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兰调研报告

都兰调研报告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都兰县吐谷浑文化调研支教活动

美术系调研队

2012年7月25日

一、调查目的

都兰县,历史上曾是吐谷浑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南路的重要驿址。

在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古墓葬群,出土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科研价值的珍贵文物。这对唐代河泷地区吐蕃文化教育构成、族属、殡葬制度和习俗,对吐蕃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融合与交流,对青海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学术问题都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吐谷浑文化并重视到对其的保护,我们开展了这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 调查对象;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

2、 资料收集方式;讲解员解说、网上查询

3、 调查方法;对文物参观并记录

三、调查内容

吐谷浑简介: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后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五代时期受辽国统治。存国350年,后作为附属国继而存在150年。

吐谷浑文化; 就当时的高原而言,吐谷浑的文明程度较高,已进入封建化时代。早期的吐谷浑人信萨满教,到后来佛教传入吐谷浑;夸吕可汗时曾遣使至梁,求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论,获得佛像,及《涅盘经》、《般若》、《金光明讲疏》等佛经。

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

出土主要文物;汉地折枝花刺绣、红地小案對兽纹锦、哈达、车马出行图纹锦、红地中窠对马纹锦、宝花刺绣袜子、铜鎏金凤鸟、狮象纹扳指、嵌蓝宝石戒指、玉虎、藏经文、犀牛角珠、织锦、中窠连珠函授鸟织锦等。

文化保护;随着吐蕃墓葬群影响的不断扩大,近年这里古墓葬遭到不法分子的盗掘,导致大批墓葬被破坏和大量珍贵文物的流失。为此,吐谷浑吐蕃文化保护中心的建立将更加利于吐蕃墓葬的有效保护,同时也能更加重视文化展示和文物征集工作。

7月19日清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都兰县,路途虽遥远,但是大家的心并没有因为距离产生冷淡,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在经过8个小时的行程之后我们的大巴终于到达了都兰县汽车站,一下车我们就赶往了我们的居住地:都兰县高级中学;通过我们简单的整理宿舍后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出行的策划。 1.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保护中心馆

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都兰的吐谷浑文化,但是一直都没有幸来这里亲生体验,直到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都兰县吐谷浑文化调研支教活动,我们才能够用自己的双眼,见证都兰吐谷浑文化的博大与神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了解吐谷浑文化,并且保护它。7月20日我们来到了吐谷浑文化馆进行参观:

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保护中心馆于2003年9月底开始施工,2004年12月15日竣工,工程总造价二百二十五万余元,建筑面积为1732平方米。该中心的建筑设计是以青海历史、宗教文化为底蕴,将汉式建筑、藏式建筑及宗教建筑完美组合,再现了将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此建筑结构为全框架结构,地上三层,地下局部一层,中间为展览大厅,二、三层为研究室和办公用房,立面造型设计独特新颖。一层设计采用框架围护墙以外干挂麻面花岗岩装饰,引用古城墙斜线条,使基础表现出沉稳厚重之感。二层设有室外回廊,采用了成品花岗岩石栏杆,使整个建筑在一层斜墙和二层回廊的衬托下显得稳重、大方,并借用纯藏式建筑风格,寓意着藏汉民族的友好团结。三层参考宗教中的坛城平面图,将其立体化,烘托出宗教的神密色彩,层顶左、右和中部采用仿屋顶,外表面挂琉璃瓦,外墙设计采用了斜墙,充分体现了该建筑在吐蕃·吐谷浑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中的重大作用。 吐谷浑吐蕃文化保护中心馆作用;该中心的建成有利于都兰至格尔木吐蕃墓葬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对西宁至都兰四百多公里的古墓葬也可以进行很好的抢救性发掘。而且,对吐蕃墓葬中出土的珍贵丝织品、漆器、陶器、金银器、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等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同学们认真听讲,通过记录、录音和录像的方式简单的对吐谷浑的文化有所了解。

2.吐谷浑穴位一号大墓

7月22日我们在导游和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往吐谷浑古墓的遗址。依然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天灰蒙蒙的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可是这些并没有影响我们激动的心情。在路上,都猜测着,讨论者,交谈着,兴致勃勃的聊着吐谷浑古墓究竟是什么样的,当然,我也在这其中。望着窗外打在窗上的雨,窗外古朴别致的美景,禁不住浮想联翩。

经过了一路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啊,烟雨蒙蒙,却不像江南那般秀丽,四面连绵不绝的群山,云雾缭绕,隐约的散发一种大地的灵气,地势宽阔,风水极佳,前有照山后有靠山,以古墓的顶端向前看去,好似一只大雕展翅保护着这片土地,

吐谷浑王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传奇,这个由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千里跋涉、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人建立的草原王国创造了诸多奇迹:350多年的存国时间开创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华;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吐谷浑是这个部落首领涉归的庶长子,统率着1700户部众,而嫡出的年仅十六岁的弟弟慕容由于身份高贵,于公元284年继任了可汗之位。不久,慕容和吐谷浑两部的马群在草场上马斗,兄弟俩为此发生争执,吐谷浑一气之下率部众向西远徙。一个新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这样传奇般地开始了。

这一次逐鹿中原的主角是来自北方的马背民族,鲜卑、匈奴、羌、氐、羯等民族从今天的蒙古草原、东北、西北等地呼啸而来,在从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的辽阔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家。吐谷浑人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吐谷浑王国是十六国之外又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政权。

在被马群神秘地指引向西方后,吐谷浑人就义无反顾地从富饶的辽东老家出发,一路向西,跋山涉水,穿过了今天的辽宁北部、内蒙古草原的南部边缘,在呼和浩特以西、阴山迤南的河套平原停住了脚步,在这一带游牧了近20余年。这片地方原是长期与汉朝对抗的匈奴人的家园,气候温和,水草丰美,非常适于游牧民族居住,从东北和漠北向中原挺进的游牧民族大都先迁徙到这里。公元312年,不愿意仰人鼻息的吐谷浑可汗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乘拓跋部再次发生动乱之机,摆脱其控制,率领族人又一次向西迁徙。这一次,他们是朝着青藏高原进发,其迁徙路线大致是从阴山往西南,逾陇山,又西渡洮水。 公元317年,一生处在颠沛流离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为部落寻找一块繁衍生息之地的吐谷浑,在完成了民族迁徙的历史使命后,溘然与世长辞,享年72岁。公元329年,为了纪念吐谷浑,他的孙子叶延,一个自幼好学、仰慕中原儒家文化的少年可汗用祖父的名字作了王族姓氏,并立国号为“吐谷浑”,正式建立了国家政权。从此,人们用“吐谷浑”来称呼这一支慕容鲜卑和他们在西北建立的草原王国。

从吐谷浑人在西北的最初落脚地临夏往西行约80多公里,穿过在临津古渡旧址新修建的黄河大桥,就是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称的民和县三川地区,在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上生活着约4万多土族人。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数约有20万,不少学者认为,现代土族是由吐谷浑人演变而来的。这些居住在黄河边上的三川土族人,有正月初一凌晨祭祖的习俗。届时,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各家的老人在自家庄廓的花坛前点上香,焚烧黄白两色的“宝盖”和“钱粮”,然后往地上洒一杯青稞酒,虔诚地向“河州帝帝”祷告,祈求他的护佑。土族学者吕建福认为这一习俗是吐谷浑可汗崇拜的遗留。吐谷浑可汗崇拜的祖先信仰逐渐与道教的二郎神信仰混合在一起了,致使今天的大多数三川土族人认为“河州帝帝”与二郎神有关,而忘却了自己民族最初的记忆,背离了纪念民族之父吐谷浑可汗的初衷。

面对历史,我们只能感叹和怀念,好好的保护遗留下来的文化和文物。据讲解,这里分布着2000多座历史超过1500年的古墓。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土堆被考古发现证明是吐谷浑王国墓群。这一批墓葬群在1983年被列为全国六大考古发现,1996年被再次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这里其中出彩的一个地方是“九层妖楼”。 “九层妖楼”被证明是一座王室墓葬,在墓葬群中最为壮观,命名为“血渭一号大墓”,被认为是吐谷浑王的墓葬。王陵依山起势,山体如一只展翅腾飞的大鹏,惟妙惟肖。大墓由封土和墓室组成,有着极高的考古价值。当然,这里也有很多神秘古老的传说,每当风起,九层妖楼里就会传来一阵阵鬼哭狼嚎的声音。。。。。。不知这怪声是数百年的寂寞无助的愤怒之声还是面对盗墓分子猖獗却无能为力的哀鸣之声,又或许是王朝灭亡的苦吟之声。。。。。。这一墓葬群因规模宏大、墓葬众多,且出土大量古代中原、吐蕃及吐谷浑文物而得名“汉藏文明金字塔”。

考古发现显示,热水大墓中仅出土的丝绸就数以千计。这些丝织品至今色泽鲜明,图纹清晰。“不论是墓室还是出土文物,都可以说是一派唐风。”许兴国说,几乎所有大墓的结构都有前室后室、左右耳室,这种墓型结构是汉族在汉朝时就开始使用的,尤其是血渭一号墓结构与北京大葆台汉墓极其相似,说明吐蕃时期这一墓型已在藏族和吐谷浑部落广泛使用。而从出土文物看,80%以上是唐朝的丝绸,有汉地对鸟纹、对兽纹,使用的器具有开元通宝、大小团花镜,部分器物上写有汉字。 如今,文物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都兰县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文物流失。

当然,这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作为青海人,更加希望将本土文化加以发扬和保护,参观完毕在回去的路程上,临走前夕大家纷纷与古墓合影留念,几乎所有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记住了这一片土地,或许是相机,或许是摄像机,但更希望,是记在心里,铭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铭记这段不平凡的旅程,坐在回程的车上望着窗外依旧下着的小雨,冥想着数百年前的今天,是否也是这样的阴雨绵绵,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人,静静的凝望着这片土地呢?

3、对于困惑的问题向文物所的专家请教

调研队就吐谷浑文化的一些疑难以及吐谷浑大墓的保护措施向都兰县吐谷浑文化保护管路所的张老师进行采访与讨论。

为了更加深度的了解吐谷浑文化,我们小组7月23日与都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张老师进行探讨。在进行中,善解人意的张老师详细的解答了我们提问的问题,再次交流过程中,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张老师的卓越才能,更了解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待人宽厚的品质,学习了有关吐谷浑大墓的保护以及文物的一些相关知识,让我们对这次采访讨论取得成功有了很大的信心。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五代时期开始受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