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2 . 数据选 取 、 说 明与处 理 我 国 统 计 机 构 没 有 公 布 能 源 效 率 的 相 关 数 据 。 目前 能 源效率 的测 度共 有 七种 方法 , 分别 是 :
能源宏观效率 、 能源实物效率 、 能源物理效率 、 能 源价值效率 、 能源要素利用效率 、 能源要素配置效 率、 能源经济效率( 魏一鸣 、 廖华 , 2 0 1 0 ) 。 目前使 用最多的是能源宏观效率即单位G D P  ̄ , 耗 ,通常 定义为“ 能源强度” , 能 源 强 度 越 大 反 映 能 源效 率
越低 , 反 之 亦 然 。本文 利 用 从 《 中 国统 计 年 鉴 》 和
《 中国能源年鉴》 上收集到的1 9 8 0 - - - - 2 0 1 0 年的基于 发电煤耗计算法的能源消耗总量( 单位 : 万吨标准 煤) 和不 变价 ( 2 0 0 5 年) 国 内生 产总值 ( 单位 : 亿 元) , 其公式为: 能源强度 ( 吨标准煤/ 万元 ) = 能源消 费总量 ( 万 吨标准煤 ) / 不变价国内生产 总值 ( 亿 元) , 反映能源效率 。 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中, 人均 G D P ( 单位 : 元) 、 第三产业 比重 ( 单位 : %) 、 煤炭能 源 比重 的数据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2 0 1 1 》 ; 政府
《 甘 肃行政 学院学报 ) 2 0 1 3 年第2 期
市场治理 与公共经济研 究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蚌埠 2 3 3 0 1 0 )
(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安徽
【 摘 要】 本文利用1 9 8 0 - - - 2 0 1 0 年的样本数据 , 通过构建V A R 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结构、 市场 化程 度 、 能 源结构 和对外 贸易程度 与能 源效率之 间的动 态关 系。在此基 础上 , 利 用J o h a n s e n 协整 分析 、
外 贸 易程 度 , 本文 选 用 人 均GD P ( X ) 、 第 三 产业 比 重() 、 煤 炭
能源 比重 ( x ) 和出 口依存度( x ) 代表上述五个影
响 因素 。
( 2 0 0 6 ) 运用L a s p e y r e s 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1 9 8 O 一 2 0 0 3 年总体能源强度及三次产业 、 工业 、 建筑业 、 交 通 运输 业 、批 发零 售 贸 易业 能 源 消费 强 度进 行 分解 , 其结论认为, 中国能源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 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 周勇、 李廉水 ( 2 0 0 6 ) 运用 因素分 析 法 , 研究了1 9 8 0 - -2 0 0 3 年 间农 业 、 工 业、 建筑业 、 交通运输 、 商业和服务业在 内的六 大 产业 能 源强 度 ,发 现 不 同时 段结 构 调整 对 能 源强 度 的影 响不 同 。 还 有 学者 ( 韩 智 勇等 , 2 0 0 4 ; 王 玉
脉 冲响应 函数 、 方 差分 解模 型 以及 向量误 差修 正模 型对 变量之 间的动 态关 系作 了进一 步分析 。 结果表
明, 经 济发展 水 平 、 产业 结构 和 对外 贸 易程度 是 影 响能 源效 率 的主要 因素 , 其 中经 济发展 水 平 对能 源
效 率的贡 献 率最 大。因此 , 加快 经 济发 展 , 优 化产 业 结构 , 控 制 高能耗 产品 出 口等是提 高能源 效率的 主
要措 施 。
【 关键词 】 能源效率; 影响 因素 ; V A R 模型 ;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 中图分类号】 F 4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9 9 7 ( 2 0 1 3 ) 0 2 — 0 0 9 0 — 0 7


引言
增 长过 程 中 的能 源使 用 效率 是 收敛 还 是发 散 存 在
差 异 。李 国 璋 、 王双 ( 2 0 0 8 ) 利用L MD 1 分解 法 , 对
G D P 的 比值来计算 的 ,出口依存度是 用出 口额/ G D P 得到的 , 其中数据都来 自于《 中国统计年鉴》 。 由于数 据 全部 为 正数 , 为 了有 效 去 掉异 方 差性 , 将
超过了经济增速。国际能源署统计数字显示 , 2 0 0 9
年 中国能 源总 消耗 首 次超 过美 国 ,已经成 为 世界
因素 , 找出其影响路径。
二、 文 献综述
第 一大 能源 消耗 国。有统 计显示 , 中 国G D P 不到世 界总量 的1 0 %,而 能源 消 费约 占世 界总量 的2 0 %。 能 源 消 耗 总 量 过 大 将 制 约 中 国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增 长 。单 位 G D P 能耗 用来 反 映一 个 国家 的能 源经 济
数 据取 对数 形式进 行 处理 。
3 . 序列 平稳 性检 验
1 9 9 5 -2 0 0 5 年 中国能 源 强度 变动 进 行 区域 因素 分 解 ,发现 由区域 内能 源 强度 所 显 示 的 区域 内技 术 进 步 因素 是 影 响 中国 能源 强 度 变 动 的决 定 因素 。 屈小娥 、 袁 晓玲 ( 2 0 0 9 ) 分 析 中 国地 区 能 源 强 度 的
改革开放3 0 年 以来 , 我 国的经济高速增长 , 工
业 化进 程 有所 加快 , 能 源消 费 总量 增 长迅 速 , 甚 至
五”期间实现单位G D P 能耗下降2 0 %左右的 目 标。 因此 ,如何提高能源效率便成 了我们迫切需要解
决 的问题 之一 ,因此 有必 要分 析 能源 效率 的影 响
Ay l = 1 1 y 1 + a + 二 [ 3 i Ay 一 i + u i

t = l , 2 …, T
( 2 ) ( 3 )
i= l
i = 1
( 一) 指 标选取 、 处理 与序 列平稳 性检 验
1 . 指 标选 取
其 中u i 为随机扰动项 , 在e v i e w s 6 . 0 中进行A D F 检验 , 其滞后阶数采用A I C 准则来确定 。如果在检 验时拒绝原假设 , 则序列y 不存在单位根 , 序列平 稳; 若序列接受原假设 , 则需要对原序列进行差分
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认为经济发展水平 、 第三 产业增加值 比重 、 制度 因素对东部 、 中部 、 西部三 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 ,政府干预则起 阻 碍作 用 ; 工 业化 水平 、 第二 产 业 增加 值 比重 对 东
部 地 区降低 能源 强度 起积 极作 用 。
V A R 模 型要求序列平稳 ,因此我们需要对数 据 进行平 稳 性检 验 , 本 文选 择 的是A D F 检验 。其 中 原假设为 :序列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 ;备则假设
入地 分析 能源效率 的影 响因素及其 影 响路 径 。
三、 实 证分 析
Ay 1 = - q y 1 + a + 6 2 p i △y + u i t = l , 2 …, T

[ 3 i Ay l - i + u i
t = l , 2 …, T
( 1 )
i = 1
考 虑 到数 据 的 可获 得 性 , 在 国 内外 文 献 研 究 的基 础 上 ,本 文 选取 了 1 9 8 0 - -2 0 1 0 年 五个 影 响 能
源效率的因素对其进行研究 ,分别是经济发展水 平、 产业结构 、 市场化程度 、 能源消费结构 以及对
处理 , 直到拒绝原假设 , 以此方法来确定序列的单 整 阶数 。检验 结果 如表 1 所示 :
效率 , 具有宏观参考价值 。单位G D P 能耗越高 , 能 源效率就越低 。 据统计 , 2 0 0 7 年全世界能源消费强
度 ( 单位G D P 能源 消耗 量 )为2 . 9 4 吨 油 当量/ 万美
元, 而 中 国为7 . 9 6 吨油 当量/ 万 美元 , 是 世 界平 均水
改 革开放 以来 中国能 源效率 的改进 是非常显著
潜, 2 0 0 3 ) 从 产业 角 度 对 中 国改革 开 放 以来 能 源强 度呈 现稳 步 下降 的原 因进行 了研究 。 从 区域 角度 研究 的有 : 高振 宇 、 王益 ( 2 0 0 6 ) 利 用 聚类 分析 方 法将 全 国分 为 高效 、 中效 和低 效 区 , 从 总 体 角度 研 究 了影 响 中 国能 源 生 产 率 的 因 素 。
的, 对 外开 放 、 产业 结 构 和经济 体 制是 影 响能 源效 率 的重要 因素 。尹宗 成 等 ( 2 0 0 8 ) 利用 中 国1 9 8 5 —
平 的2 . 7 倍, 美 国 的3 . 9 倍, 日本 的近8 倍 。① 为 了扭转 能 源 消耗 增 长过 快 、单 位 G D P 能 耗
为: 不存 在单 位根 。考虑 时 间序列 还有 可能包 含常 数 项 和趋 势 项 , AD F 检 验有 如下 三种形 式 :
Ay l = 1 1 y 1 +

综上所述, 诸多文献对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 了有效的分析 , 但这些文献在分析中使用的是静态 分析方法。本文将使用动态的分析方法 , 运用V A R 模型、 脉冲响应 函数 、 方差分解和协整分析 , 系统深
财 政 收入 占G D P 的 比重是 按 照 政府 的财 政 收人 与
齐绍洲 、 罗威( 2 0 0 7 ) 将 中国划分为东西两个地 区, 认 为 随着 人 均 G D P 的收 敛 ,西 部 与 东部 地 区 的能 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 ,但收敛 的速度慢于 人均G D P 的收敛速度 ;西部 区域不 同省份在经济

91 —
《 甘 肃行政 学院学报 ) 2 o 1 3 年第2 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