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内的各种限制竞争行为日益突出,很多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纷纷寻求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来规制国际反垄断行为,但由于各国之间尚未达成规范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的统一规则,世界各国在采用域外适用时,由于适用的原则自身的缺陷和各国管辖权的差异,造成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理论根据、反垄断法域外适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情况,希望我国通过借鉴国外域外适用的有效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制定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条款。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效果原则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fields of restricting competi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many countries to safeguard their economic interests. scrambling to find an anti-monopoly law to the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monopoly regulation. However, due to limitedcompetition among countries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uniform rule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use the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of their own shortcoming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jurisdiction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caused by the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the anti-monopoly law.【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restricting competition Anti-monopolylaw Extraterritori alapplication Effect principle导语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是在国际法中缺乏规范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的统一规则,而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内的各种限制竞争行为日益突出情况下,世界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措施。
但是由于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原则自身的缺陷和各国管辖权的差异,对何谓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理论根据、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原则究竟有哪些、因以何原则为首要原则等问题,在国际法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在实际运用上存在着诸多争议。
所以,本文针对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在实际运用上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拟作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的研究。
1.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原因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融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面临的必然战略抉择。
同时, 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近年来,主要着眼点在于消除关税壁垒和配额限制等非关税壁垒。
其中, 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世贸组织的诞生,由此产生了一个全球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WTO 体制的本质特征在于消除来自政府的妨碍自由贸易的措施。
除此之外,国际上尚未达成规范来自企业的国际性限制竞争的统一的竞争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间谈判而开放的国际市场就非常可能因私人的限制竞争行为而被重新封锁起来。
例如,国内的生产商可以通过独家交易协议或者参与国内分销商的联合抵制而排除国外生产商的市场进入和竞争。
因此,有学者指出:“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开放市场与建立促进贸易的全球竞争,但没有建立与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相配套的竞争政策, 这不能不说是世贸组织体系的重大缺陷。
1998年WTO 争端解决机构审理的美国柯达公司和日本富士公司之间争议案说明,一个国家的生产商与其销售商之间的独家销售协议可能影响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
柯达/富士争议案的核心问题是富士公司的销售制度。
富士公司作为一个胶卷生产企业,在日本胶卷市场上占有百分之七十的份额,并且与4家企业订立了长期独家供货协议。
些协议的后果是,这些销售商只能从富士公司购入胶卷。
这个限制竞争表面看来是一个日本国内法的问题,但是,可以想见,日本富士公司如果可以根据日本法将这种销售方式长期维持下去,这就不仅会严重损害日本国内胶卷市场的竞争,而且也会抵制外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
事实上,富士公司订立的这些纵向限制竞争协议起到了双重限制竞争的后果,即一方面是富士公司在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另一方面是富士公司的销售商之间建立一个抵制进口产品的卡特尔(即进口卡特尔)。
尽管世贸组织认为富士公司在其国内市场中非常明显地实施纵向限制的行为,但美国仍然败诉,其理由很简单:世贸组织法律只规制国际贸易的国家扭曲行为,而不管国家之外的私人限制竞争行为。
柯达/富士争议案清楚地表明,WTO目前没有能力处理私人限制竞争问题,尽管这种限制竞争与政府的限制竞争一样,对国际贸易自由化有着很大的危害。
针对来自企业的妨碍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即私人限制竞争行为,理论上可选择三种方案:(1) 全球不干涉主义,即允许这些行为不受任何政府的管制。
然而,如果允许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不受任何政府管制,就意味着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贸易与投资自由,违背了各国政府努力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和建立世贸组织的初衷。
故这种选择是不可能的。
(2) 制定国际反垄断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和越来越多的国家颁布反垄断法,如果各国法律对同一个限制竞争行为有着不同的规定,那么国际经济贸易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法律冲突,进而严重妨碍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
因此制定国际反垄断法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条避免和减少各国法律冲突的有效途径。
然而,尽管人们在这个方面已进行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国家管辖权的冲突等种种原因,建立国际反垄断法的时机目前尚不成熟,仍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3) 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即扩大反垄断法适用范围将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纳入本国反垄断法的管辖之下。
该制度首创于美国,今天已被世界多数国家采用,如欧盟、波兰、保加利亚等。
因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固守传统属地主义的狭隘适用范围,就不可能对来自企业的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给本国造成危害进行有效的管制。
特别是在国际机构不能对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在世界范围给予制约的情况下,由于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而使主权受到威胁的国家就必须超越其领土,对某些企业在国外的违法行为适用本国的反垄断法,从而维护主权国家经济利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也因为如此,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就成为了现今国际环境下,规制来自企业的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最适当的方法。
那么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理论依据又在哪里?根据传统国际法的原则,一国法律对在其领域内发生的行为具有约束力,此即属地管辖原则; 一国法律对在其领域外的本国公民和法人的行为也具有约束力,此即属人管辖原则。
而在现代国际法中,属地管辖原则被延伸,即不仅对在本国领域内的行为,而且对那些发生在本国领域外但在本国完成或对本国有直接影响的行为都有管辖权。
前者被称为客观地域管辖原则,后者被称为主观属地管辖原则。
显然,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涉及的是主观属地管辖原则。
由于这一原则适用的结果有可能使各国对同一事项都可以主张管辖权,因而难免会发生法律冲突。
为了取得一国的反垄断法对当事人在国外的行为行使域外管辖的理论根据,国际法协会自1964年以来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审议。
在1972年的纽约大会上,对一国在国外实施的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取得管辖权的问题,确认了国际法上的几项原理尽管这些原理未被条约化、法律化,但是,作为各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指导方针具有重大影响。
这些理论是:(1) 部分行为理论---履行地原则。
该理论认为,当符合垄断行为构成要件的行为在国外发生,并且该行为至少有一部分是在国内实施时,可以承认域外管辖权。
这种理论源于属地主义,是基于国内垄断行为的客观要件而把属地主义加以扩展的原理。
对此理论,国际法学界在域外适用是要求在国内实施一部分垄断行为还是要求足够的行为效果问题上,还存在很大分歧。
(2) 行为归属理论---单一经济实体原则。
该理论把行为概念抽象化,把国内子公司和国外母公司在资本关系、组织机构、支配与服从等实质机能上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因此,前者的垄断行为是按母公司的指示行事的,在确定国内子公司的行为归属于国外母公司时,即可在域外适用本国反垄断法。
(3) 效果理论---效果原则。
该理论认为,构成违反反垄断法的要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事人在国外的行为; 二是该行为在国内所产生的效果,其中,国内效果是决定因素。
当国内的效果是由国外的行为所直接产生,而且是作为当事人的主要意图的结果而产生时,就应当承认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
可见,部分行为理论和行为归属理论都是依据当事人在本国内实施的垄断行为而行使域外管辖权的。
两者的差异仅在于,一个是外国企业或公司自身在本国内实施垄断行为,一个是支配自己的子公司实施垄断行为。
因而可以认为,两者同属行为理论中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而效果理论则相反,把在本国内产生一定的“效果”看作是行使域外管辖权的决定因素。
因此,效果理论与行为理论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
行为理论单方面强调构成垄断行为的客观要件,只要当事人实施了一国反垄断法所禁止的限制竞争行为,就成为行使管辖权的对象,而不问其主观行为是否已经造成或将会造成危害自由竞争这一客观结果; 而效果理论则强调主客观要件的因果联系,即当事人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2.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2.1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中存在的问题2.1.1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中管辖权存在的问题作为主权的一部分,一国对其本国公民及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行为具有管辖权, 即有属人管辖权和属地管辖权。
而且这种管辖权被认为是主权的象征。
根据效果原则,一国仅仅因为其利益受到影响,就可以对外国企业发生在他国的行为行使管辖,这必然侵犯他国的属人和属地管辖权,并被视为侵犯他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