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宏观调控对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税收宏观调控对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税收宏观调控对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余鲁岳]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入的影响态势分析

研究经济离不开税收,研究税收必须联手经济发展,深入研究我市地方经济结构、总量及产业的发展,可以分析出我市地方税收收入的未来发展变化态势,准确把握税收工作重点与难点,充分发挥税收政策优势,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地方经济总量看涨,地方税收总量高速增长

我市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和金融中心,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84.9亿元,同比增长13.7%,是1994年的3.67倍,十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57%。全市地方税收收入更是超速增长,1994年全市累计完成地方税收收入只有4.85亿元,到2003年已达到24.06亿元,是1994年的4.9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71%,超过全市GDP增速4.14个百分点。

(二)我市经济发展和税收结构的特点

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税收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第二产业的竞争地位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GDP占GDP总量的49%。但第二产业地方税收入的贡献率并不大,2003年入库地方税收入7.54亿元,仅占地方税收入总量的31.3%。究其原因有两个:1、统计口径上的问题。地方税收入中第二产业的税收比例并不能准确反映该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税收增长指标分析体系,应以“两税”特别是以增值税为主;2、地税部门加大了对该产业的税收优惠的扶持力度。我市地税部门从1994年开始对高新技术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劳服校办企业实行减免税以及后来出台的软件企业优惠政策、国产设备抵免政策和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等等,累计有1000余户企业享受了税收优惠,优惠金额达5亿多元。

二是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大,地方税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增长42.3%。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7亿元,增长12%。住宅、汽车、个人通讯及电脑等高档消费品持续旺销。其中私人轿车增长59%,移动电话销量增长了3.3倍,今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42%。第三产业GDP总量2003年为201亿元,入库地方税收入16.5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总收入的68.63%,占GDP的比重为8.31%,与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的营业税征收,1994年全年仅入库2.19亿元,2003年达到了11.94亿元,年均增幅21%。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地方税收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近年来,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美菱股份、合肥锻压等几家骨干企业完成重组,民营股份进入大中型国有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双退”工作大头落地,200多户企业退出国有序列,近6万名职工置换了国有身份。同时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全市外商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6个,其中工业项目占50%,可口可乐、佳通轮胎、日立挖掘机等世界500强企业都将合肥作为重要的生产基地,家乐福、好又多等国际大型连锁超市已经进驻,联合利华工业园等10个重大项目正开工建设或投产营运。从地方税实绩上看,1994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入库地方税4.26亿元,占税收总量的87.76%,而到了2003年,公有制企业入库地方税8.19亿元,仅占税收总量的34.08%。特别是2000年以后,正是我市企业改制重组的关键时期,公有制税收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充分反映出我市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从涉外税收征收的情况看,1996年入库地方税收入1710万元,到了2003年达到了1.65亿元,年均增幅48.16%,属所有经济类型企业增幅之最。 (三)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税收调控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税收调控政策可分为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税收总量政策指在通过调节宏观税负来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当经济增长过热过快,固定资产的投资过于重复和浪费时,可以通过提高宏观税负,实施紧缩性税收政策,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行业预征企业所得税就属于总量调控政策,通过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税负来抑制商品房过度开发,房价过高的情况,限制此类行业的发展。税收结构政策是通过有条件的税负差别对待来影响经济,最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当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过高时,就要通过减税措施提高就业率,刺激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就是结构政策的一种。从1997年国有企业大面积破产改制以后,通过鼓励经济组织吸纳下岗职工,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已经有3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累计减免税收8200多万元,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以上说明,税收的调控作用可以时时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促进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税收可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可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分配公平;可以引导资源的地区间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保持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是税收政策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也是税收调控的最主要目标。1994年以来,我市的经济增长保持在平均每年15%的水平,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离不开税收提供的强大财力保障,离不开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作为中部城市,应如何完善和利用税收政策,实现经济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充分证明了税收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先后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给予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给西部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

政策简介:为了支持西部地区尽快把基础设施搞上去,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实行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为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对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免征、减征地方所得税;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税收情况:今年1-7月份,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合计19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占同期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12.9%。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的作用下,西部地区保持着稳定高速发展的态势,西部经济发展已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西部城市中,内蒙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税收同比增幅均超过50%,成为全国税收增长最快的省份,在全国省会城市地方财政收入排名中,西部已有7个省会城市位于合肥之前。

经济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4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近20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加大了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财政建设投资性资金投向西部地区的比例,并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此外,西部地区的公路、铁路、机场、电力、通信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获得了较快发展,生态环境明显加强。2003年,西部地区实施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二)东北税收给我们的启示

政策简介:减免农业税;进行社会保障试点;在12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对具备条件的部分矿山、油田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按照所得税改革的方向,对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在现行规定的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东北地区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200元。

经济增长:在一系列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中,税收政策占了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外商投资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增强了东北地区对外商的吸引力。在政策的推动和鼓舞下,今年上半年,东三省吸收外商投资大幅增长,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1.4%和72.3%。外商投资的大部分都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现代农业、高科技行业等优势产业上,其中汽车产业已与德国大众、日本本田、美国江森等多家知名的跨国汽车企业合作,实施了一大批汽车关键零件项目。

一点启示:从以上两次税改的成功范例可以看出,税收作为政府调控手段之一,其调控目标自然与政府的总体目标相一致。调控目标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调控目标,就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协调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来完成调控的目的;二是经济性调控目标,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利用外资,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控目标和手段,有时两种调控目标也可同时使用,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我市的经济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按照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目标,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我市制定了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战略目标。总体看来,我市具备以下优势产业:

1、制造加工基地。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区域,以发展现代工业、大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突出发展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三大支柱产业。

2、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区域,按照“三线一带”的思路,加快发展电力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

3、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化基地。打造具有园林特色的科技、文化旅游名城,打造“学在合肥”的城市品牌,高等院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在国内领先。

4、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已经发展了以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为主导,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综合农业产业体系。

5、国内重要的数字科技城。以中科院合肥分院为依托,以董铺岛为中心,科技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科技成果和科研项目,在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平台,有较为雄厚的财力保障,有完备的教育支撑基础,有先进的信息化水平。

6、新型的生态城市。城市布局,建筑群体,街景设计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协调统一,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人居环境处于全省最佳。 合肥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目前在全国各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靠后(居19位),城市特色不鲜明,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与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新一轮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二是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任务繁重;三是科教基地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贡献率没有很好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不快;四是对外开放度不高。开放的步伐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城市,经济要素没能做到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四)国家实施什么样的税收政策,才能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一,实施有利于鼓励和吸引投资者到中部地区投资的税收政策。资金短缺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央可以通过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中部发展,这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体现,也是企业利用税收优惠使自己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资金问题解决了,就具备了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能够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诚信合肥”,就一定能够吸收更多的外资。

第二,鼓励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本地产业化,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我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众多,拥有丰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