区栽培较多,重点产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陕西、云南、甘肃、安徽等省市的丘陵和山区,尤其以甘肃花椒名列前茅,几十年来,广大椒农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花椒年产量大约在 12 万 t 左右,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据研究调查,目前我国花椒的种植面积已超过 12 万

hm2,并且种植规模仍在以每年 20%~30%的速度增长,在花椒主产区是一个年产值近 15 亿左右的特色农产品主要经济作物产业。甘肃陇南、山东莱芜和陕西韩城是我国花椒主产区,其总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

1.2 花椒的种类

花椒是我国的原生植物,花椒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 250 种,我国共有花椒属植物41 种 14 变种,2 类型,分类学上一般将花椒属分为花椒亚属和崖椒亚属。在我国花椒亚属有 13 种 7 变种,崖椒亚属有 28 种 7 变种,其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生态类型多样,变异复杂。

经长期的人工选育和自然选择,目前我国栽培的花椒面积已达 160 多万公顷,有近 60 多个花椒品种(包括变种)。原产我国的花椒属植物的有 5 种,即花椒(Zanthoxylum L.)又叫秦椒、蜀椒、凤椒,简称椒树,是我国栽培广泛且经济价值最高的品种;野花椒(Zanthoxylum.simulanshance),是产椒皮的主要种类之一,用途同花椒,但品味稍差;竹叶花椒 (Zanthoxylumpanispinum),简称竹叶椒,用途与花椒相同,但果皮麻味较浓而香味稍差;川陕花椒(Zanthoxylum

piasegkii)又叫大金花椒,本种可作花椒的砧木,果皮可提取芳香油,种子可榨油;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又叫崖椒、香椒子,野椒,简称青椒。

我国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栽培品种有 8 种。分别是秦安 1 号,也叫大狮子头;大红袍,又叫大红椒 、疙瘩椒等,此品种是栽培面积大、种植范围广的一个优良品种;大红椒,又称二红袍、二性子等;小红椒,也叫小红袍、小椒子、米椒、马尾椒等;白沙椒,也叫白里椒、白沙旦;豆椒,又叫白椒;大花椒,又叫油椒;构椒,又叫二红椒、高脚黄、臭杆椒。甘肃省花椒属有 12 种 2 变种 1 变型,分别是花椒、毛叶花椒、野花椒、竹叶椒、陕叶花椒、川陕花椒、香椒子、竹叶花椒、异叶花椒、毛竹叶花椒、刺异叶花椒、刺壳花椒、蚬壳花椒、微柔毛花椒、山椒。

1.3 国内外花椒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花椒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有关花椒的文献报道比较多。

1.3.1.1育种方面的研究

目前主要由县、市相关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负责花椒育种方面的工作。不少人都认为花椒主要为无融合生殖,其遗传稳定性比较强。实际情况则不然,原双进曾研究发现,即使是使用来源于同一棵树上的种子,所培育出来的苗子在长大之后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县、市相关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和广大椒农的联系较多,这为他们选择育种提供了便利条件。据了解,抗病品种选育是甘肃临夏州林科所的工作重点,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从椒农地里选择出 6

株花椒树,这些花椒树的树龄都比较大,对花椒树标号并进行种子选育。花椒育种的关键技术是培育无刺花椒,凡摘过花椒的人都希望花椒没刺。

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主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是根据椒农的经验,自行开展培育工作,花椒实生苗的刺一般都较多,和母本的差异比较大,但通过嫁接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刺少,甚至无刺的的优良品系。另一方面是引进国外的无刺品种, 河北林科所正在开展这项工作,该所以日本朝仓花椒为基础培育出优良的无刺品种,但该品种适应性较差,制约了该品种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种植。

由于缺乏科研意识、可信度和推广手段以及大量繁殖困难等因素制约,虽然我国有很多花椒优良品系,但这些花椒优良品系只在椒农自己地里种植,得不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利用。近些年来,花椒采摘的费用问题日益突出,而花椒采摘难的现实使人们更加渴望适宜本地种植栽培的无刺花椒新品种。

1.3.1.2育苗技术方面研究

我国花椒产区大范围选用种子繁殖法培育苗木。刘书晓、周建强等人均对花椒的育苗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很少采用嫁接育苗法进行培育。由于花椒遗传性状稳定,生产中多用种子播种繁育苗木。花椒种子外层的油脂严重影响种子吸水是种子繁殖育苗的一大障碍,因此播种前必需除去种子表层的油脂,经过王超和田秀芬等人的研究,目前该问题已得到较好的解决,种子播种育苗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1.3.1.3冻害影响的研究

花椒冻害分为冬季和春季冻害。冬季冻害主要是低温来的早、极端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的。春季冻害对花椒种植有巨大影响。主要是“倒春寒”和晚霜造成的,因此进行冻害研究的目的是培育抗寒的花椒新品种。

1.3.1.4花椒组织培养研究

吴国梁等于 1993 年发表《花椒嫩茎段培养及植株再生》,该研究的外植体是花椒嫩茎,培养基是 MS 基本培养基,并考察了激素的浓度条件对其组织培养的影响。至今,日本无刺花椒、椿叶花椒、蚬壳花椒、野山椒等种类都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花椒的研究日益增进。2003年曾慎山报道了山椒带腋芽嫩茎段组织培养的培养基。林艳等在 2004 年研究了日本的花椒组培苗瓶外生根的影响因素,指出: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花椒瓶外生根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1.3.1.5花椒栽培管理方面的研究

(1)整形修剪技术应用与研究

郭全健等人研究发现,在树形上花椒可分为丛状树形和自然开心形两种,两种树形在高度上有所不同。经过专家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农民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花椒的修剪技术。前些年农民们种的基本上都是开放式自然生长树形的花椒树,他们认为花椒树只有叶茂枝多,产量才会跟着增长。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经过技术人员指导,农民们对花椒树的修剪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椒农们也由此总结出产量高的花椒树修剪方式,把定干 30cm,留 3~5 个主枝的开心形修剪方式定位为标准。

(2)病虫害防治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花椒生产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病虫害也日益蔓延,很多专家在如何防治花椒病虫害方面进行研究。花椒病害种类很多,常见的病害有干腐病(流胶病)、溃疡病、炭疽病、锈病、根腐病及花椒锈病等近 20 种;其次花椒虫害也很多,常见的主要有蚜虫、刺蛾类、跳甲和蚧壳类等近 10 种。花椒虫害的发生不仅对花椒的产量带来影响,对花椒的品质也带来很大的影响。近几年专家和农民在花椒病虫害防治方面不懈努力,其花椒主产区几乎没有大的害虫危害现象出现,有效的抑制了花椒虫害的威胁。花椒树一旦得上流胶病,直接危害其花椒树的存活,一般情况下,不出 3 年树体基本接近死亡。因此花椒树在夏季的修剪成了一亟待解决的难题,不修剪会浪费树体的营养,影响来年的产量,修剪则往往又会引起严重的流胶现象。目前国内对花椒流胶病的防治没有有效而彻底的解决办法,而且治理花椒流胶病既费工费钱,还投入太多,因此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3)施肥与化控技术研究

经过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花椒上已应用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并且根据花椒树的生物特性和需求,研发出了花椒专用肥。有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阿尔益”花椒专用肥和中-阿化肥公司生产的“撒可富”花椒专用肥。凤县也研制出了自己的花椒专用肥配方。有研究表明,如能提高花椒坐果率,必将大大提高花椒产量。杨应连等研究提出,在花期喷施 ABT 生根粉 4 号,对提高花椒坐果率有显著效果。

(4)生态效益研究

花椒是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由于其主根浅,侧根发达的物理特性,根系通常情况下分布在 50cm 土层内,交织成复杂错综的根系网络结构,对土壤的巩固相当有利。王忠林等研究发现,花椒地埂林固埂保土作用较显著,地埂毁坏度减少 84.67%,平均侵蚀土体减少 83.81%,花椒地土壤的含量无论从腐殖质方面还是水稳性团聚体方面均高于无林地埂土壤的含量。种植花椒树不但大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有些地方还选用花椒作为退耕还林的树种。

(5)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

随着花椒种植方法的不断改善,花椒产量也较以前有了大大提高,花椒的种植栽培面积也快速扩增,人们对花椒的开发利用渐渐重视起来,比如从花椒提取的精油、把花椒提炼成香水及利用花椒的生物特性研制成生产杀虫剂等。近几年对花椒的开发利用及研制成果多是以油料原料调味品的形式出现,不同品种的花椒嫩芽也日益成为人们口中的高档菜肴;利用花椒子提炼生物柴油的研究也已提上了日程。

1.3.2国外研究现状

花椒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在我国分布面积较广。

日本有朝仓花椒、琉锦花椒、葡萄山椒、稻花椒、冬花椒等许多花椒品种,其中朝仓花椒栽培面积最大。日本与我国不同,把花椒作为药用植物来进行研究和开发。在日本,花椒繁殖以嫁接为主,嫁接一般以根系深、抗病、抗干旱能力强的稻花椒和冬花椒作砧木。韩国一直致力于花椒优良品系的选育工作,目前已选出了 13 个优良树种,其中无刺的有 4 个。

1.3.3 国内发展趋势

在我国,花椒研究的主要工作是花椒丰产栽培和花椒病虫害防治,花椒产品研发及良种选育严重滞后,需要在这方面增加投入,开发出花椒产品的多种经济用途。所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良种问题,花椒的生产水平才能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首先是规范花椒品种的命名,全国范围内开展花椒种质资源调查,建立基因库,进行选优育种工作,在选优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转基因育种等新技术研究,培育具有穗粒数多、高抗性(抗病虫、抗干旱、抗低温)、高精油、高药用价值、无刺的花椒新品种。

其次,花椒的栽培管理必须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栽培品种必须实现良种化,栽植密度向高密度程度发展,而花椒的嫁接技术、修剪方法及采收趋向于机械化和简单化。我国农业要在医药、化工领域科研人员的协助下,多学科、多层次合作,大力开展花椒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为花椒生产寻求出路。在应用技术研究领域,重点是提高花椒的品质和产量。目前应做好不同品种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及生态区划分,继续开展花椒防冻害技术的研究工作,力争在高效防冻花椒产品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1.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种植花椒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许多地方,花椒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随着花椒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老品种对花椒产业发展的束缚日益凸显出来,农民们热切渴望能够有提高产量的花椒新优品种出现。目前,我国花椒的育种和栽培管理技术严重滞后:无专门的育种机构、品种不纯、无专用肥、无专门的栽培技术指导。因此,培育生长健壮、品质纯正、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是发展花椒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加大花椒优良品种选择和研究的力度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而且在花椒研究领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主要是花椒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育苗及栽培等方面,尤其是对甘肃花椒品种选择及栽培管理技术还没有系统专门的研究。对花椒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其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和探索了花椒良种选育及栽培管理,为花椒科学建园、合理施肥、优质丰产等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解决花椒产区的“三农”问题,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花椒产业的发展,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柱军.喀斯特地区顶坛花椒速生丰产栽培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9,卷缺失(02):88-90.

[2]连营,姚希贤.干旱山区花椒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卷缺失(03):142+1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