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笑话的语言学分析_述评_G_Ritchie
_笑话的语言学分析_述评_G_Ritchie
278 本刊网址 :h t t p : //w w w . d d y y x . c o m
的幽默的构成成分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质疑 , 促成了对这种语言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 结果发 现言语表达的幽默是从语言符号的第一层 ( 即语音或书写单位 ) 进入到第二层 ( 即交际系统 ) 时产生的 。 语篇分析和背景知识对于笑话表达同样很重要 。 歧义现象在笑话文本中普遍存 在 , 作者认为歧义在语言单位的构成和应用上表现为单面或多面歧义 , 如语音 词汇歧义 、 语义 语用歧义等 。 第二部分包括 4 7 四章 , 旨在为建构笑话和幽默理论奠定基础 。 作者将当代幽默心理 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乖讹论 ( t h ei n c o n g r u i t yt h e o r y ) 和乖讹 消解论 ( t h ei n c o n g r u i t y r e s o l u t i o nt h e o r y , 简称 I R 论) 两种模式运用到笑话分析中 , 同时评价了 S S T H 和 G T V H 这两种有关 言语表达的幽默的语言学理论 , 分析了运用相似性和一致性标准解释笑话的可行性 。 第 4 章 “乖讹及其消解 ”概述了乖讹论 。 康德 、 贝蒂 、 叔本华等都从乖讹的角度对幽默 进行过阐释 , 其中贝蒂对乖讹的定义后来被广泛引用 , 他认为 “两个或多个不一致 、 不合适 、 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况 , 在一个复杂的对象或集合中统一起来 , 或以一种大脑能注意到的方式 获得某种相互关系 , 笑便源出于此 ” ( R i t c h i e2004: 46 ) 。 这种不和谐主要存在于笑话的妙语 ( p u n c h l i n e , 简称 P L ) 与铺垫 ( s e t u p ) 和主体之间 , 是令读者或听众觉得好笑 的真正原因 。 例如 :
A :Wa i t e r ! T h e r e saf l yi nm ys o u p ! B :P l e a s ed o n ts h o u ts ol o u d l y -e v e r y o n ew i l lw a n to n e .
在这个例子中 , 食客抱怨 “汤里有只苍蝇 ”和侍者的回答 “请不要大声嚷嚷 , 否则大家都 想要 ( 苍蝇 ) ”之间存在不和谐 , 答案很显然出乎常人的预料 , 因而可笑 。 有关乖讹的其他理 论还包括 K o e s t l e r ( 1964) 的异类联想 、 框架和脚本理论 ( b i s o c i a t i o n , f r a m e , a n ds c r i p t st h e o r y ) , P a u l o s ( 1980) 的灾变理论模式 ( c a t a s t r o p h e t h e o r ym o d e l ) , F r e u d ( 1966 ) 的释放论 ( r e l e a s e t h e o r y ) , M o r r e a l l ( 1983) 的动态 静态乖讹论等 。 这些理论尽管对乖讹的形成有所阐述 , 但 对乖讹为何令人发笑 、 是何成分在起作用 、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笑话有不同的反应等问 题 , 迄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 第 5 章 “乖讹 消解的两种模式 ”具体阐释了 I R 理论的两种典型模式 , 即 S u l s ( 1972 ) 的 “二阶段 ”模式和 H e l l e r ( 1974) 等人提出的 “强制性再解释 ”模式 ( f o r c e dr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简称 F R 模式 ) 。 两者都认为笑话应分为铺垫和妙语两大部分 , 但对妙语部分幽默的消解有不同的 看法 。 S u l s 的 “二阶段 ”模式将笑话文本的解读过程分为乖讹 ( I ) 与消解 ( R ) 两个步骤 , 认为 在妙语和主体部分之间存在认知规则和关联 , 使不和谐的部分显得和谐一致 , 从而对乖讹加 以消解 。 但正如 A t t a r d o ( 1994:S e c t i o n4) 所指出 , 消解其实并不是彻底消除乖讹的过程 , 而 是一种伪消解 。 H e l l e r 等人的 F R 模式在 “二阶段 ”模式的基础上 , 将笑话进一步分为铺垫 1 ( s e t u pu n i t U 、 铺垫 2 ( S U 、 妙语 ( P L ) 、 解释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简称 I ) 等四个部 1 , 简称 S 1) 2) 分。R i t c h i e 结合实例比较了 S U U L 与 S U S U 1与 S 2的明显度 , 阐述了 P 1, 2之间的冲突及兼容 关系 , S U 之间的对比 , 以及最终产生的不合适效果 , 指出 F R 模式虽然有较强的说服 1与 I 力 , 但由于缺乏形式上的规范 , 同时未能说明 I R 理论中 “什么样的乖讹才是有趣的 ” , 因而 有许多隐含的内部问题有待解决 。 本章最后通过比较这两个模式 , 指出两者其实是 I R 理论
2006 年第 3 期 27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两个子类 。 第 6 章 “言语幽默的一般理论 ”从 S S T H和 G T V H 两方面阐述有关言语表达的幽默的研究 现状 , 是第二部分的核心 。 R a s k i n ( 1985) 的幽默语义脚本理论利用语义脚本 ( 框架 、 图示 ) 对 笑话接收者运用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解释笑话文本的过程进行了模拟 。 F R 模式对笑话的解 释和再解释构成 S S T H 的理论基础 , 它假定脚本对立是影响笑话的最重要因素 , 但忽略了影 响笑话的其他参数 。 A t t a r d o ( 1997: 395 420) 按照语言学中句子形成从意义到声音的顺序排 列提出了笑话表征的五层模式 , 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是表层 、 语言层 、 目标 + 情境层 、 模板 层和基本 层 。 A t t a r d o 和 R a s k i n ( 1991) 在 S S T H和 五 层幽 默 表 征模 式 的 基础 上 , 提出 了 G T V H , 包括 6 个参数 ( 称作知识资源 , 简称 K R s ) , 按照在层级中的顺序分别是语言 、 叙述 策略 、 目标 、 情境 、 逻辑机制和脚本对立 。 这样 , 幽默语言实际上是遵循以下顺序产生的 : 语言输入信息在加工输出时首先从深层结构进行逻辑上的脚本对立 , 然后结合情境和人为意 图( 目标 ) , 再加上叙述时适当的策略 , 最终得出语言表层形式 , 即言语表达的幽默形式 。 R i t c h i e 认为从计算语言学的角度看 , 该理论不够具体 , 形式化程度也不高 , 只能算作一个理 论雏形 , 还需要进一步严格界定笑话中幽默效果生成的内部机制之间的关系 ( R i t c h i e 2004: 70 1) 。 第 7 章 “笑话的相似性与辨认 ”, 指出不同文本的笑话之间其实存在一致性 ( 即统一的内 在生成机制 ) , 然而缺乏合理的辨认理论 ; 而笑话成分之间的相似性却有迹可循 , 主要取决 于笑话构成成分在 S S T H 和 G T V H理论中的体现 , 即这些成分之所以相似 , 在于存在一个核 心或存在许多依次排列的变量 ( 见第 6 章 ) 。A t t a r d o 和 R a s k i n ( 1991) 假设这六个参数之间的 逻辑机制和脚本对立是产生言语幽默的唯一因素 , 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弄清笑话的抽象层面 ( R i t c h i e 2004: 77) 。H o f s t a d t e r 和 G a b o r ( 1989: 431) 引入 “源笑话 ”( u r j o k e ) 概念之后 , 从另 一角度指出任何笑话都是在源笑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变体 , “在解释笑话的过程中揭开源笑话 的面纱 , 对幽默效果的产生是有足够吸引力的 ”( R i t c h i e 2004: 85) 。 这有助于完善笑话的内 在生成机制 。 但正如 A t t a r d o 和 R a s k i n ( 1991: 303) 在论述 G T V H论时所指出 , 虽然源笑话的 作用不可忽视 , 但是对其细节的观察还有待不断深入 。 这为下一步对笑话本体的研究指明了 方向 。 第三部分包括 8 12章 , 是全书的重点 。 R i c h i e 根据前面所列举的幽默理论框架 , 分析 了双关语等笑话类型的语言结构 , 接着从计算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笑话的含义和功能进 行了阐述 。 第 8 章 “对解释的操纵 ”把 F R 论中关于解释 、 再解释和错误解释的观点运用到具体的笑 话类型 ( 如双关语 ) 中进行检验 , 从而将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联系起来 。 作者具体分析了笑 话( 尤其是具有多重意义解释的叙述笑话 ) 中信息呈现的结构方式 , 对 F R 模式补充了许多细 节性的分析 , 澄清了歧义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 我们一般把歧义定义为 “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 ”, 但这种界定只适用于某些笑话类型 , 有的笑话是运用两种不同的理 解方式而不是两个不同的意义而形成幽默的 。 这一点与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密切联 系 , 也为本书后文对笑话的语用学研究做了铺垫 。 R i t c h i e 还指出当笑话接受者听到或读到
《当代语言学 》第 8 卷 2006 年第 3 期 278 -283页 , 北京
《笑话的语言学分析 》述评
G . R i t c h i e 著 刘承宇 李迎迎述评
《笑话的语言学分析 》一书原名 T h eL i n g u i s t i cA n a l y s i s o f J o k e s , 2004年由 R o u t l e d g e 公司 出版 , 是 R o u t l e d g eS t u d i e si nL i n g u i s t i c s 丛书的第二本 。 作者 G r a e m eR i t c h i e是英国爱丁堡 大学信息学院高级讲师 , 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和计算语言学 , 近年来在言语幽默的计算机模拟 方面作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 。 N a s h ( 1985: 1) 曾指出 “幽默是人类的区别性特征 ”, R a s k i n ( 1985: 2) 则认为 “幽默的众多 方面需要解释 ”。 幽默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课题 , 人们从哲学 、 心理学 、 社会学 、 语言学 、 文学 、 医学 、 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对幽默现象进行研究 , 但正如 R a s k i n( 1998:3) 所指出 , 对 言语中 “何为幽默 , 为何幽默 , 怎样幽默 , 何时幽默 , 对谁幽默 ”等问题迄今尚无系统的理论 阐释 。 笑话作为一种典型的幽默现象 , 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阐释幽默现象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 本书在回顾西方幽默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 重点介绍了笑话在语言学 、 计算语 言学 ( 人工智能 ) 领域的研究成果 。 全书共 13章 , 分为四大部分 , 评介如下 。 第 1 章是全书的导言 。 正如 R a s k i n ( 1985 : 2) 所指出 , 幽默是一种复杂而有趣的人类行 为 , 要对所有幽默类型进行形式化的分析是不切实际的 。 作者因此将本书的研究范围缩小到 言语表达的幽默 ( v e r b a l l ye x p r e s s e dh u m o r , 简称 V E H ) , 即日常生活中用言语的形式表达的 令人发笑的幽默 , 分析各种具体的笑话类型背后的共同的幽默生成机制 。 这是一个自下而上 的分析过程 。 作者首先简略回顾了有关的理论 , 如 R a s k i n 的幽默语义脚本理论 ( t h eS e m a n t i c S c r i p tT h e o r yo f H u m o r , 简称 S S T H ) 以及他和 A t t a r d o 合作提出的言语幽默的一般理论 ( t h e G e n e r a lT h e o r yo f V e r b a lH u m o r , 简称 G T V H ) ( 详见第二部分 ) 。 第一部分包括 2 3 两章 , 旨在澄清有关幽默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 揭示言语表达的幽默 与语言的基本成分 ( 如音节 、 音段 、 词素等 ) 之间的关系 。 第 2 章 “理论假定与方法 ”, 指出笑话研究的方法可分为普遍主义与描写主义两大类 。 普遍主义要求涵盖所有幽默类型并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 , 描写主义则要求对所有的幽默类 型进行细致的描写 , 结合实例对其特征进行全面的检验 。 两者各有优劣 , 但只有采用后者才 能在细致描述所选定的笑话类型的基础上 , 深入笑话的抽象句法层 , 找出其共性 , 这也是本 章的核心所在 。 作者在本章及其他著作中 , 对幽默的诸多方面 , 如语言笑话与命题笑话 , 笑 话的基本成分 , 笑话性 ( j o k e h o o d ) 与趣味性 ( f u n n i n e s s ) , 陈述性与程序性阐述 , 笑话的语言 学分析与幽默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 第 3 章 “语言学理论基础 ”重点阐述了传统语言学与笑话分析的关系 , 指出口头笑话中 的幽默因素在语音方面比书面笑话表达得更加稳定 、 明晰 。 C r y s t a l ( 1995 ) 对有关言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