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20年军事改革历程透视
作者:草莽 凌弘毅
本刊曾介绍了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4周年阅兵的一些情况,其中谈到了俄罗斯从2008年开始进行的国防改革及其对近卫摩步第2师、近卫坦克第4师等一些王牌部队的影响。原以为在此次阅兵中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这些部队改编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而对俄罗斯整个国防改革计划的进程有个初步的了解,遗憾的是此次阅兵中官方对这些王牌部队仍以以往的称谓进行介绍,与去年的红场阅兵并无差别,近卫摩步第2师下辖的第1坦克团的受阅步战车上使用的也仍然是以往的旗帜,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俄国防改革的具体进展和前景有所疑惑。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阅兵结束后4天,俄罗斯正式出台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这又将对军事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将通过已经公开的信息为大家解读俄罗斯此番国防改革的方方面面。
俄军20年“改革史”
将“改革”这个词同俄军,乃至整个俄罗斯联系起来人们已经太熟悉了,甚至是麻木了。因此在讲俄罗斯此轮军事改革之前如果不首先介绍一下俄军之前所进行的历次“军事改革”,就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交接前后与此轮军事改革是有着一定连贯性的。其实要将俄罗斯历次军事改革综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俄罗斯每次改革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结果都是无疾而终。通过历任领导人的作为对俄罗斯的军事改革进行总结也许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这其中除了俄联邦的3任总统,前苏联时期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应该被算进去,这期间已经经历了整整20年。
之所以把“社会主义的罪人”戈尔巴乔夫算进去,主要是考虑到是他亲手让苏联军队改姓成“俄”,其在职期间的所作所为也为俄军在随后近二十年面临种种困境埋下了伏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便开始致力于其所谓的“新思维”改革,盲目的向西方靠拢。对军队事务一无所知的他,对军队进行管理所依循的也是他的“新思维”,实行“纯防御”的国防战略,确定不发动战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越境作战的“三不”原则,将军队建设的大量资金直接转移到民用项目上,这使得苏联后期的军队建设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整个国防工业系统更是受到沉重打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此外,由于苏联后期种种矛盾的爆发,戈尔巴乔夫把军队派到了第比利斯、巴库、维尔纽斯等城市“重建秩序”,随后又指责军队造成“军民冲突”,这深深伤害了军队的“感情”,加之进行军队“国家化”等其他的一些错误方针,使这支曾经具有苏联红军“优秀传统”的军队陷入了不知为谁而战的尴尬境地。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歪打正着”地帮助戈尔巴乔夫暂时度过了“8·19”危机,但这也意味着以近卫摩步第2师为代表的俄军间接扑灭了“苏维埃复兴”的最后火种,苏联的解体已经不可逆转。
叶利钦接手后的俄罗斯已经是千疮百孔,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的是稳定,刚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忽视军队建设后的俄军更是如此。曾在“8·19”事变、“十月事件”帮助了叶利钦的俄军显然也对叶利钦抱有很大希望,叶利钦确实也给他们许诺了更好的待遇、更多的住房,但这对于经济几乎陷于崩溃的俄罗斯无疑是镜花水月。此时的俄军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第一次车臣战争就是这种境况下爆发的,包括陆军副总司令在内的550余名军官以辞职的方式表示拒绝参战,训练不足的各军兵种在“首次碰面”后就匆忙参战,最后以1000名军官阵亡的代价草草收场,期间叶利钦甚至不能为他的军队提供充足的食品。叶利钦本身对于军事改革其实并不热衷,所以他能够拿国防部长这样的职务来做政治交易,在他任内任命了三名国防部长,前两任的改革在遵循叶利钦“现实国力”方针和复杂的内部纷争下无疾而终,第三任“唯核武器论”则有失偏颇。纵观整个叶利钦时期的军事改革,其争论焦点往往在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如何协调好治国与建军,两方的对立使得军事改革并未取得多少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叶利钦是一个深谙权术的人,在危机暗藏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军队反过来反对他,他挑唆都忠于他的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之间对立,同时在自身无法提供足够的军费的情况下,他却反过来批评军队的种种弊端。其实军队自身需要的无非是稳定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叶利钦并没有给他们答案。难怪有国外的分析人士认为,“俄军能在叶利钦时期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将俄罗斯交到普京手中,在很多人看来是叶利钦之于俄罗斯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当然叶利钦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国家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军队的烂摊子是交到了普京的手中,普京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表现为他在军内赢得了威望,应该说普京是一个具有强势官僚作风的问题解决者,应该说普京是重视军事改革的,他把军事复兴作为提升民众信心和重振大国地位的关键一环,尽管步伐不是很大,但是卓有成效。他首先纠正了叶利钦时期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对立的情况,使总参谋部隶属于国防部(明确总参谋部的主要职能是策划而非指挥),让军中只有一个核心,从而围绕着这个核心对军队进行改革,同时任命了苏/俄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位文职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得益于油价暴涨,俄罗斯经济迅速复苏,这使得普京能够加大对军队的投入,这对于促进军队稳定,以及后来进行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改革当中,除了裁军这种“通常手段”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模仿西方国家进行军队职业化改造,尽管目前看来并不是十分顺利,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一切都在缓慢而有效的进行中,普京结束了任期,被认为是“普京代言人”的梅德韦杰夫登场了。梅德韦杰夫在上任初期延续了普京的军改路线,沿用了普京在其后期任命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尽管他不受军方待见。此时谢尔久科夫从普京时代末期开始酝酿的改革计划也陆续浮出水面,他和梅德韦杰夫、普京都意识到了军队职业化对俄军未来的重大意义,并且按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他变卖了军队中的一些闲置资产(其中有些甚至是“一战”时期的设施),把得到的钱用于军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他知道要招募到更多高素质的兵员,住房、教育和医疗等等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谢尔久科夫意识到当前俄军机构臃肿,军官与士兵的比例过高,他下决心要裁减军队员额、重组中央指挥机构,争取在2016年前将俄官兵数量降到100万左右。同时,谢尔久科夫非常注意军队的训练,俄军修正了大量的训练设施,提倡使用模拟训练装置,甚至表示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从美国引进相应装备。尽管谢尔久科夫设立奖金用于奖励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军官,但他的改革措施仍引起了军内的强烈反对,总参谋部与国防部再次对立,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因不满曾“三次辞职”,但高层并未予以理会,最后被原负责军备事物的国防部副部长的马卡洛夫所代替,支持谢尔久科夫的马卡洛夫知道建设一支现代化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这也可以看作高层对谢尔久科夫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已经降格为总理的普京并未干涉军队改革事物,只是在其权限内给予国防工业系统强有力的支持,这对于俄军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上述几个阶段中俄军的改革并未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虽然不能全盘否定所有改革,但大部分改革均局限在裁军、机构调整的框框之内,而就在这一时期俄所处的环境却不断的恶化。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可以看作俄对近年来北约东扩、东欧反导系统部署等问题的一次强烈回应,俄军虽然在此次冲突中迅速取
五日战争”激起千层浪
2008年8月8月,当国人沉浸于奥运狂欢时,格鲁吉亚入侵南奥塞梯,企图以“先发制人”的方式解决美、俄、欧博弈背景下“领土问题”,俄罗斯立即进行了“快速”、“强有力”的干预,俄、格冲突随即爆发。在此次冲突中俄罗斯只用时不到四天就将格鲁吉亚的军队赶出南奥塞梯,并在此前“解放”了阿布哈兹,此后更是陆续摧毁了格军的几乎所有重要军事设施。最后由于法国总统出来“调停”,俄、格两国最终于13号签署了“停战协议”,整场冲突仅耗时五天,因此很多人将这场冲突称为“五日战争”。无论是从政治、还是军事的角度看,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都取得了胜利,尤其是这5天俄军“雷霆万钧”的行动更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乍看起来俄军是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如果从专业角度来看的话,俄军胜利的背后显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光彩,更多的是一些值得反思的东西:
其一,俄军在此次冲突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的反应速度,但细看的话,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通过种种消息来看,俄军总参谋部实际上对这场冲突发生之前竟然没有丝毫觉察,最后从总统到军队总长都只能从媒体了解到相关信息,曾经是克格勃的普京甚至还在观看奥运开幕式,这说明俄罗斯的情报系统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对一个关系紧张的前苏联国家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国家了。至于人们谈到俄军在“数小时”集结完毕,这个“数小时”有消息说12小时,更重要的是这支部队不过是58集团军第19摩步师所辖三个团下属部队组成的3个营级规模的战术集群(需要指出的就是这样规模的部队,在推进时也是磕磕碰碰),而6个团级规模的战术集群和三支特种部队组成万人部队集结完毕则是8月10日的事了。其中暴露出的是俄军的指挥情报系统已经出现问题,军队的战备率是不高的(据称不到20%),同时部队编制结构也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其二,纵观整个战役,我们发现俄军所采用的战术仍然是前苏联的老一套,这说明俄军的军事理论发展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尽管美军近年来在历次局部冲突中的表现给了俄军巨大震撼,但显然俄军还没来得及、或者说没条件学。先进的军事理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而俄军根本买不起进行类似美军战斗所需的武器装备,尽管他们有与美国人相当的技术,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源源不断的出口到国外,有些评论不无嘲笑的说,“如果格鲁吉亚能多挖几条地道的话,说不定胜利就是他们的”。总而言之,俄军的现代化进展十分缓慢,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其三,在俄军的一些传统弱项上,如夜战、电子战、无线电侦查、通信以及后勤等依然有很大不足,不说有什么突破,有的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如通信设备在一些较深的山谷中),只是格在类似领域也表现一般,才未引起大麻烦。反观格鲁吉亚,在西方帮助下建立起的本国“史上最佳武装力量”,在这些方面的设备甚至比俄军要好,其实格军在战斗中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训练水平和战术素养,只是在总体上还不大成熟,无法发挥出最大潜力,否则俄军可能将不会赢得如此轻松。
俄、格冲突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了俄罗斯高层的高度关注,梅德韦杰夫公开表达改革的必要性,并列出了改革的重点方向:优化编制结构以更好地适应战斗的需要;提高指挥控制系统的效能;将采购先进装备列为优先项;增加对官兵生活设施的投入。在总统表明态度之后,俄罗斯国防部也迅速在之前改革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军事改革计划,当这份计划的部分内容公开之后,其尺度之大出乎了所有人意料,一场号称“二战”以后最彻底的军事改革也就此拉开序幕。
“谢氏”改革方案
谢尔久科夫的改革方案比之前四任国防部长,力度大了许多,其中有部分内容也是他前任们希望做,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做成的。如果谢尔久科夫的改革能够成功,那么它的意义将是无法估量的,不仅是“二战”以后,或许也是沙俄之后彻底的一次变革。谢尔久科夫的改革方案的核心目的是将俄军打造成一支机动灵活、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干职业化武装力量,这个目标将主要通过精简人员、改变编制结构、调整军队教育体系、提高官兵待遇、更新武器装备、加快职业化进程等方式实现。具体的细节俄国防部并未公开,这种“暗箱操作”的方式在国内也引来了不少批评,但从媒体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还是能够对其中的要点有个大致了解:
精简人员是此次改革的重头戏。根据计划,俄军的战斗人员数量将从目前的113万在2012年之前减少到100万,这比之前的计划提前了3年。其中军官将是被裁减主体,目前俄军中军官比例高达32%,改革后的军官人数将从目前的35.5万减少到15万,其实际裁减的数量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多,有相当数量的到龄军官将在未来三年自然退役,此前做出的军官延长服役计划也将取消,加之其他一些因素,实际裁减的数量在12万左右,他们大部分都将被转成文职人员。这么大规模的裁减,军队高层当然要做出表率,国防部总部机关的人员数量将由22000减少到8500人,总参谋部也将相应裁减50%的人员,此外俄军的将军数量也将从1107减少到886名。还有一个问题是俄军中各级军官比例呈“鸡蛋状”,中间粗两头细,改革将会减少上校、少校、大尉这类军官的数量,增加初级军官的数量,从而使各级军官比例符合合理的“金字塔状”。此外,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俄军将取消“准尉”这级军衔,而目前俄军中准尉的人数高达14万,这部分人的去向值得关注。
优化各军兵种编制结构是俄军此番改革另一焦点,俄陆军目前的编制结构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确定的,50年代中期经过了朱可夫微调,之后就再也没有改变过。俄军目前编制结构由“军区-军-师-团”四级组成,而改革之后则将由“军区-作战指挥部-旅”三级组成,目前俄军中的坦克和摩步师都将进行这种改变,按照方案每个师将编成两个旅。这种新的指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