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小王,男, 14 岁。目前读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残疾且聋哑,现和父亲 及爷爷、奶奶居住于约 10 平米的一室户内,条件简陋且周边卫生状况较差。家中 经济来源只有爷爷的退休金和父亲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因为长期和爷爷、奶奶及 残疾的父亲生活,使小王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沉默寡言。据奶奶反映, 小王经常彻夜不归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 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 担心,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已大,使小王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平时靠小王的婶 婶和叔叔教育,小王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二、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治疗着眼于情绪问题,认为情绪紊乱是不良认知加工的产物。人们 并非对生活事件产生直接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而是通过他人的介入与评估的方式 对之加以反应。认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案主的认知、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借 以行为主义的干预方法,帮助案主在改变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新行为的学习来强化 认知,以帮助案主克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根据和小王家人以及与小王的几次 接触后,社工发现小王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 自信心不足
小王的家庭状况是引起他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父母离异加上经济条 件较差使小王在与别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异的感觉。因此他会常感到孤独, 但又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 保持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觉得 别人不喜欢自己,他觉得悲哀。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小王其他问题出现的 主要原因。 2. 沟通能力缺乏
家庭的原因导致小王没有经常可以沟通的对象,爷爷、奶奶经常对他进行指 责,唯一让小王感到欣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至少小王认为可以接受,但 由于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和婶婶交流。小王 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但实际上他常感到孤独,他没有必要的和朋友及同学沟通 的技巧方法,也没有勇气。 3. 支持网络缺乏
小王的社会支持网络较单一,除了较好的同学外就是叔叔和婶婶。由于不是 经常住在叔叔、婶婶家里,所以便会觉得自己很孤单,他和爷爷、奶奶间有一定 的距离,因为他经常遭受他们的指责,因此即使在家,他也和家人保持“一定距 离”。小王的同学及好朋友常来找他玩,但局限于网吧和电子游戏,在小王有困难 时,往往没有人来帮助他,这使他的焦虑情绪时常增加,感到无依无靠。 三、认知理论在案例中的理解和运用 社会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的过程为:接案期间,对案主的情景 进行分析,分析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间期,认知重建;后期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 相关技巧对案主的行为进行干预。 (一)接案期:情境分析 认知理论模式中,认知、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在认知活动 中,认知情境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 表现。具体的解释就是,考察案主的行为是必须将其行为放在案主成长生活的环 境,只有结合案主生活的环境才能清晰地看到案主的成长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下 案主的行为是怎么样产生的,案主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以及案主家庭成员、案主 同辈群体、案主生活的社区等人是如何看待案主的行为,同时,分析这些人的看 法是否对案主有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影响到底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功能,在此 基础上再分析,案主是如何回应别人的看法的,用图表表示如下 [1]。 任何社会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认知情境可以为社工理解 案主行为提供相关信息和线索。通过案主的描述,社工首先要辨认出案主所存在 的特定的认知,社工、及其他组员对案主事件进行阐述,给案主以多维的角度再 次认识自己的行为,通过与组员之间的讨论、辨析,社工帮助案主重新对该事件 进行阐述,帮助案主重建认知。 本案例中,小王是一个刚满14岁的孩子,却过早地面对人生的许多不幸:父 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父亲残疾且不能说话,加上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他 根本享受不到其他小孩一样的快乐和幸福。对一个孩子来说,童年遭受父母离异 的打击往往不亚于父母去世,这样的突发时间会使其成长蒙上永久阴影,而且父 母离异前,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争吵和不和,这对盼望着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来 说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影响,他会觉得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家庭有太多的不同。对于 离异家庭的小孩来说,在他们的记忆中,家庭是可拍和缺少温暖的,因此而产生 自卑情绪,甚至于害怕同同龄人交往,以至于发展成自闭倾向和心理障碍。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小王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 中时,难免会有相互比较的倾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当感 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感到自卑,因而发展成为不愿同别人交往, 所以小王面对的是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状况,他在与人交往时所要面对的压力是 显而易见的。
(二)中间期:认知重建 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认知。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 助案主分析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 行为,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首先要帮助案主正确分析自己,形成正确的自 我认知;其次,要帮助案主分析社会环境,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第三, 要梳理案主的思想,应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法帮助案主清晰认识自己的认知状况, 以 Beck 的六种认知错误为指南,寻找案主可能存在的负面、不正确的认知、形成 正确的社会认知。改变认知是社工进行行为干预的重要步骤 [2]。 在本案例中,社工通过和小王及其家人深入地交谈,收集有关资料,尽量比 较全面地掌握案主的基本情况。通过交往,社工和小王建立了较好的工作关系, 在分析案主的情况后,帮助小王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和他一起确定需解决 包括自信心不足、沟通能力缺乏和社会支持网络单一等问题。同时社工还积极帮 助小王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优势,并强调小王在这些方面的才能,让他感觉到 自身的价值,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也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让小王展现自我。 通过认知理论,使小王重新认识自我,发现长处,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三) 后期:行为干预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和认知,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态度,滋生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认 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案主的认知、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帮助案主克服情绪 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不良的行为 和情感与不良的认知有关。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看作失败者,他可能会变得抑郁; 如果认为自己不能适应某种环境,他就会尽力躲避这种环境。认知理论就是要通 过改变案主关于自身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教会案主适应环境的技能,以帮 助他们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 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案主时,可以通过改变案主的认知来达到改变案主行为的 目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 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 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到不正确的认知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认知 的改变就是通过改变案主的认知过程或改变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干预、 改变案主的行为。 社会工作者采取一系列方式来干预案主的行为:首先,要帮助案主认识到自 己的不良认知及其与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关系。对案主进行治疗和干预时,社会工 作者需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认知,帮助案主改变认知方式,提高案主分析 问题的能力。干预和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重要的 是帮助案主分析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自我认知及社会认知状况,找 出错误的认知并加以纠正。其次,要深入了解案主的思想,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 认知。第三,实施行为干预,帮助案主掌握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克服不良的情 绪和行为 [3]。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改变案主认知的手法来源于心理学的心理辅 导和治疗,主要有认知重建、理性情绪疗法等技术。认知重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 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干预和治疗的目的。认知重建还包括帮助案主 改变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帮助矫正自我失败的消极思维。在对案主 进行行为干预时,强调通过改良思维能力来提高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强调 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人的行为。 在本案例中社工鼓励小王去和小组成员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把不同小组成 员的长处和爱好等基本情况向小王作说明和诱导,使他有足够的信心去结交新的 朋友,也可通过小组活动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伙伴,并和他人合作、交流。通 过多次小组活动后,社工对小王进行个别交谈,让他反省自身的长处,包括家庭 的情况,帮助他较为积极地面对自身和家庭,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与 合作的过程,使他感觉到与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和意义。社工同小王一起回顾走 过的历程,主要帮助小王看到展现自身价值、客观面对困难和勇于交往的好处, 并强调这些好处对他的重要性。帮助他计划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争取更好 地融入社会。 四、认知理论总结 本案例运用认知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认知是个人行动的基础、只有理解了 人的认知过程、才能理解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认知、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要想改变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理论为 社会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社会工作者在为案主提供服务时,首 先要把案主看作是独一无二的、要注意到每个案主的独特处;社会工作者在为案 主提供服务时、不要将关注点只放在案主本身、而要综合考虑案主自身及环境因 素、考虑案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社会工作者要考察案主的的社会认知与其社会 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认知对其行为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要从改变案主的认 知入手、通过认知的改变实现行为改变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