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17年人文社科项目。

【作者单位】1.广东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湛江,524088;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作者简介】周济全(1989—),男,硕士,山东人,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zhouj_3444@ 。

【通信作者】陈青萍,教授,博士生导师,qingping3150@ 。

【收稿日期】2018-09-19。

·论著· DOI 编码:10.16117/ki.31-1974/r.201805009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周济全1,陈青萍2【摘要】 目的 探讨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反刍思维反应量表(RRS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抑郁因子对广东某高校的12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反刍思维正向预测抑郁情绪,心理弹性负向预测抑郁情绪。

心理弹性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表现为反刍思维对抑郁情绪的预测力随心理弹性的降低而增强。

结论 本研究揭示,反刍思维水平越高,抑郁情绪水平越高,心理弹性在二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 反刍思维;心理弹性;抑郁;调节作用Correlation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Resilience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Zhou Jiquan 1, Chen Qingping 2. 1.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as well as resilience and depress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ion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28 college students in a college Guangdong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and depression subscale of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Results Ruminant thinking positively predicted dep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negatively predicts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and depression.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ruminant thinking on depression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higher level of ruminant thinking tend to have higher depression and resilience ma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and depression.【Key words 】 Rumination thinking; Resilience; Depression; Moderating effect 反刍思维(Rumination )指个体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陷入反复分析个人原因,关注自身消极感受和信念而放弃采取积极行动予以应对的思维倾向[1]。

反刍思维的存在使得个体的关注焦点聚集在生活事件的消极被动面,进一步耗损个人意志力,损伤个体的适应能力。

研究发现反刍思维是负性情绪得以持续的重要影响因子,反刍思维的持续存在增加了个体慢性抑郁发作以及罹患焦虑症的风险[2]。

Papadakis 等[3]对223名7~12年级的青少年研究发现,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存在正相关关系。

对770名10~17岁青少年为期8~10周的持续追踪研究表明,反刍思维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4]。

Nolen-Hoeksema 等[5]对496名女性(青少年)进行了长达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反刍思维能有效预测个体的抑郁发作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反刍思维被视作一种非适应性的反应方式,个体对消极负性事件的反复关注使得抑郁和焦虑症状持续存在,而持续的反刍强迫思考占用着有限的认知资源,意志力被极大削弱,无助感及无望感也随之出现,个体进一步丧失解决问题的动力,形成了反刍思维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强化循环机制。

然而,即便在充斥负性事件的高危环境中,有的个体仍有良好适应的能力,免除其陷入抑郁情绪的漩涡,这无疑打破了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的循环机制。

这种从压力事件和负性情绪中快速恢复的“反弹能力”称为心理弹性[6]。

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各种压力(包括严重压力、灾难和一般生活事件)以维持、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7]。

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8]。

良好的心理弹性能有-398-效降低童年创伤经历对成年抑郁的影响[9]。

心理弹性的层次模型理论认为良好的心理弹性使得个体更能积极有效地调动资源灵活处理压力,避免持续陷入负性情绪体验中[10]。

由此可见,心理弹性可能是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关系中的重要调节变量。

高水平的心理弹性有助于缓解持续的反刍思维对情绪造成的压力,降低抑郁情绪体验。

研究已发现反刍思维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的关系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否还受到其它变量因子的调节[11]?这一问题的解决将能进一步明确反刍思维的运作机制,并为反刍思维、负性情绪的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探讨反刍思维、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并检验心理弹性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中的调节效应。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广东某高校本科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8份,有效回收率为94.46%,其中男生650人,女生575人,缺失3人。

平均年龄(19±1)岁。

1.2 工具1.2.1 反刍思维反应量表(RRS)采用Nolen-Hoeksema等[12]编制,韩秀等[13]检验适用性的RRS中文版量表。

量表包含22个条目,包括强迫思考、症状反刍、反省深思三个因子。

量表采用4点评分,“1”代表“从来没有”,“2”代表“有时”,“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

测试者得分越高表示反刍思维倾向越高。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1.2.2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采用Connor等[14]编制,于肖楠等[15]修订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

该量表包含25个条目,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三个分维度。

量表采用5点评分,“0”代表“从来不”,“1”代表“很少”,“2”代表“有时”,“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

分数越高,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1.2.3 90项症状清单(SCL-90)90项症状清单,又名症状自评量表。

由Derogatis[16]编制,王征宇译,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

本研究选取其中的抑郁因子,包含1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代表“没有”,“2”代表“很轻”,“3”代表“中等”,“4”代表“偏重”,“5”代表“严重”。

在本研究中,抑郁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主要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以及层级回归等统计处理方法。

2 结果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研究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9个,且最大因子解释变异量的26.48%,小于40%的临界标准。

由此判断,本研究的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反刍思维得分及3个因子与抑郁情绪得分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及3个因子与抑郁情绪得分显著负相关,反刍思维除反省深思因子外与心理弹性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见表1。

表1反刍思维、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r)变量⎯x±s 1 2 3 4 5 6 7 8反刍思维40.94±9.720————— — —症状反刍20.75±5.580/0.94**————— — —强迫思考10.54±2.690/0.87**/0.72**———— — —反省深思9.64±2.66 /0.80**/0.59**/0.66**——— — —心理弹性95.11±14.21 -0.31**-0.43**-0.18**-0.03^^—— — —乐观性14.43±2.740-0.31**-0.39**-0.18**-0.09**/0.77**— — —力量性32.42±4.650-0.28**-0.41**-0.13**-0.02^^/0.91**/0.66**— —坚韧性48.25±8.160-0.27**-0.38**-0.18**-0.01^^/0.95**/0.63**/0.80**—抑郁情绪 1.53±0.55 /0.63**/0.69**/0.47**0.38**-0.45**-0.43**-0.43**-0.40**注:*P<0.05,**P<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