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2适宜种植方式的研究

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2适宜种植方式的研究

一80一 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40卷第6期 

马宗斌,严根土,刘桂珍,等.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2适宜种植方式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6):8O一81 

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2适宜种植方式的研究 

马宗斌 ,严根土 ,刘桂 ,黄群 ,贾文华 

(1.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 

3.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设计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和麦后大苗移栽4个处理,研究了中 

棉所72适宜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棉花采用地膜覆盖,结铃较早,成铃较多,产量较高,但种子投入较大;采用麦后 

大苗移栽,结铃较晚,成铃较少,产量较低,但小麦可以满幅播种,小麦产量高,适合在小麦主产区推广;采用营养钵育 

苗移栽和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产量居中,种子用量较少,仍为目前比较适宜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中棉所72;种植方式;成铃;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2)06—0080—02 

中棉所7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丰产、优 

质、抗病、转双价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9年4月通过河 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在棉花生产上已 

迅速推广,并有良好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 战略的实施,作物种植制度进行了调整,棉花种植方式也不断 

改进。目前,在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主要采用 地膜覆盖” 、营养钵育苗移栽 ]、无土育苗移栽 以及麦后 

大苗移栽 等种植方式。前人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棉 

田生态以及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为实现良 

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中棉所72的生产优势,研究了不同种 植方式下其成铃和产量的表现,以期为中棉所72高产优质栽 

培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开封县曲兴乡乔庄进行,地力中 

等偏上,麦棉套种,麦棉配置为4—1式,即小麦行距0.2 m,4 

行小麦占地0.6 m,预留棉行0.6 m,预留棉行中移栽或直播 

1行棉花,棉麦间距0.3 m。小麦于6月5日收割。 供试棉花品种为中棉所72。棉花设地膜覆盖、营养钵育 

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和麦后大苗移栽4种种植方式,3次重 

复,随机区组排列。地膜覆盖处理于4月15日播种,覆盖度 为50%;营养钵育苗移栽于4月5日弓棚育苗,5月5日移栽; 

无土育苗于3月30日播种,温室育苗,4月30日移栽;麦后大 

苗移栽于4月20日营养钵弓棚育苗,6月7日麦收后不耕翻直 

接移栽。播种或移栽开沟时施复合肥(N:P2O :K2O= 

收稿日期:2011—1O一11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编号:O811O011010O);河南省重点 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92102110130)。 作者简介:马宗斌(1965一),男,河南光山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棉 花生理生态研究。Tel:(0371)63558122;E—mail:zongbinma@ 163.corno 通信作者:严根土,副研究员,从事棉花遗传和育种工作。E—mail: yangentu@163.COIII。 15:15:15)300 kg/hm2,并做到肥土充分混合。初花期追施 

尿素225 kg/ ,7月底施尿素75 keghm2。播种或移栽密度 

为3万株/hm ,棉花保留叶枝。除种植方式外,其它管理按 

高产棉田进行。 

1.2调查项目和方法 

小麦测产,每个小区小麦实收6 m 产量,折算成单位面 

积产量,3次重复。棉花“四桃”,分别于7月15日、8月15 

日、8月25日、9月15日进行伏前桃、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 

调查,3次重复。棉花测产,于9月15日每个小区调查中间2 

行棉花的单株成铃数;8月25日每个小区定1O株,实收10 

月15日前全部吐絮铃,计算铃重,并使用皮辊轧花机轧花,计 算衣分,3次重复。 

试验数据采用SSPS 16.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方式对中棉所72成铃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方式对中棉所72的成铃时间分布 

和成铃数有一定影响。其中,伏前桃数和伏桃数表现为地膜 

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麦后大苗移栽,而 

早秋桃数和晚秋桃数有相反的趋势。如地膜覆盖、营养钵育 

苗移栽和无土育苗移栽处理的伏桃数比麦后大苗移栽分别增 

加13.56%、7.69%和6.o7%,而晚秋桃数分别减少15.13%、 

14.01%和9.52%。棉花总成铃和伏桃+早秋桃数也表现为 

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麦后大苗移 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的伏前桃数显著多于其他 

3种种植方式,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无土育苗移栽的伏前桃数 

显著多于麦后大苗移栽;地膜覆盖和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单株 

总铃数显著高于麦后大苗移栽。 

表2表明,无论采取哪种种植方式,棉花成铃均以伏桃和 早秋桃为主体,占总铃数的69.1l%一79.35%。不同种植方 

式对“四桃”占总成铃的百分比有一定影响。其中,伏前桃所 

占比例表现为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 

麦后大苗移栽,而伏桃、早秋桃、晚秋桃以及伏桃+早秋桃所 

占比例则正好相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的伏前桃所 

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方式,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无土 马宗斌等: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2适宜种植方式的研究 一81一 

注:同--N数字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育苗移栽的伏前桃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麦后大苗移栽;地膜覆 的晚秋桃所占比例显著低于麦后大苗移栽;麦后大苗移栽的 

盖的早秋桃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其他3种种植方式;地膜覆盖 伏桃+早秋桃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方式。 

表2种植方式对中棉所72号“四桃”所占比例的影响 

2.2种植方式对中棉所72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种植方式对中棉所72号的产量及其构 

成因素有明显影响。棉花单位面积的成铃数、籽棉产量和皮 

棉产量均表现为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 

栽>麦后大苗移栽。如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无土育 

苗移栽的单位面积成铃数比麦后大苗移栽分别增加 

22.12%、13.09%、9.97%,皮棉产量分别增加26.89%、 22.19%、14.24%。不同种植方式下棉花的铃重和衣分差异 不明显。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和营养钵育苗移栽的 

单位面积成铃数显著高于麦后大苗移栽;地膜覆盖的籽棉产 

量和皮棉产量显著高于无土育苗移栽和麦后大苗移栽,营养 

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显著高于 

麦后大苗移栽。 

表3种植方式对中棉所72号产■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果表明,中棉所72采用地膜覆盖和营养钵育苗移 

栽,结铃较早,成铃较多,产量较高。而采用无土育苗移栽和 

麦后大苗移栽,成熟较晚,结铃较少,产量较低。不同种植方 

式棉花产量的差异主要是单位面积的成铃数的差异造成的, 

而铃重和衣分差别不大。 

中棉所72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发挥其结铃性强, 

铃大,衣分高,产量潜力大的优势,但地膜覆盖用种量大,种子 

投入增加,效益会受到一定影响;麦后大苗移栽,此时气温较 

高、天气较旱,大苗移栽后缓苗期长,易造成晚发、晚熟,影响 

中棉所72杂交优势的充分发挥,皮棉产量比营养钵育苗移栽 

降低18.16%,但其伏桃和早秋桃这部分优质铃不减少,优质 

铃所占比例高,且小麦可以满幅播种,其小麦产量达 

6 558.30 kg/hm ,比麦棉套种的小麦产量4 521.9O kg/hmz 增产2 036.40 kg/hm2,还便于小麦机械化收获,适合在小麦 

主产区推广;中棉所72如果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无土育苗 移栽,棉花产量居中,种子用量也较少,仍是目前比较适宜的 

种植方式。有条件的地方,中棉所72还可用于瓜(菜)棉间 

套作种植,以提高经济效益。 [1]严根土,黄群,苏桂兰.高产、抗病、转双价基因抗虫杂交 棉——中棉所72[J].中国棉花,2009,36(12):23. [2]焦光婧,唐宏达,薛中立,等.中棉所72在长江流域棉区高产种 植技术[J].中国种业,2010(8):79. [3]焦光婧,唐宏达,薛中立.中棉所72在江苏沿海棉区的种植表现 

[J].中国棉花,2010,37(5):22. [4]张培通,纪从亮,陈建平,等.大麦后地膜精播棉的产量形成特点 [J].江苏农业科学,2010(5):119—121. [5]徐立华,张培通,杨长琴,等.棉花育苗移栽新技术的发展及在生 

产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9(5):1—3,20. [6]杨长琴,徐立华,张培通,等.无土育苗地膜覆盖栽培棉花的生长 发育与产量形成特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8(5):39—42. [7]孙文喜,焦宏廷,胡亮,等.河南棉花麦后大苗移栽栽培技术 [J].作物杂志,2010(1):110—111. 

[8]杜成功,侯成建,万素梅.不同种植方式棉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研究[J].中国棉花,2010,37(9):22—24. 

[9]田绍仁,张丽娟,夏绍南,等.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 量的影响[J].江西棉花,2010,32(3):23—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