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杂交棉中棉所57主要经济性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杂交棉中棉所57主要经济性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中国棉花・研究报告・2010,37(11):10 ̄27 

杂交棉中棉所57主要经济性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王 莉 。阿同古丽・吾斯曼 ,吐尔逊・吐依洪。,库尔班・牙生。,李卫平。 (1.新疆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2.库尔勒巴州农科所841000) 摘要:对2009年新引杂交棉品种中棉所57不同铃位主要经济性状在遗传变异、遗传典型相关分析和聚类 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中部和上部内围铃的铃重,特别是增加中部和下部外围铃的有效成铃 数,是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杂交棉中棉所57;经济性状;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32X(2010)11—0010—03 自2004年以来,新疆开始引进试种杂交棉。杂交 棉因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抗旱等抗逆性和很高的丰产 潜力 ,深受广大棉农青睐。中棉所57(中杂302) 朝 是一个双价转基因杂交棉新品种,2009年在库尔勒地 区农二师29、30团引进试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稳定性 9……(王延琴,等)我国棉花生产成本与收益调 查及分析 规模约133 hm 。种植规模小,难以推行机械化作 业,是我国植棉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3.3急需出台扶持棉花生产政策 我国棉花生产投入成本高,植棉效益低下,棉 花用工量又大于粮食作物,因此,很多农民弃棉种 粮,棉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 及具体措施,确保棉农合理收益,稳定棉花播种面 积,防止我国棉花出现供需失衡。 3.3.1将棉花列入农资综合补贴范围。近年来,国 家对粮食生产给予种粮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 农民种粮收益增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对棉花仅 仅只有每公顷225元的良种补贴。2009年棉田面 积已比2008年下降13.89 ,如果任其发展,必然 会对棉花产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国家应像重 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棉花生产,对植棉给予适当的 生产补贴,使粮棉比价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保护农 民的植棉积极性,稳定棉田面积,使棉花生产走上 稳定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s_6l。 3.3.2出台棉花最低收购价。针对棉花价格波动 剧烈、棉花价格过低及棉农亏损严重的情况,建议 国家尽快出台棉花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棉农收 收稿日期:2010—07—17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2009211B42) ・ 10 ・ 突出,品质优良的特点。但是采用目前的栽培管理技 术,很难发挥出杂交棉的增产潜力。因此,开展对该品 种的主要经济性状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探索适应新 疆实际生产条件的杂交棉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可以为 推广应用杂交棉提供理论指导。 益。国家在对棉花市场化改革以来棉花成本收益 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出台棉花收购基准价。 当市场价高于基准目标价时,由棉花企业按市场价 收购;当市场价低于国家确定的基准目标价时,由 国家指定有资质的棉花企业托市收购,差价部分由 财政补贴。这样既可避免棉花价格的暴涨暴跌,又 可保障棉花收购、储备和纺织企业的利益。 3.3.3加大棉花储备力度。国家应完善国储棉运 行机制,适当增加棉花储备。在棉价较低、出现棉 农卖棉难时,以保护价收购;在棉价较高时抛售国 储棉来平抑棉价,切实发挥其稳定市场的作用。这 样,既可稳定市场,还可适时调控盈缺,保证纺织工 、I 用棉。 参考文献: E1]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OL/EB].http://www.stats.gov.cn/tj曲/ndtjgb/ qgndqgb/t20100225—402622945.htm[2010—02—25]. [2]翟学玲.警惕我国棉花生产出现大滑坡[J].农业生产展 望,2008,I6(11):16-18. [3]王延琴,杨伟华,许红霞,等.中国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86—90. [4]祁春节,毛尔炯.中美棉花生产成本及收益的比较研究 [J].中国棉花,2004,31(2):8-11. Es]张立桢.农户对粮棉比价响应的数量分析[J].棉花学 报,2004,16(1):49—54. 1-6]苏岳静,胡瑞法,黄季煜,等.农民抗虫棉技术选择行为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棉花学报,2004,16(5):259— 264. 

● l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2006年国审杂交棉中棉所57(中杂302),由中 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提供。 1.2方法 2009年在新疆库尔勒巴州农科所试验地种 植,面积667 m。,行株距配置为(40+60+40)cm× 10 cm,设3次重复。4月16日播种,采用膜下节 水滴灌栽培模式,田间管理同大田。9月10日调查 该品种的空间成铃分布,统计平均有效果枝为14 个,进而分为:下部果枝1~4个,中部果枝5~8 个,上部果枝9个以上。内围果节:1果节;外围果 节:2果节及以外。吐絮盛期至初霜前,按上内、上 外、中内、中外、下内、下外6个部位取样,3次重复, 文中以OB 、OB 、oB。…..OB 。表示,每个部位不 少于20个,送农业部棉花纤维品质监督检验中心 (鸟鲁木齐)HVI900测试。 1.3主要经济性状的测定 测定8个主要经济性状:铃重、衣分、子指、纤 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伸长率、 麦克隆值。 1.4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SA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和聚类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铃位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变异表现 由表1可知,产量性状中,中部铃重平均变异 (10.56 )大于整株的变异(6.18 ),下部、上部表 现一致,小于整株的变异,中部外围铃变异系数 (16.52 )明显大于整株;上部、中部衣分变异系数 分别为1.2 和1.44 ,均大于整株变异 (1.18 ),其中尤以中部内围铃变异最大 (1.72%);子指上部、下部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5.32 和5.1O ,均大于整株(4.08 ),且明显大 于中部变异(1.82 )。 品质性状5项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中,麦克隆 值(4.95%)>伸长率(3.05 )>断裂比强度 (2.93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1.92 )>整齐 度(0.96 ),而这些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在5 范围 内,这是因为品质性状主要受遗传基因的影响。麦 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也正说明麦克隆值易受环 境条件的影响。上部铃的2.5 跨长、断裂比强度、 伸长率的平均变异均大于中部、下部和整株的变 异,说明在后代选择上,上部铃的遗传变异范围选 择较中部和下部宽,遗传稳定性差。 2.2不同铃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 分析 由表2可知,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 (r=0.8462一),同时也反映了这18个铃位铃重、 衣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的相 关[4_6]。由表3、表4可以看出,在育种实践中,若提 高铃重(r 一0.8698)的性状,可同时提高衣分 (r x2—0.5068),间接增加2.5 跨长(r 一O.4635)和 比强度(r 。一0.3425),并与麦克隆值呈高度相关 (r 一0.8903),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相对不利 的影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协调它们之 间的关系。 

表1 中棉所57不同部位8个经济性状指标平均变异系数 表3产量性状组与其典型变量的相关 

2.3不同铃位棉铃主要经济性状的聚类分析 利用SA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18 OB’ OB7 oB'3 oBa OB,s oB17 OBs OB4 OB,s OB,o OB1 4 OBa oBa OB6 OB10 oB11 OB,2 oB2 表4 品质性状组与其典型变量的相关 

个部位棉铃的8个经济性状数据转化后,采用 AVE方法聚为5类 ,聚类结果见图1。 

0 0 0.1 0 2 0 3 0,4 0,5 0.6 0.7 0.8 0.9 1 0 1.1 1.2 1.3 图中纵坐标OB 、OB …OB 。分别代表I、Ⅱ、Ⅲ重复的六个铃位,横坐标为遗传距离。 图1 不同铃位棉铃主要经济性状的聚类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第1类1个铃位即0B。(即 工一上内铃);第Ⅱ类共6个铃位,包括OB 、OB 6、 OB 。、OB 、OB8、OB。;第Ⅲ类共4个铃位,包括 OB6、OB 8、OB 、OB ;第Ⅳ类共4个铃位,包括 O 、OB 、O B1 、OB ;第V类共3个铃位,包括 OB 、OB 、OB 。。结合生产实践,去除试验误差,第 Ⅱ类铃是遗传变异最小即遗传稳定性最好的铃位, 也就是中部和上部的内围铃,这符合生产实践,因 为该部位接受光照、通风条件都比较充分,烂铃和 脱落也较小。第Ⅲ类铃也属于遗传稳定性好的铃 位,属于下部内围铃。第Ⅳ类铃即中部和下部的外 围铃,为遗传变异较大即遗传稳定性较差的一类, 但在生产实践中属于可以考虑作为增产途径的铃 位,通过合理密植以及积极的田间管理措施就能够 增加该铃位的有效成铃率。第V类均为上部外围 铃,根据成铃时间顺序,该铃位在生产实践中利用 价值较小。 3结论与讨论 中棉所57杂交棉F 代产量性状中,主要以提 高中部和上部内围果节的铃重,增加中、下部外围 果节有效成铃数为主。通过合理密植,栽培上以前 促后控为原则ES-H3,可以提高中部和下部外围铃的 增产潜力,但这势必会对麦克隆值产生不利的影 响,生产中应该注意协调它们的关系。 ・ 1 2 ’ 参考文献: E13邢朝柱,喻树迅.棉花杂种优势表达机理研究进展EJ]. 棉花学报,2004,16(6):379—382. E23吴伟,张颖,祝水金,等.杂交棉纯度鉴定技术及其 纯度控制效果研究口].棉花学报,2006,18(1):27-31. E33郭香墨,张永山,姚金波.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 所57简介[J].中国棉花,2007,34(2):13—15. E43周宝良,朱协飞,郭旺珍,等.棉花高品质种质系杂交后 代纤维品质性状问的偏相关分析[J].棉花学报,2006,8 (6):352—356. , E5]曹文悔,刘松涛,王汉民.常规棉与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 的偏相关和通径分析EJ].中国种业,2006(2):35—36. E6]陈柏清,陈青,吴吉祥,等.陆地棉不同铃期和不同铃 位单铃重杂种优势遗传研究EJ3.棉花学报,1998,lO (4):199-2o4. E73颜亭玉,杜晓林.SAS聚类分析过程在农业试验统计分 析中的应用EJ3.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1):73—75. E83曹栓柱,徐辉胜,付习文.杂交棉超高产栽培技术[J].农 村科技,2009(8):13-14. E93娄善伟,罗新宁,郭仁松.不同杂交棉品种高产性能研 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9,46(6):1177—1181. Elo3黄新正,余华明.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EJ3.现代农业科 技,2009(9):204. [11]李剑峰.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J].江西棉 花,2005,27(1):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