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观看了很多国家著名景点的视频录像,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美好河山的壮阔,我很好奇大自然为何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我知道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网搜索 “地形”。。。。。。 所谓风景地貌就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 地貌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带着疑问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上说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要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首先得从地质作用上说起。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也就是所说的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以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甚至变质,或是物质重熔,形成新的岩石。都发生在内部一般是我们看不到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的统称,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发生变化,如形成山脉,峡谷,冰川,河流等,外动力的类型有很多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从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地貌,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就是主要的自然界的运动。 在内外地质动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改造,归根结底,就是营力作用改变了地貌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体态,组合构成新的风貌。可以通过地貌上的岩石采样,从而可以系统的分析地貌风景的特点。不同的岩石具备不同的坚硬程度与抗蚀能力,岩石的性质一部分是由于在地质内部作用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通过分析岩石的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成因,了解地貌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黄山的岩石是典型的花岗岩,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例如,丹霞山构成岩石属于沉积岩,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现在所能观察到的风景地貌大都属于现在的大多数山脉形成于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我国风景名胜无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对我国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 云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在现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许多自然地貌逐渐被开发改造成旅游景区,每天迎来数十批旅游团队,人类的活动使得美丽的风景地貌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惊叹美丽的山川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奢侈行为正在破坏着美丽的地球,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保护这些瑰丽的风景地貌,设身处地地去维持它们保护它们。 国家也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建立地质公园是崇尚科学和破除迷信的重要举措。地质公园建设以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为主要任务,既要有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解释,又有地质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地质公园既有趣味性,更有科学性。 对整个社会来说,地质公园是科学家成长的 摇篮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对民众,地质公园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地质遗迹资源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地质遗迹有独特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因此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可以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改革地质工作管理体制,转变观念,扩大服务领域,开辟地质市场。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出,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服务社会提供了机遇。篇二: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篇三:风景地貌报告 风景地貌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作为地貌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有: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地壳及其表面部分。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作为改造地表起伏、促使风景地貌形态变化发展的基本力量,地质作用两个组成部分——内、的对立统一就成为了风景地貌发育的基本规律。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 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各种造岩矿物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具有显著不同的结构、构造和性质。 一、岩浆岩 岩浆岩它是因地壳变动,熔融的岩浆由地壳内部上升后冷却而成。岩浆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占地壳总质量的89%。岩浆岩根据岩浆冷却条件的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喷出岩和火山岩三种。 1.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浆在地壳深处,在很大的覆盖压力下缓慢冷却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构造致密,容重大,抗压强度高,吸水率小,抗冻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檄揽岩等。 2.喷出岩 喷出岩是熔融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在压力降低、迅速冷却的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筑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当喷出岩形成较厚的岩层时,其结构致密特性近似深成岩,若形成的岩层较薄时,则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结构,近于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称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发时,岩浆被喷到空中,经急速冷却后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轻质多孔结构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轻质骨料,以配制轻骨料混凝土用作墙体材料。 二、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水成岩。沉积岩是由原来的母岩风化后,经过风吹搬迁、流水冲移而沉积和再造岩等作用,在离地表不太深处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为层状构造,其各层的成分、结构、颜色、层厚等均不相同,与岩浆岩相比,其特性是:结构致密性较差,容重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较大,强度较低,耐久性也较差。 1.机械沉积岩 风化后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风、冰川等作用下,经搬迁、沉积、固结(多为自然胶结物固结)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砾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等。此外,还有砂、卵石等(未经固结)。 2.化学沉积岩 由岩石风化后溶于水而形成的溶液、胶体经搬迁沉淀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镁矿、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积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残骸沉积而成。常用约有石灰岩、硅藻土等。 沉积岩虽仅占地壳总质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极广,约占地壳表面积的75%,加之藏于地表不太深处,故易于开采。沉积岩用途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烧制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