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浅谈明朝内阁制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产生、发展谈起,简要讲述了内阁制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
关键词:朱元璋,内阁制,首辅,明朝,皇权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
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将对明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呢?正文:一:内阁的产生:1.宰相的废除: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明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规定此后不准再设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者,处以极刑。
《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有如下论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2.内阁的成立: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
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
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
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
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明会要》记载: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明史》曰: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之名,又名内阁。
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阁只是避宰相之名而已,却“行宰相之实”。
二:内阁的发展:明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指杨溥、杨士奇、杨荣),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1425年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
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此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
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
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至此,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三:内阁的运作方式: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正因为这样,使得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使得决策权发生了转移,使得当时内阁成为了实际上的最大权利机构:当时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
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四:内阁特点:1.内阁人员:明英宗后形成首辅制度,首辅又称首揆,即内阁的首领,其他阁员成为次揆,内阁首辅在内阁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
”明自宣德年间來,有非进士精英不入翰林院,非翰林出身不得入阁的成例。
明代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者入翰林修习,没有一定期限,优秀的才能受到重用。
明朝内阁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从“三杨辅政”开始,到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明朝200多年的历史里,内阁出过许多优秀人才,如解缙,黄淮,著名的“三杨”,徐有贞,徐溥,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这些人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如张居正等开创了自己的名臣时代。
2.具有合议精神:内阁虽然首辅具有最后的决定权,但是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发表意见,在这点上甚至内阁制优于宰相制度,可以减低独相时期的宰相独裁机会。
3.内阁权力多依附于皇帝:明有不立宰相的祖训,大学士无宰相之名,却行宰相之实,因此在不少朝臣眼中,无名而行实,相当于无权而越职,即使在皇帝的默许之下,群臣也难以能甘服。
因此,只有在皇帝权威之下,内阁才能箝制群臣。
造成內阁只能依附于天子,不能自行其是。
也就是说,内阁权利并不具有“合法性”,只是加强君权的产物。
4.阁臣地位受到尊重:自宣德阁体渐尊以來,大学士有忤旨不可施以廷杖的惯例。
据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统计,一百七十名大学士中,卒于官及致仕共一百零九人,约占六成半。
获罪的只有二十八人,约占一成半。
可见其地位相当稳定,一般都很能直言。
5.选拔公平、大学士素质不俗:明代有廷推之制,大学士出缺,例由三品以上京官公推二或三人,请皇帝於名单中选拔,皇帝不纳可命再推。
皇帝不由廷推任命的大学士称“特简”,但受朝臣鄙视,鲜有能久安于位。
由于受公议约束,大学士素质一般不俗。
五:内阁对明朝政治的影响:1.强化了君主专制:明太祖废相本意,由君主兼理相职,六部分理日常政务,大事由尚书主持的廷议。
自內阁制度形成后,首辅以君命指挥六部,六部权利遭严重侵蚀。
然内阁只能依附君主,扩大内阁权利,无异扩大君权。
加上,内阁能否重用及其人选删减,全取决于皇帝一人,而内阁职权也似有君主委任得来。
例如神宗初年,张居正掌内阁大权,但张居正死后,内阁权力便立即下滑。
內阁制度随君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力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根本就无节制的作用,事无大小,內阁都要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遂成为皇帝加强专制独裁的工具,助长了君主专制。
然而事实上,明朝真正意义上成功独裁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
其后继的皇帝大多荒诞无为,谈不上独裁与专制,但是有内阁撑着,政府的各项工作仍能正常进行。
2. 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明代内阁因为欠缺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关,通过票拟、条旨来辅政,但大学士的票拟最后决定于皇帝的硃批,而明制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宣宗时,大臣章奏除由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秉笔太监照内阁大学士之票拟批红。
宣宗以后,皇帝荒怠,深居内宮,硃批便由秉笔太监处理,从此宦官透过司礼监的职务得以正式与外庭往来,宰辅之权便由内臣所侵夺,司礼监有“太上内阁”之称,造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横。
3.演成朋党的倾轧:内阁行使相权实在“名不正言不順”,容易造成内阁与外庭官僚的磨擦。
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的箝制,内受宦官的操纵,阁臣想握权,一方面须皎洁内监,另方面则又要倾轧同列的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如严嵩任首辅,威权极崇,但却为阁僚徐阶所倾倒;张居正任首首辅,也因内结司礼监冯保方能一展抱负,结成朋党,方可行使权力,但在革弊振衰时,仍不免受言官攻击,被指责为搅权专断的权臣,甚至“祸发身后”,被夺爵抄家。
明代朋党倾轧激烈,实与内阁制度名不副实的矛盾有密切关系。
六:小结明朝内阁制是君权强化的产物,在明朝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的内阁制产生了诸多流弊,但是内阁的出现,部分代替了宰相的作用,使政治生态重新达到平衡,保证了政府各个机构的正常运行。
朱元璋当初废除宰相,梦想他以及他的后世子孙永远掌握着绝对的大权,然而他想不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子孙们却逐渐创立并完善了有着宰相职权的内阁制——这恐怕就是历史的规律吧,人是无法与其抗衡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蔡善生《明朝内阁制的得失与影响专题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