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
■崔海妍
近年来,国内空间叙事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学、影视文本空间叙事解 析;空间叙事理论兴起及其发展脉络;空间叙事的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空间叙事概念梳理;图像叙事理论的探 讨。空间叙事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空间叙事理论的介绍多于建构,当前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空间叙事理论;空间叙事理论没有形成对文本分析的有效指导;空间叙事研究缺乏本土意 识和主体意识;国外前沿的空间叙事理论没有及时地翻译、引入国内;中国古代空间叙事理论与国外空间叙 事理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互补。对此,我们应该树立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视野 中积极建构本土的空间叙事理论,并形成对文本空间叙事分析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空间叙事研究;述评;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l一0042—06 崔海妍(1978一),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叙事学。(四川成都 610064)
“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
间维度。”…(P n但是叙事学研究长期以来只是注重时间
在叙述中的作用,正如张世君所指出的那样:“空间叙事
是所有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叙事都存在的现象,但人们
尚未给予它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并对它进行深入切实的
研究。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
强调叙事结构在时间序列中建构,忽视叙事中的空问作
用。”[21 ’随着20世纪小说形式空间化的日益突出,叙
事中的空间元素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建构等方
面的影响逐渐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叙事学研究由单纯
关注时间维度转向探讨空间叙事的特征、功能。由此,空
间叙事理论研究开始兴起,文学、影视文本的空间叙事
也开始受到重视。在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 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总结与反思国
内的空问叙事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它进一步深入研究。
大体来看,近年来,国内空间叙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
六个方面: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学、影视文本空间
叙事解析;空问叙事理论兴起及其发展脉络;空间叙事
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空间叙事概念梳理;图像叙事理论
的探讨。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任何叙事文学都是由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共同构筑
而成的,只是不同时期叙事文本各有侧重而已。以中国叙
事文学为例,唐传奇已有生动的宴饮、歌舞等场景描写,叙
事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20世纪的现代小说更是拓宽了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
叙事的心理、感觉等空间,小说形式空间化成为研究者不
可忽视的现象。在西方学者列斐伏尔、福柯、约瑟夫·弗兰
克、加布里埃尔·佐伦等人的带动下,国内学者也开始将
目光投射于叙事中的空间维度,提出了叙事学研究的空间
转向问题。 龙迪勇在《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一文中指出:“空
间也是叙事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维
度”,但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人们都忽视了对空间维
度的研究。“现在,叙事学是到了该重视空间维度上的研
究的时候了。”论文探讨了叙事空间转向的文化背景,首
先是人们认识到“时间性对真实性的遮蔽”,其次是空间
问题日益凸显,福柯、加斯东·巴什拉、列斐伏尔、丹尼尔
贝尔、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等都探讨过“空间结构”和
“空间范畴”。作家也在小说中探索新空间化的小说形式,
自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等人突破线形叙事局限后,历经法
国“新小说”派,“一种试图排除‘时间性’的叙述手法开始
受到推崇”【11(附。 。龙迪勇的另一篇文章《时间性叙事媒
介的空间表现》探讨了语言文字这一时间性媒介表现空
间的内在心理机制,从所指和能指两个层面分析了语言
文字空间表现的类型及其特质b](p18132)这为研究文本的
空间叙事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
余新明在《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
中指出:“人们在研究小说叙事时,就很注重研究时间在
叙事中的作用,并几乎形成了关于时间叙事的一整套完
整而复杂的理论构架。而小说中故事发生、发展的另一
维度——空间,则备受冷落。”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人们
对空间的认识相关。在以往的研究中,空间处于附属、次
要地位,“始终在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要素之最末的
环境范围内游荡”。20世纪后半叶,学者对空间有了新的
认识,“空间和意识形态是一种互相生产、互为表征的密
不可分有机结合的关系”。空间在小说叙事中的重要作
用被发掘,“‘空间叙事’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崭
新的视野”… -S2)。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学术界普遍认为叙事学的空
间转向与知识理论界的“空间”转向密不可分,是在后者
催化下萌生的。陆扬的《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一文具体
论述了空间理论对文学创作、批评的影响,他指出:“文学 与空间理论的关系不复是先者再现后者,文学自身不可
能置身局外,指点江山,反之文本必然投身于空间之中,
本身成为多元开放的空间经验的一个有机部分。” P”
二、文本的空间叙事研究
空间叙事并非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中国古代小说中
的空间叙事现象就非常突出,正像浦安迪所说:“在中国文
学的主流中……空间感往往优先于时间感。从上古的神话
到明清章回小说,大都如此0”【6】(附 以往的学者在研究文
学文本时多注重叙事的时间维度,而忽略了空间在叙事中
的功能和意义。随着叙事学的空间转向,叙事文本中的空
间元素得到了重视。 张世君于1999年出版的《(红楼梦)的空间叙事》是
空间叙事研究的先行之作。“本书在理论上的创新意义
在于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的空间叙事构架,不仅
填补了红学研究对空间叙事艺术整体研究的空白,还开
拓了中西叙事理论都尚未涉及的空间叙事领域。”"¨M
后来的文本研究多受其启发,集中探讨中国古典小说、
中外现当代小说和电影等领域的空间叙事特征。
中国古典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三
国演义》、《儒林外史》、《水浒传》等明清长篇小说,这大
概是因为“叙述的空间化是中国古代长篇叙事的一个根
本特征”IS]( 。此类研究者将单个文学文本中的叙
事空间分为若干层次,论述各个层次的构成方式及其叙
事功能,以及各空间的相互关系、转换方式和空间叙事
节奏。此类研究的方法呈现出一种模式化,明显地受到
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影响,而且没有超越张世
君的研究。研究者的视野也过于狭小。相比较而言,2006 年,复旦大学韩晓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小说空间
论》有一定的突破,作者从总体上研究了古代小说的空
间叙事的方式,认为古代小说叙事空间转换和衔接的方
式主要有两种类型:直接转换与间接转换,并且从古代
小说中总结出空间结构的两种主要类型:板块式与套盒
式。论文最后勾勒了古代小说空间叙事的发展轨迹。
自20世纪始,小说空间形式化渐趋明显。中外现当
代小说的空间叙事特征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一些学
者敏锐、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新变,揭示了现代小说叙 江西社会科学 2009.1
事空间化特征,如龙迪勇的《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一
文,以《故园》、《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文本为例,
探讨了现代小说中空间叙事的类型和特征。认为空间具
有很强的叙事功能,并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
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
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
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进而指出:“‘空间
性’和‘时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未来小说发展的康
庄大道。”I9I{ 《从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向——
德语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结构初探》“。。(P” ’、《中国现代
小说的叙事个性》” 1等文也都探讨了现代小说叙事空间
化的特性和方式。还有研究者从作品空间与作家创作的
关系人手,探讨空间的叙事功能,如《迟子建小说的叙事
空间营构》 )一文对叙事空间的关系及其营造目
的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把握作家的审美内核和创作精
神。 文本空间叙事研究在细读的基础上对单个文本中
的空间构成、相互关系及其叙事功能等做出了分析,虽
然没有在宏观上建构出空间叙事的整体理论,但是对空
间叙事理论的研究还是颇有裨益的:一是证明了空间叙
事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是构建文本意义及塑造人物等
的重要元素,提供了解析小说的一种新视角;二是为空
问叙事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大量的文本空间
叙事研究也存在着某种缺憾和不足,如,研究对象只是
集中于小说一种叙事文体,其他叙事文体却很少涉及。
三、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脉络
空问叙事研究虽是新兴学科,但是也有一个兴起、
发展的过程,而学术界对空间叙事的发展历史不甚清
楚。因此,有学者对空间叙事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周
和军在《论空间叙事的兴起》一文中认为社会科学领域
引入空间维度是空间叙事研究萌芽的诱因。自1945年
约瑟夫·弗兰克提出“小说空间形式”的理论后,“空间
形式”逐渐成为判断现代小说的一种标准。上世纪70年
代之后,在列斐伏尔和福柯的阐释和引导之下,对小说
的研究实现了空间转向。丹尼尔·贝尔肯定了意识流小
说突出空间的尝试,并把意识流小说所开创的“空问结 构”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指出空间的结构为20世纪中叶
文化中主要的美学问题。约翰·伯杰指出:现代小说需
要一种明确的空间化叙事。戴维·哈维、苏贾延续并发
展了福柯、伯杰等人空间叙事的思想,他们重申批判性
空间的视角,试图摆脱历史决定论的羁绊,把叙事从时
间的牢笼里解放出来,使传统的叙事空间化。…l(P 王安的《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一文较详细地梳理
了国外空间叙事学的发展,勾勒出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
脉络。论文首先分析了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叙事理
论,认为弗兰克对空间叙事理论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弗 兰克的《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分析了现代作家终止
时间流、突出空间化的创作手法,认为现代小说具有空
间特征,提出了叙事空间问题。后继者米切尔、瑞恩、安
达吉斯坦利、约翰逊、大卫·米克尔森、埃里克·拉布
金、凯斯特纳、罗侬、查特曼等学者都对空间叙事理论作
出了贡献。“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是迄今为止最具实用
价值与理论高度的模型。他对空间的讨论建立在文本的
虚构世界基础上,强调空间是读者积极参与的建构过
程。他从纵向区分了空间的三个层次(地形学、时空体与
文本),逻辑清晰,分析细致而严谨,并在横向上提出了
空间度量的单位以及这些单位组合所表现出的不同空
间结构。”王安认为:空间叙事的转向是对哲学社科领域
里空间转向的回应,不能脱离与时间的关联。114](P142—145)
对空间叙事研究发展脉络的梳理有助于中国学术
界对空间叙事及其研究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便于今后更
加深入的研究。
四、空间叙事研究的领域及方法
空间叙事研究为叙事学开拓了新的视野,它的研究
领域究竟可以涵盖哪些方面,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龙
迪勇在《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一文中认为:“空间叙
事学的问题域是非常宽广的。除了小说、历史、传记等传
统上偏重时间维度的叙事文本的空间化问题之外,像绘
画、雕塑、建筑等传统上偏重空间维度的艺术文本的叙
事问题,亦当在空间叙事学考虑之列,像电影、电视、动
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亦当在空间叙事学
的观照下,获得新的阐释。”…(附
论文还以小说为主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