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朝内阁制(上课)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 内阁 、 六部 之上,军
国机要由 议政王大臣会议
定夺。
2、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皇权
3 、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影响)
(1)职能: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特点: 简(机构简单,不像内阁成员庞杂)
速(办事效高)
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议定政军皇王国太大 大臣 事极会 的议 中是 央清议朝策初机期关康满。熙洲亲贵大臣商议雍、正决
议政王大臣
议政王大
设军机处
会议
臣会议
跪受笔录承
内阁、六部
内阁、六部
旨遵办
皇权受限
南书房 集权于帝
君主专制顶 峰
康
熙
设立南书房
帝
三足 鼎立
议政王 大臣会
议
内阁
扩大皇权
(3)意义:(p18页)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 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3)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票拟: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 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 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
批红:将内阁拟出的意见呈给皇帝审定,再 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 红”。
清代皇帝 的批红
材料: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
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 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 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太祖采取了一个补 救的措施,那你认为明太祖会采取什么样的措 施呢?
内阁制的创立
时期 明太祖时期 明成祖时期
明宣宗以后
名称 设立殿阁大 学士
设立内阁
职权
仅备皇帝顾 问兼协理章 奏
参与军国大 事的商讨
可以“票拟” 对奏疏的处 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 加重要
特点
品秩较低, 不参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 和属官 首辅权压群臣, 六部几乎变成 内阁的下属机 构了
地方:省、路、府(州)县
集
宋朝(加强)
中央:二府三司分相权 地方:路、州县并分权
中
中央:三省六部
中央集权
隋唐(完善) 地方:隋唐:郡州县
中央:内、外朝制 两汉(巩固) 地方:郡、国制
集 中
皇帝制度 秦朝(形成) 三公九卿
郡县制
地方分权
3)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元朝
管 理 全 国
位
丞相
高 权
行 政
重
废除丞相
明朝
吏部
户部
礼部
皇帝
兵部
刑部
工部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内外 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 事,即朱元璋平均每 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 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 不可无人”。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的特点:(p17页)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 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 皇帝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重——皇权受到很大威胁
一、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地方: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三司。 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
三司 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事 隶属中央有关部分 按察司 :分管地方监察
2)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分权六部。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集中(胡惟庸案) 影响: ①加强了皇权,使政局得到了稳定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 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明清(顶峰) 清: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地方:省设三司
皇帝
元(新发展) 中央:一省二院
思考:
——钱穆《国史大纲》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有人说,明代的首辅即变 相的宰相,你认为呢?
宰相与内阁的对比
宰相
内阁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的 皇帝个人的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大臣 商议
对皇权的 制约皇权 影响
直接由皇帝意 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 的产物
相同 职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