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风水对认识
学院: 班级; 姓名:学号:
【摘 要】 风水是我国古代人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是一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一门学问,
是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学说。
【关键字】 风水 风水先生 民俗文化 传统文化 相地术 堪舆 利用环境 建筑
方位 阴宅 坐南朝北 趋吉避凶 阳宅
【正 文】
说到“风水”,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农村更是家喻户晓。但是究竟有多少人
是真正意义上的了解“风水”呢?我想应该为数不多。很多人在听到“风水”二字时,便想
到这是古代的一种封建迷信思想,认为相信风水的人很可笑、很无知,只有没有文化的人才
会相信风水。当然,也有专家、学者认为风水是一种科学,是中国的一种民俗文化。在我看
来风水是我国古代人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
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一门学问,是一种具有
科学依据的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内容繁多,其中的风水学源远流传、博大精深,在人们的生
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在乞求子孙的繁荣、福禄的旺盛、仕途的顺
昌、爵位的升迁等方面,均依赖选择、改变风水来实现。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风水学研究的是人与环境的居住关系,也可以说,风水
学就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一门学问。风水理论的核心是人,它最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在天、地、人三者之间,风水学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不偏废自然环境和地理
环境。;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协调和自然美。
风水古代又称之为地理合堪舆。“风水”之义,就是考察山川地利环境,包括水文、生
态、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选择风水好的地方营筑城郭、室舍、陵墓等,其实质是古代的
一门实用技术。一般来说,风水是一种术数和技巧,即指导人们如何确定阴宅和阳宅的位置、
朝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主张与方法,以此获得好运的一门理论。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
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上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
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简而言之,即
藏风聚气。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居住或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
以达到人们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术历经千年,故而有了众多的名称:青囊术、青乌术、形
法、堪舆、地理等。综上所述,风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观,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一种环境
与人的学问,也是调整和改变命运的学问,故而历朝历代的国家机关中,都有设有专职官员
管理风水事宜。
风水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住宅、宫室、陵墓、寺庙、村镇、城市的规划建设等。其中涉
及陵墓的称为阴宅风水,涉及活人居住、生活的房屋、环境称为阳宅风水或建筑风水。风水
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
条件;二是对居住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
小、出入口选择、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即理气),
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需求。
从本质上看,应该说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观,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趋吉避凶
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同时也是调整和改变命运的最高的玄学。从现代科学理
论来看,风水学涉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以及地球磁场方位
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科学。
中国古代风水学,尽管受到当时落后的科学和物质技术手段的限制,仍然追求顺应自
然,并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地意境,早于西方现代文化几千
年登上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地高峰。中国风水学可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理论。
先哲普遍认为,气无处不在,气构成万物,气不断运动变化。《老子》云:“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
变化之容形尔。”气,在风水术中是一个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有生气、死气、阳气、阴
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等等。气是万物之源,气变化无穷,气决定人的
福祸。人要避死气、乘生气,就得请风水师“理气”。“理气”是十分复杂的,要结合阴阳五
行,实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生气”,有了“生气”就能富贵。因此风水术实际是相气
之术。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气是无穷变化的,它可以变成水,也可以积淀为山川。
由此可知,山脉和河流都可以统一与“气”中。寻找生气就是要观察山川的走向。风水术还
认为,气决定人的祸福,有土就有气,人生得于气,人死归于气。因此,不论是阴宅还是阳
宅,都要注意乘生气、避死气。古人认为每个月都有生气和死气,以生气方位动土为吉,以
生气方位动土为凶。因此,“理气”是风水术的关键之一。
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选择地方建设房屋,是以安全、避寒、防热为主要前提,
所以多选择在地势较高、隐蔽,不易受洪水猛兽袭击的地方居住生存。有的避免受风雨、寒
冷的侵袭,学会了观察山川江河的姿态、树木土石的变化以及风雨气象的转变,选择向阳的
地方居住,这些纯属是先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后人渐渐地把这些生活经验与阴阳五行、八
卦九星结合在一起,历经千年流传、修正,一步步完善,并在风水实践中应用,经过长期的、
地域广阔的验证,使风水理论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迷信到科学,由宗教到美学的过
程,逐步演变成一门玄妙精深的专门学问。
风水学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出来的派别也多彩纷呈。早期的风水学是没有派别之分
的,以山形水势及配合一些阴阳五行来论吉凶。随着易理、九星、术数的发展,风水学理论
更加复杂、具体、多样化。特别自清明以来,不少学理纷纷开门立派,将原有学理加进自己
的观点、经验,创立新的宗派以区分原来的宗派,来标新立异,别树一帜,其中亦不乏有可
以借鉴学习的东四。当今民间现有的风水学派基本上位两大派:形式派与理气派。形式派以
江西最为出名,论藏风聚气,着眼于地理形式,以气论山,归结于地形,看龙、穴、砂、水
等论吉凶。后加以具体,演变分支出形法派、形家派等。理气派以福建派最为出名。理气派
由于将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星相、神煞、纳音、奇门、六壬等几乎所有无术的理
论观点都入其立论原理,形成了十分复杂的风水学说。正因为理气派过于繁杂,才分出许多
小门派,现今较为流行的有:八宅派、悬空飞星派、三合派、悬空大封派。
“相地”本是先民顺应自然择地而居的一种习俗,渐渐地,这种习俗为功利者所利用。
从商周相地术的孕育,到秦汉地埋等观念的产生;从魏晋风水师的诞生,到隋唐相地术的蔓
延,再到五代、宋朝择葬术的盛行;终至明清建陵修墓的泛滥,这个过程体现了风水史的发
展轨迹。风水术的别称很多,除堪舆、相地术、青囊书、青乌术、之称外,还有相宅、卜地、
图宅、图墓、葬术等名称。从事风水行业之人就被称为“风水先生”、“堪舆家”、“地理先生”、
“阴阳先生”、“相宅家”、“地师”、“葬师”等。风水是我国古代一门十分庞大复杂的理论,
风水一开始就与天文历法、地理结下不解之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风水术的两大特征,
风水术也就是指天上的星辰如何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如何使我们在各地区过着不同的生活,
从而影响我们的民族习俗等。
风水理论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把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星象学)、气象学、环境
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为一体等一门自然科学。其宗
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
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正是基于这一追求,
在风水理论及其长期的实践过程综中,历代的风水大师们积累了一定的实际经验,也通过理
论思维,总结出勘察风水的十大原则:观察地势、因地制宜、勘测地质、依山傍水、水源分
析、坐北朝南、顺乘生气、适中居住、绿化、改造风水。
风水学中的山川地势看龙脉、藏风聚气是首选、坐北朝南好风水等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山川地势看龙脉,其所谓的“龙脉”,不过是岩层褶皱带来的外部表现。野外的岩石,有火
成岩、变质岩、沉积岩之分。而沉积岩分部的“龙脉”最为明显。在龙脉集结处朝案之山为
佳,朝山和案山是类似于拱伏案之形的山。朝案之山可挡风,并有拱卫之情。藏风聚气是首
选,藏风聚气就是说大环境的形势应该是:背面要有高山为依靠,前面远处要有低伏的小山,
左右两侧有护山环抱,明堂部分要地势宽敞,并且要有曲水环抱。这使有的地方可以避风,
有的地方不可避风。避风是为了使一个地方的小气候温暖不冷。坐北朝南及房屋大门朝南,
这是为了采光和避北风。
因此,我认为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观,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
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同时也是调整和改变命运的最高的玄学。
【参考文献】
1、《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第二辑《风水》,云中天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年8月;
2、《文化地理学》,周尚意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刘沛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