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髋肌肌力不平衡与骨盆旋移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屈髋肌肌力不平衡与骨盆旋移症关系。方法:将60例确诊为骨
盆旋移症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与治疗后15 d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评价。结
果:治疗后即刻治愈例数为25例,显效22例,好转9例,无效4例;手法矫治
治疗后即刻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改善率93.33%,屈髋肌肌力减弱与“阳脚”侧别相
关,也与X光髂骨宽、闭孔小的侧别相关。手法矫治治疗后15 d治愈例数为30
例,显效23例,好转7例,无效0例;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改善率100%。结论:
手法矫治骨盆旋移后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明显改善。
骨盆旋移综合征在欧美国家对其研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1],以骨盆为
功能单位来研究其病理变化,而不局限与单一关节同时将骨盆的病理变化放回到
“腰、盆、髋”共轭系统及“骶、蝶、枕”共轭系统中分析、阐释,使大家对该病的
认识更全面、更接近本质[2]。国内学者也已重视骨盆旋移综合征,在脊柱病因
学理论的指导下[3],龙层花、钟士元[4—5]通过三维坐标对骨盆旋移的类型做了
较为实用的研究,结合祖国医学总结出简便、实用的三步定位诊断方法。笔者在
临床诊疗中发现诸多骨盆旋移综合征患者存在双侧屈髋肌肌力不平衡问题,而且
经手法矫治骨盆旋移后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明显改善。现将60例临床研究报告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2年6月本院骨伤科确诊为骨盆旋移症的
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0~62岁,平均45.5岁,病
程3个月~10年。
1.2 诊断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根据症状、体征 、特殊试验、“长短腿”与
“阴阳脚”及X光检查(骨盆正位片、腰椎正侧位片),运用龙层花三步定位诊断
方法确诊[4—5]。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矫治 牵抖冲压法。侧卧牵抖冲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混合式错位,
纠正“阴阳脚”及“长短腿”,患者取阴脚在下的侧卧位,下方脚屈髋屈脚平置床上,
上方脚伸直。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医生立其背侧。例如右下肢为阳脚者,
医生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嵴上,右手按臀部偏髂嵴部,另一人双手抱握脚
踝关节上部。医生口令“1、2、3”时,两人同时完成牵抖冲压法,此时另一人应
指导患者均匀呼吸,全身放松,勿用力与医生对抗。当患者过于紧张时应暂停施
治,指导其长呼吸,或与其轻声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医生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目的,此谓“松解”
手法,用力宜轻,因左下肢短,故重复2~3下;患者翻身,体位同前,医生站
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嵴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医生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将髂骨
既向下又向后旋而复位目的,此谓“复位”手法,用力要重,重复3~5下,患者
改为俯卧位,作双下肢牵抖2~3下。此谓“整理”手法,推拿过程中注意观察患
者的脸色、神态、呼吸、脉搏,以免发生意外[6—7]。
1.3.2 超短波治疗 用两块20 cm×10 cm的长方形电极板,在腰部上下对轩,
皮肤与电极板之间空气间隙2 cm,患者有温热感觉,每次腰部治疗15~20 min,
1次/d,10 d为一疗程。
1.3.3 TDP 用TDP照射腰部20 min,距离及温度适宜,可促进局部组织血液
循环,减轻水肿,增加腰部血运。
1.3.4 中药熥敷 赤芍8 g,羌活10 g,草乌10 g,川椒12 g,生麻黄12 g,
桂枝10 g,红花10 g,生艾叶12 g,青风藤12 g,透骨草12 g,蜈蚣6条,独活
10 g,川芎10 g等,用布袋包好,蒸透隔毛巾敷于腰部,每次15~20 min,1次
/d,10 d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治愈:5级;显效:3、4级;好转:1、2级;无效:0级。
肌力的分级: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Ⅰ级:肌肉有主动
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
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
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
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Ⅴ级:
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即刻治愈例数为25例,显效22例,好
转9例,无效4例;手法矫治治疗后即刻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改善率93.33%,屈
髋肌肌力减弱与“阳脚”侧别相关,也与X光髂骨宽、闭孔小的侧别相关。手法
矫治治疗后15 d治愈例数为30例,显效23例,好转7例,无效0例;屈髋肌
肌力不平衡改善率100%。
3 讨论
笔者对60例骨盆旋移症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双侧屈髋肌肌力对比测试
方法尽早地为骨盆旋移症诊断提供了诊断基础,增加一种简便易行的辅助指征及
迅捷疗效判断方法,治疗骨盆旋移症后双侧屈髋肌肌力不平衡明显改善。15 d
治疗后评价优于即时评价,说明持续的手法矫治等治疗方法为双侧屈髋肌肌力不
平衡改善起了重要的作用。双侧屈髋肌肌力对比测试方法为骨盆旋移症的患者既
节省了治疗时间,又在经济上节省了开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865—874.
[2] I.A.KAPANDJI.图解关节运动生理学(躯干和脊柱分册)[M].黎秉衡,译.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54—62.
[3] 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12.
[4] 龙层花,钟士元,王延臣.骨盆旋移综合征[J ].颈腰痛杂志,2004,23(3):
198.
[5]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88.
[6] 苟亚博,黄国松.脊椎手疗法大全(图解)[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7:325.
[7] 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