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摘 要: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从建设发展早期开始,人口粮食问题的解决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现今,我国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实现。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因此为了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是极其重要的,其可使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得到改变,继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生产;措施 引 言:为了使我国的农业具有科学性、现代性,机械化生产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而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的主要因素也是机械化生产,其能有效推进我国农业的进步。另外,我国农业需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接轨,因此也就决定了要尽快完成农业的机械化。本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现状以及所面临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得到提升的相关措施。
一、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之一,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明显标志,可有效推进农业的科学有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农民收入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可使农民的收入得到相应提升,继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对我国农业化程度进行衡量上,这也是很重要的标尺。其次,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可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力提高,让农民所付出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进而提升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为了使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科学现代的设备以及技术是前提。由此可见,要想使机械化生产的完成得到保障,就必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融入机械化因素,使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得到实现,最终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完成。
3.可推进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增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机械化生产应用广泛,在极大程度上使农作物的年产值得到了上升。另外,市场对农作物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有了大范围的拓展,而农业机械化技术也有了革新和突破。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多元化就得到了有力推进。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可以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十分快速的,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机械化设备受到了广泛应用,仅几十年的时间,收割机、拖拉机以及播种机等机械设施就得到了大量增加,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另外,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机械化设备的使用减轻了他们的压力,而机械化生产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因此近几年我国农业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势头。从2021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我国农业的出口量也随之提升,而这也显示了我国农业飞速发展的情况。
仅仅依靠劳动力来实现农业生产是不符合现代化农业标准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的措施推进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而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道路。使机械化生产方式融入到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里面,让人力生产方式为自动化生产模式所代替,可使农民的负担得到降低。现今,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现存的问题 1.机械设备不齐全 虽然这些年来政府大力提倡农民置办现代的机械设施,完成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但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普遍较贵,农民往往承担不起,而这就造成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生产设备是极其缺乏的,也无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另外,在购买设备方面,政府的确给予了补助,但与设备昂贵的价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也不能真正解决机械设备的购买问题。生产设备的缺少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使得农业生产不能与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继而也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
2.机械化生产技术知识普及程度低 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台机械化生产设备,但能对该机械设备进行熟练操作的人员却很少。技术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的缺失就造成了农民无法使用生产设备,只能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和帮助,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面临许许多多问题,继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由此可见,阻碍机械化推行的一大因素就是专业技术知识的缺失。为了能对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熟练运用,就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让农民懂得操作原理,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3.农业生产机器存在结构化问题 对现如今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分析、研究可发现,进行动力生产的机械设备是比较多的,而装配型的机械却不常见。与此同时,相比于大体积的机械,小型机械就比较多,而精品机也多于普通的机械设备,这些情况就造成了在平时的农业生产里面机械设备无法真正得到使用。由此可见,分化的不科学会降低机械的使用价值以及效率。如果需要运用到大体积机械而正巧找不到,那么在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机械的结构化问题也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一大严重问题。 四、使农业机械化得到完善的相关措施 1.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 一般来说,设施农业具有科学性、综合性以及系统性,主要由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构成。设施农业主要依靠先进的设备以及科学的技术使农业环境得以改变,以人工手段为动植物的生长创造出最合理的环境。设施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依靠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优质的农产品,极大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使我国农业生产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可以说,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依靠农机企业投资的同时,农机管理部门还需积极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流沟通,吸引其投入大量资金为农业生产置办机械设备,从而产生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进步。
3.对机械操作知识进行普及 为了让农民能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熟练操作,相关部门就需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指导、讲解,让他们能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这样一来,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也就有了保障。
4.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部门需对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在基层农机化管理以及服务系统的基础之上委派管理部门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然后给予补贴,通过提供优惠贷款以及建立基金等方式来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的进步。
五、总结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农村地区经济得到提升的有力保证。所以,我国需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通过科学管理、改革创新、设备完善、资金投入、环境改善等措施,使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继而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2106 [2]李佳.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202110 [3]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202104 [4]李占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推广对策探讨[J]民营科技;202111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简要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和农机测试技术,并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做了介绍。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检测;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1999年秋,由美国工程院牵头,《国家工程师周刊》、美国工程学会联合会协同评选出20世纪20项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技术成就。其中,农业机械化名列第7位。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是最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它以占世界0.3%的农业劳动者生产了占世界17.6%的谷物、46.5%的大豆、20%的棉花、16%的肉类和15.7%的牛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1]。因此,要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扩大再生产,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速度。
1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早在1937年,《矛盾论》中就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提出“三个为主”的方针,即农业机器应以小型为主,农业机械的制造一般应以地方为主,实现农业机械化主要靠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
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土地经营规模小,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倒退[2]。
2021年6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走上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发挥长效机制,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3]。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也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2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4],继而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美国在农业上使用机械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