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本语言文学名著(必备书单)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炳麟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心雕龙·时序》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学革命论的核心观点
商务印书馆致力于把“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打造为中国学术出版的一大经典,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百年学脉特别策划语言文学篇来啦!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今天是“百年学脉”特别推荐的第七期,关于语言文学的45本名著,值得收藏。1. 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领域的主要著作。余先生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发微》是著一九三二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辨章学术”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对于汉魏以前的古书,经过探微索隐,详加考证,分析归纳以阐明古书的通例。2. 朱自清《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研究《诗经》和古代典籍的经典之作《诗言志辨》《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著作,《诗言志辨》是对《诗经》的专门研究,《经典常谈》是对古代典籍的概论性著作。两书对现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影响深远。3.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全二卷):近世中国文学通史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巨著。
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最精彩的一部分。文学是人类的灵魂,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本书上起殷商,下迄清朝,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本书将作家的身世、性格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着重阐发作家作品的个性,并将演讲式的才情语言,发挥到极致。对人物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观而真确的分析。全书论述精彩,“成一家之言”,在众多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古代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开山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所述,自古代以至北宋,是文学批评因了文学观念的不同而分途发展的时期。从周秦至南北朝是文学观念由混而析的时期,也即是从文章的形式上以认识文学的时期。从隋唐以至北宋,是文学观念由析而返于混的时期,也即是从文章的内容上以认识文学的时期。下卷所述,自南宋以至清代,是文学批评理论建立的时期。所以上卷中讨论问题的重心,是文学性质与方法的讨论,而下卷的重心,又转移到批评理论的讨论。5.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二册):中国现代学术目前三部文学批评史经典之一,与其他两部——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鼎足而立,各具特色。
广义的文学?狭义的文学?折中义的文学?本书所述上自先秦,下讫两宋,盖分周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晚唐五代、两宋六篇,以材料丰富、体例完善为其突出特色。作者以诗话文评为山铜,以文集笔记为沙金,搜罗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所得结论持之有效,言之成理。作者独创'综合体',按古代文学理论在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分为几大阶段。再把每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文学批评现象适当分类;或以文学论点为中心,或以文体演变为中心,或以文学流派为中心,分别叙述。由此纲举目张,巨细无遗。本书将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由此将本国的材料跟外来的意念打成一片,方能处处抓住要领,详细探索,从而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6.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一本划时代的名著《中国俗文学史》,起自先秦,下迄清末,从大体说来,确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所以,材料丰富,引证广博。7.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讨论韵文的权威著作 作者以一般研治诗词学者所不及的敏锐思辨能力和广阔的视野。注重体裁之发展与流变,精要地勾勒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曲发展流变的轮廓及其历史文化背景。8. 游国恩《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史讲义》:游国恩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的重要研究者和新中国第一部权威文学史的主要撰稿人,他对文学史的论著代表了这一学科现代学术研究发轫期的最高水平,对当代研究者有深远影响。
文学导源之两大要素:情感之冲动、生活之压迫。《先秦文学》与《中国文学史讲义》,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游国恩先生独撰的两部文学史著作,代表了他在文学史研究和教学方面的建树。书中左传讲稿部分是根据游国恩先生生前未刊手稿整理而来,极富参考价值。9.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前书)史记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以章节体全面评介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
本书对司马迁的评述,讨论了他处的时代,追溯了他的家学渊源,勾勒了他的生平、思想;对《史记》的评述,推测了各篇的创作顺序及缺补,内容分析从哲学、史学、美学、文学各个角度全面分析其内涵和价值。他用统一律、内外谐和律、对照律、对称律、上升律、奇兵律、减轻律、建筑结构与韵律等美学律则分析《史记》的艺术成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其中很有一些敏锐的观察,并且作了专题的阐发。本书是作者的心灵与诗人的生命交会的结晶,而这交会处就在诗人的那些诗行间。10.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清末民初三大文学流派纷争中涌现出来的一部名著本书是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的讲义,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作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剖析,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即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最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的。这些对研究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及文学思想都有所帮助。11. 马茂元《晚照楼论文集》:凝聚了马茂元先生一生的文章精华,是作者治学的集大成之作。《晚照楼论文集》初版于1981年,为马茂元先生的文学论文选集,是马茂元先生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全书汇集了马先生鼎盛之年的18篇代表论文,包含楚辞、唐诗、古代散文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相当精辟,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12. 钱锺书《谈艺录》:中国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书中对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本书征引或评述的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13.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本书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种“以史证文”、重视“阐释与批评”的经典范本。《中古文学史论》为王瑶先生代表作,撰写于1942年秋。本书共十四章,起于汉末,讫于梁陈,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学思想”,着重在文学思想本身以及它和当时一般社会思想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着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文学风貌”,论述主要作家和作品内容。14.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近代中国断代文学史编纂的奠基性作品。论从史出,极重史实,不作空泛之论,然其体例、视角、内容、和观点,无不与刘氏学养结构和学术倾向等内在因素存在着密切关系。15.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严谨学风同他的学术功力结合在一起,使先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取得许多成就。《汉魏六朝诗论丛》收入的文章,题目有大有小,我们通过这些论文看到的是,作者对于乐府诗歌的总体把握很深细,他的分析总是那样细致入微,而结论也总是下得恰到好处,每一篇都有自己独到的学术心得。他行文简洁流畅,朴素平易,论文写得一点也不枯涩,读来犹如优美的散文。16.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以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的比较为切入点,探讨了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各自的特点和区别。本书对南北朝文学的兴衰进行了评价,追溯了两汉魏晋之间学风的变迁。书后附有作者的学术年表,以及一篇由傅刚、蔡丹君所写的《曹道衡先生文学史研究的成就与启示》的文章。本书为南北朝文学比较研究的权威作品,对于文学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7. 林庚《唐诗综论》:虽是文章的组合,却有专著的效果
唐诗因此正如一切美好的古典艺术创作,它启发着历代一切的人们。诗简直成了生活中的凭证,语言中的根据,它无处不在,它的特征渗透到整个文化之中去。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的国度。——林庚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
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现代诗人废名
《唐诗综论》是林先生数十年唐诗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有关唐诗研究文章的结集。文章分三组:唐诗高潮、唐诗远音和谈诗稿。后两组文章所谈诗篇和诗人,唐之前溯源《诗经》及屈原,唐之后涉及宋代词赋和苏轼,以此经之纬之,纵横交错,从而更凸显唐诗的立体形象。所以,本书虽是文章的组合,却有专著的效果。18.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全面考察唐代行卷之风的由来、具体内容以及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行卷,就是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本书由著名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的代表作《古诗考索》与《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合刊而成。《古诗考索》收录了程千帆先生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三十二篇代表性文章,按照写作时间、行文体式的不同,分为上、下两辑。19.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前辈史学四大家。——严耕望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
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吴宓《元白诗笺征稿》1950年由岭南大学出版单行本。全书分《长恨歌》《琵琶引》《连昌宫词》《艳诗及悼亡诗》《新乐府》《古题乐府》六章及附论五篇,30余万字。全书以考据的形式对元稹、白居易最重要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笺证,旁及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文坛风气等许多问题,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20. 郑骞《从诗到曲》(上、下):“从诗到曲,一代宗师”
词所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阴柔美,曲所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衰落时期一般文人对于现实的反应,两者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编、中编、下编三个部分,是以郑骞的《景午丛编》与《龙渊述学》为基础选编的。词与曲在形式与规律方面有相同点,都偏于潇洒、轻俊、美秀、疏放,而缺少庄严、厚重、雄峻,然而词是翩翩佳公子,曲则多少有点恶少气味。
本书旨在说明词曲与中华文化之关系,探讨的是词曲的前途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作家与作品。 郑骞的散曲学以“考据”与“文学”为两大支柱,诗人意识在其散曲学中最为独特和突出。郑骞的“诗人论曲”的研究路径在散曲研究中显得十分特殊和孤寂,但是也可为散曲文学的探求激荡出不同的思索。21. 刘毓盘《词史》:一代词学大家刘毓盘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通代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