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景读书笔记

风景读书笔记

风景读书笔记

【篇一:风景地貌学读书笔记】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观看了很多国家著名景点的视频录像,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美好河山的壮阔,我很好奇大自然为何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我知道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网搜索 “地形”。。。。。。

所谓风景地貌就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

地貌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带着疑问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上说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要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首先得从地质作用上说起。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

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也就是所说的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以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甚至变质,或是物质重熔,形成新的岩石。都发生在内部一般是我们看不到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的统称,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参和。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发生变化,如形成山脉,峡谷,冰川,河流等,外动力的类型有很多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从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地貌,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就是主要的自然界的运动。

在内外地质动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改造,归根结底,就是营力作用改变了地貌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体态,组合构成新的风貌。可以通过地貌上的岩石采样,从而可以系统的分析地貌风景的特点。不同的岩石具备不同的坚硬程度和抗蚀能力,岩石的性质一部分是由于在地质内部作用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通过分析岩石的性质,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成因,了解地貌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黄山的岩石是典型的花岗岩,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例如,丹霞

山构成岩石属于沉积岩,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现在所能观察到的风景地貌大都属于现在的大多数山脉形成于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我国风景名胜无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对我国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

云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在现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许多自然地貌逐渐被开发改造成旅游景区,每天迎来数十批旅游团队,人类的活动使得美丽的风景地貌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惊叹美丽的山川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奢侈行为正在破坏着美丽的地球,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保护这些瑰丽的风景地貌,设身处地地去维持它们保护它们。

国家也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和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建立地

质公园是崇尚科学和破除迷信的重要举措。地质公园建设以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为主要任务,既要有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解释,又有地质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地质公园既有趣味性,更有科学性。

对整个社会来说,地质公园是科学家成长的 摇篮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对民众,地质公园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地质遗迹资源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地质遗迹有独特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因此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可以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改革地质工作管理体制,转变观念,扩大服务领域,开辟地质市场。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出,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服务社会提供了机遇。

【篇二:读书笔记——窗外的风景更美】

窗外的风景更美

——读《学校在窗外》有感

新一轮的图书漂流终于到我们学校了!我如饥似渴地读完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书中作者谈对教育的理解,并不是那种理论色彩很重的“教授之书”,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亲切地娓娓道来,谈生活中的教育,谈孩子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变化。

当我读到第一篇《孩子为什么去学校》,感受极其震动。黄老师用“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的问题直击人的心灵,一篇篇通俗的标题和故事阐释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确实引人深思。黄老师把当下学校

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深挖和反思,道出很多人想说而又未能说出或是不敢说的话题,一语中的。文中,黄老师大胆提出当下学校教育制度诸多弊端,点出了正是这样的学校教育扼杀儿童的成长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文中提到:我不能确定孩子是否一定要去学校,因为今日的学校所教给孩子的,不是联结于人的内在世界的“经验知识”,而是一整套的经过标准化、抽象化的“套装知识”。这一整套的套装知识反而把人从真实世界中分离出来,和不同时空的人类经验隔离开

来。当学校有了它应该给孩子的东西,才能讨论孩子应不应该去学校。 孩子为什么去学校?黄老师的看法是:为了打开经验世界和发展抽象能力,以便和世界真正联结。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做,而且只能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 发展抽象能力。同时他指出,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

创作。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灌输,将孩子培养成做题、测试的机器,扼杀孩子的兴趣趣向。在一个家庭中,最忙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早上7点起床,晚上10点前很难休息。期间,不是上课就是做题,一点时间都不能耽搁,不然将会落后于人,这就是我们的

教育环境,我们就是这样复制着(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 目前很多学校教育的主流价值和教师正在扮演的角色,其实是很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学生完全没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上,学生们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只能充当从旁协助的作用,所以教育的重点,应该首先放在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们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们想学、好学和乐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们看到学习的方向。再其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和教法”。

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环境?我们的教育成了束缚孩子心智的场所,我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班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虽然不要求拼写,但仅仅是识记对孩子也是一种扼制。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某西方国家家长状告幼儿园的例子,在老师没教孩子字母o之前,孩子觉得是圆,是太阳,是......教后那就是字母o,结果是家长胜诉。我们中国的校园,特别到了中学,很难看到学生那种特有的阳光和灿烂,多数脸上写满的是疲惫和木讷,对学生而言,表面学到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消化了吗?是他们自己的吗?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会发觉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学校学到的这

套知识,正是忽略了知识和人的主体经验相互联结,造成我们的学生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通法则,面对真实生活、真实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对待人生。后果就是,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曾经的知识便被遗忘的所剩无几了。知识是什么?显然不是在书本上和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和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种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其实,仅仅看一看窗外是不够的,窗内和窗外已融二为一。学校教育也一样,只有和个体经验相连,和真实世界联结,实现窗内和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生特质得以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卢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生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也不需要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当美国大片在探讨《阿凡达》、宇宙、未来世界时,我们中国大片却在研究《孔子》、《画皮》......一个面向未来,一个面向过去,。若中国人一直在缅怀失去的光荣,那么未来世界的竞争中我们将处于何地?

若学生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能通过建立和世界的积极有效联结起来更早的开发潜能,面向未来,那么成长就永远只是成长,而不是长成。

读完此书,深深觉得我们教师真的应在埋头工作时,抬起头来看一看学生,看一看自己,更要看一看窗外。

【篇三:《原始风景》读后感】

《原始风景》读后感

“我至今认为疼痛是一种力量,是使人早熟的催化剂。你可以在疼痛中感觉到周围的世界在发生着变化,你再看日月星辰时就会懂得了存在者的忧伤。” ——题记 这是《原始风景》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疼痛是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作者在一种异常寒冷和屈辱的感觉之下平静而满怀失落地驾驭着语言完成了《原始风景》的写作。也许疼痛确是一种凄美,它让人懂得了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无常,从而对日月星辰也怀满怜惜,懂得了存在者的忧伤??

发生在灰色庄园里的故事。外祖父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一生经历的风雨比墙角的蛛网还要细密,他的宽大的肩背被生活和岁月压得很弯,他埋着头,他沉默,他喜欢喝酒,把自己沉浸在往事风尘之中。“你仍然缺故事写吗?”如果你仍然缺故事写,那么久写写我的牙齿和头发吧。可是外祖父的牙齿和头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他的曾经雪白的牙齿和乌黑的头发早已经遗落在了哪一条幽深的山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依旧钟爱于他的墙角,从日出到黄昏,从年迈到迟暮。

白夜。漠河北方的白夜似乎是个积极重要的日子,虽然它称不上一个节日。姥姥的儿女们都回家了,大人带着小孩,大孩子带着小孩子,欢欢喜喜地赶回家享受作客的待遇。他们平静地期待着白夜的来临,在那样的时间里,你完全可以在大白天睡觉而在晚上出来劳作,日和夜仿佛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极光是白夜的高潮:太阳不见了,江水闪现着红铜色的金属般的光泽,听不见任何声音,所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