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研究 一、老子其人与道家学派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道家之学: 1、道家之学: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後,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翟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2、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其事,记载语焉不详,到西汉时代已有神话传说成份在内,计有三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3、《老子》其书 《史记》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一书,现存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其成书年代也有争议,一说是春秋老子手书,一说是战国时期道家门人据老子思想所撰或谓老子即战国人,一说是成书于西汉。但是马王堆帛书本《老子》的出土,证明《老子》成书至迟于战国前期。从书中所述政治理想来看,是书影是春秋末年最终 本比较属实。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1、宇宙观: 老子是第一位探讨宇宙本原的人。提出了“道”这一哲学范畴作为宇宙本体。《老子》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 道这个“物”是个什么象状呢?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深远)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二十一) 这是一个恍恍惚惚、窈兮冥兮的东西。它又有象——万物的形象、原型;有物——形色千万之物;有精——万物之所以为万物之精。 人们对道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见,只能感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 这是一个无始无终、无上无下,可意念而不可用感观去触知之物,也没有名字,只能勉强称之为道。但它是万物之本,万物各有其名,各有千差万别,但基本原则为“无名”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个“无”理解为空无之无,而是指无以用 眼光命名之无。是无名之存在。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即此之谓。(一章) “道”是浑然一体的客观存在,先生一个一,又生个二,然有三,有万物。那么为什么会有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各种事物所得之道不同。提出了另一个哲学范畴“德”,“德者,得也。”道是整体,天地万物所得之道有别,故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世界,故云: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 道是脱离自然界的总规律,德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德脱离不了道,道由通过德来体现其存在。故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 2、辩证法思想: 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动力来自于自身的动与静、有与无,包含着相反的东西,故曰“反者道之动”。这是一个光辉的命题。道本身包含着相反想成的内容,所以自然界也包含着对立统一,如有高山就有河流,有春夏就有秋冬,有男就有女,有阴就有阳,等等。 由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进一步指出了事物转化的规律,他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 意为,有了灾难,很可能幸福就靠它身旁;有了幸福,很可能灾祸就埋藏在它里面。谁知道它的最后结局:实在没有主宰者。正常可随时变为反常,善良可随时变为妖孽。 在这里,老子正确地指出了事物性质相互转化的事实,但他忽略了事物的相互转化往往要有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特别是向对立面转化过程时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只看到转化而没有看到条件在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祸福得失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苍白无力,提出了以无为求有为,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态度对待人和事。他根据:“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的原则。指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 面对礼的竞争,则用以退为进,以弱克强的办法。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 为人于乱事,要防患于未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 既然是福祸相倚,弱强相极,人们就不必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福,一味地逞强。正确的态度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相怨以德”(六十三)。因为只有“无为才能无败,无执才能无失”(六十四)“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 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六十八)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当时的现实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这种现象,览目皆是。要想永远富贵,永远刚强,就在于知足在于退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要做到这一点,在心理上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达到混混沌沌,忘却得失,“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二十)。这是一个隐者智者对人生所会的哲学总结,是经过了反复的观察和思考之后理论概括。但是,这种概括过于消极了,更过于抽象,可以变为光明正大的斗争等等,也可以变为阴谋家的手段。老子所说的这一切,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取得最大富贵,最高位置,最后胜利并取得胜利。“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居后是为了身先,外身是为了存身,无自私是为了成私。这就是老子的人生哲学,对后世影响之大,历久弥远。
三、政治思想
1、愚民政治: 老子认为治理百姓,就是要让百姓愚昧。他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 为什么要愚民?是因为现实纷争是由于聪明导致,现实所提倡的仁义道德都是违反自然之道的病态社会的体现。如果回到常态社会去这些仁义道德都不需要了。他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 这里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智慧和狡猾、诚信和虚伪、仁义和社会混乱、孝慈和家族纠纷,都是相伴而生的。但这不是病态社会所致,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老子以此为认识的出发点。若回到“大道”行的时代,这些仁义孝慈都不需要了。怎样才能“大道”行的时代呢?首先是要抛弃这些仁义孝慈,不要让百姓知道这些。这当然是掩耳盗铃之举,客观上是先有诸子的社会的,才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理念。人为地取消这些理念,并不能消除社会问题,相反会加剧社会的矛盾性。 然而,老子的愚民经济并非是单方面的要百姓变愚,而是要统治者也放弃仁义孝慈。他说: “绝学无忧”(二十)即抛弃文化学问才能免除忧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作为理论原则)。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外表单纯,内心朴质,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这是指所有人而言的,而非要指普通百姓而言。表现在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方面,就是无为而治。 2、对统治者的要求: 总方针是无为,无欲,无事。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