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十六计”谈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1-0188-01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重视的是基础知识的教育,但基础知识的
学习对学生来说相对枯燥,对教师来说相对难教。“三十六计”是
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其中的奥妙玄机意味深长,将其运用到
日常的教学中,不仅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目标,把其中的故事讲述
给学生,对学生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经验
金蝉脱壳
字面意思是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
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其运用在
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收了知识、学会了知识。比
如在教学标点的使用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同样一句话,运用
不同的标点符号,就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来。有这样一个故事:
文革时期各村都会写标语出来,一个村的标语是“养猪养成象老鼠
都死光”,意思是“养猪养成象,老鼠都死光”,是当时特有的一种
浮夸风现象,但一个领导下乡查看,大为恼怒,因为他看成的是“养
猪养成象老鼠,都死光”,是一个诅咒,当即找来写标语的人大骂
一顿。一个字都未变,就是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来断句,意思就截
然相反了。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如同“兴奋剂”,让课堂一下
充满了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的生机与智慧的
力量。学生愿意和教师配合,改正自己的错误。我的讲课也如鱼得
水。这也应证了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的 “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每
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的主张,达到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
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让学生好学、乐学,才能真正的
达到教学的目的。
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原意是指在日常生活里,客人与主人位置倒置,客
人的行为、举止俨然是主人,而主人反而就了客位。我们为什么不
能把这种角色互换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呢?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
师,自己备课,自己学习,自己讲课,自己批改作业。我们只要把
做老师(查资料、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
以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
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我认为这种角色互换法就是这样一种“能激
发学生的主动性”的好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成学
习的主体,改变那种学生只会被动学习的无奈局面。再说,让学生
“讲课”比让学生“听课”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
最后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目
的。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
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放宽一些时间
让学生多实践,多玩一下,而实际上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让他们
更好的学习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
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
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
手中获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
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极好诠释。
也符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课外”的“大教学观”。“生活
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理念也讲的同一道
理。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
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
抛砖引玉
本意是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
好作品。在我理解,就是用1引出2、3、4。如果能用一句赞扬的
话引导出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我觉
得这比引出一个“玉”更加珍贵。凭心而论,我自己都非常渴望得
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而十分厌恶别人的“诋毁流言”,就算是善
意的批评,心里也有几分不舒服,更何况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呢?
所以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多发现学生的优点,
为他的成功而鼓掌。让学生有更多的体念成功的机会,有更多品味
人生价值的空间。
教师还应该多与学生交朋友,多做思想的交流,多做心灵的沟
通。“俯首甘为孺子牛”做好学生的服务员。做好学生在知识海洋
中遨游的助推器,前进的道路上的垫脚石。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
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什么样的
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
语:“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这只是我们现在一
时觉得比较好的做法,但我们更应相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
如今也”(《论语》)。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指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
利用别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是随机的发现问题,就立马拿出
来解决。有些知识本身就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还采用中规中矩的方
式,呆板高深的学术讲座式授课,未免会造成“曲高和寡”的后果。
所以在给学生强调生字词时,如果板起面孔给学生讲:这个字怎么
都不认识呢,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了……学生不但很难记住这个字
词的读音、写法和用法,而且还会十分讨厌你这样的语气,因为给
他们的心里造成了不愉快。他们会在心里埋怨:“我不会才来学啊!”
相反,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一些由于发音和写错别字引
起的笑话,或者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平时所知道的故事,他们就会很
自觉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为了纠正读错用错字的现象,我曾经拿出班上一些的作文来讲
解,比如:“一个同学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
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歇)一喝(歇)。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
就背着班长偷偷喝(歇)了喝(歇)’。”“元旦时,我们全家一起到
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兵马俑)。”这样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
问题,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很多东西,一个学年下
来,学生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孙膑.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