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四章
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四章
10
1、 停留时间分布理论
停留时间:流体从进入系统时算起,到其离开系统时 为止,在系统内总共经历的时间,即流体 从系统的进口至出口所耗费的时间。
寿命分布:指流体粒子从进入系统到离开系统的停留 时间,是对出口处而言。
年龄分布:指流体粒子进入系统在系统中停留的时间。
11
区别:
寿命分布指的是系统出口处的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 年龄分布是对系统中的流体粒子而言的停留时间。 实际测定得到的且应用价值又较大的是寿命分布。 通常所说的停留时间分布指的是寿命分布。
的示踪剂浓度C0相等。此时得到的阶跃响应 曲线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曲线
Ft v(ct) dt c(t)
vc0dt c0
40
• 脉冲示踪和阶跃示踪测出的都是寿命分布。 而年龄分布可由寿命分布通过物料衡算导 出。如:
41
(3) 寿命与年龄分布的关系
设在定常流动系统中,对于恒容过程,在0 ~ t时间内对示
响应曲线
0
t=0
t
0t
38
③ 以t=0开始计时,在出口处检测B的浓度
t
0
B浓度 0
t1
t2
t3
…
C1
C2
C3
…
④ 标绘
(C/C0)s t 图
1.0
C (C0 )s
0 t1 t2 t3
t
39
t
0
B浓度 0
t1
t2
t3
…
C1
C2
C3
…
• 阶跃法的出口流体中,示踪剂从无到有,
其浓度随时间单调递增,最终达到与输入
大家好
1
第四章 非理想流动
• 上一章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反应 器-CSTR和PFR。在相同的情况下,二者 的操作效果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是 由于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不 同,即停留时间分布不同。
2
平推流反应器,出口的反应物料质点在反应器 内停留了相同的时间。
全混流反应器,出口的反应物料质点具有不 同的停留时间。
t
28
可以用年龄分布密度函数 It 和年龄分布函数
yt 来描述流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
It dyt
dt
t
yt I tdt
0
年龄分布是对反应器内的流 体而言
y00
y Itdt 0
0
3、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在同一时刻离开反应器的物料中物料质点的性质相同, 所以不能够测到物料点的停留时间分布,要采用应答 技术才能测定物料质点的停留时间分布。
E(t) dF (t) dt
26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概率函数)F(t)是累 积分布函数
•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概率密度函数) E(t)是点分布函数
27
F(t):停留时间时间小于t 的粒子所占分率 E(t)dt: 停留时间介于t~ t+d t的粒子所占分率
1.0
E(t)
F(t)
0
t 0 t t+dt
F ( t) 36 0 0 3E 6 ( 0 t) d t( 6 .5 1 C .( 5 t) 2 Δ 1.5 ) 2 tΔ 0 t.63
49
4、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数字特征值
(1)平均停留时间 t
tE t dt
t 0
E t dt
0
tE
t dt
t
0
dFtdt
dt
F t 1
应答技术
在反应器进口处加入示踪物,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 获得示踪物的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数据。
目的:判定反应器内流体的流动状态 方法:示踪(激励-响应) 对示踪剂的要求:
① 加入示踪剂不影响流动状况; ② 示踪物料在测定过程中应该守恒即不参与
反应、不会发、不沉淀或吸附 ③ 易于检测
如果示踪物满足了上述要求,则示踪物跟 踪了物流流况,那么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 到的示踪物的停留时间分布数据,就是出 口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数据。
7
8
4.1.非理想流动与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流体从进入系统时算起,到其离开系统时 为止,在系统内总共经历的时间,即流体 从系统的进口至出口所耗费的时间。
寿命分布:指流体粒子从进入系统到离开系统的停留 时间是对出口处而言。
年龄分布:指流体粒子进入系统在系统中停留的时间。
9
4.1.1非理想流动与停留时间分布
• 描述停留时间分布则是根据概率理论中的概 率密度函数和概率函数来描述。
15
• 2、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假定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密度不变且无化学反 应发生。设流入系统的流体是无色的。当流 动达到定态的情况下,于某一时刻(t=0)极 快地向入口流中加入100个红色粒子,同时在 系统出口处记下不同时间间隔内流出的红色 粒子数。
• 定义:当物料以稳定的流量流入反应器而
不发生化学变化时,在流出物料中停留时
间小于t(或说成介于0~t之间)的物料占总
流出物的分率。
t
F t N t
N
Ft Etdt
0
t
Et tF(t)
0 tEtd tF(t)
t0
24
E t
Etdt
F t
t t dt
t
25
• 自然 F t 0 tE tdtF 0 E td t 1
在实际反应器中,由于各种工程因素的影响, 流动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况往往偏离平推流 和全混流。
3
• 对不是平推流的连续操作的反应器,由于 同时进入反应器的物料颗粒在反应器中的 停留时间可能有长有短,因而形成一个分 布,称为“停留时间分布”。这时常常用 平均停留时间来表述,即不管同时进入反 应器的物料颗粒的停留时间是否相同,而 是根据体积流率和反应器容积进行计算
8
3
2468
t
• 上面以红色粒子作为示踪剂得到的是离散 的停留时间分布。假如改用红色流体做示 踪剂,连续检测出口流中红色流体的浓度, 这样就可以将时间间隔dt缩到极小,得到的 将是一条连续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得到的曲线称为流体在反应器内的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曲线,表示为E(t) 19
E t
Etdt
踪剂A进行物料衡算:
t
输入 v0cA0 dt (0~ t 内流入系统中A 的量)
0 t
输出 v0cA0 Ftdt (0~t 内由系统流出A的量)
o
留在系统中的量 VRCA00tI(t)dt
t
t
v0cA01Ftd tVRcA0Itdt
0
0
1 F t It tIt
所以,知道了F(t)即可求得I(t)
主流体V 注入
反应器VR
C(t)
示踪剂
检测器
34
• 由E(t)定义,在△t时间间隔内浓度视为定 值
E(t) v0C(t) N
• 而如果示踪剂的输入量不能准确知道时,
• 可由 N 0v0C(t)dt 计算得到
• 离散型数据,换成浓度和间隔时间求和即可
35
或者,,先计算停留时间小于t的量
Nt
t 0
示踪物的输入方法有阶跃输入法、脉冲输 入法及周期输入法等。
(1)脉冲示踪法
当被测定的系统达到稳定时,在系统的入
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N的示踪流体,(或
者示踪物在瞬间代替原来不含示踪物的进料,
然后又立即恢复)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
测示踪物的浓度变化。
c t
响应曲线
C0
C(t)
t0
t=0
t
脉冲法(pulse input)
离散型数据
44
• 解:离散型数据而非连续型
F(t) C(t) C0
E( t) dF( t) F( t) C ( t) dt t C 0t
45
46
E(t)
F(t)
47
• 例:在稳定操作的连续搅拌式反应器进料 中脉冲注入染料液50mol,测出出口液中示 踪剂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
时间t/s 0
tdF
F t 0
t
0
平均停留时间 t 应是 Et曲线的分布中心,即 Et曲线
在所围的面积的重心在t坐标上的投影
在数学上称t为 Et曲线对于坐标原点的一次矩,又称 Et
出口示踪 0 6.50.0 0.0 剂浓度c
• 解:脉冲输入法直接得到的是E(t)
E ( t) v0 C ( t) v0 C ( t) C ( t) N v0 C ( t) t C ( t) t
E( t) 6005c( 0610) 0200.000s-183
△N=C(t)v 0△t
注入反应器的示踪剂的总量为N
Nv0C(t)t NN
E(t) v0C(t) N
E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t 0时: Et0
t 0时: Et0且 E t dt 1
0
E t t
N1
t 0
N
0 E td t1
归一化的性质
(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 将截至到t时刻之前所流出的A的分率表示 为F(t),称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v0C(t)dt
因此, Ft Nt 0t v0C(t)dt t v0C(t)dt
N
N
0
N
对此式微分,E得 t:dFt v0C(t)
dt
N
脉冲法直接得到的是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36
(2.)阶跃示踪法
设有反应器,流量为v0,物料A(例如水)
实验步骤
①物料保持稳定流动,在测定过程一直保持稳定流动,则物料
• 例:为测定某一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规律, 采用阶跃示踪法,输入的示踪剂浓度
C0 7.7kg.m-3 在出口处测定响应曲线如表所 示。,求在此条件下的E(t)和F(t)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