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樟柯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贾樟柯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贾樟柯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过往二十多年地拍摄生涯
中,完成了从地下到地上、从边缘到主流、从国内到国际地蜕变之路。
当年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捕捉现实的毛头小子,凭借一腔热血,触碰
中国社会的敏感地带,关照时代变革中小人物的情感之殇,以纪实的
影像书写个体历史记忆。贾樟柯的个人情感体验在此与转型期的中国
产生了时代共振,体现为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情感阵痛,个人记忆成
功置换为观众能够并乐于接受的公众情感。而此类情感地表达是经由
“平面化”叙事机制地转换,在松散、疏离的情节中建构的。贾樟柯
抛弃了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因果关系、事件链条、封闭结构、情节
纵深等都被解构,碎片化的情节、流散的人物、涣散的结构疏松了叙
事时间的紧凑度,弱化逻辑关联的零碎情节点相互交织结成一张平面
的叙事网,空间式呈现小人物自然的生活状态。空间成为贾氏电影叙
事的重要角色。本文选取了贾樟柯八部故事片作为样本,从空间叙事
的角度审视其创作历程,力图探寻影像空间中流动的美学意蕴。绪论
部分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现阶段多数学者是从纪实特
性、人文关怀、影像风格、跨国传播等角度研究贾樟柯,即便有空间
叙事的探索,也是借用空间理论对单部电影展开文本分析,鲜少有人
从整体上把握贾氏电影的空间特性,本文的宏观视角则弥补了该研究
领域地缺失。第一章为理论梳理,对空间理论转向进行了概括式总结,
指出空间已摆脱时间地压制开始主导社会形态地变化;叙事理论则从
聚焦于文本内部寻觅结构范式转向了文本之外的受众研究;电影叙事
在此思潮的引领下,于20世纪70年代由时间主导的线性叙事转为空
间主导的奇观叙事,同时贾氏电影的平面化叙事机制也凸显了空间的
作用。第二章为叙事内容的空间呈现,以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虚拟
空间为论述点划分为三节,意在分析作品内容表达上的空间特性。通
过故土与城市、家庭与街道等地域空间地联络,展现出中国转型期县
城青年的精神困境,在出走与回归、父权与独立的矛盾体中体验生命
的无意义;妓女身体地呈现与权力机制地剖释共同指向视觉表象背后
的社会创伤,男性与女性、强权与平民等差异关系建构起不平衡的文
化空间;通过意识视觉化营构的超现实空间与手机、电视、互联网联
结的媒介空间,在把现实空间虚拟化的同时又更好地指涉了现实。第
三章为叙事形式的空间呈现,论文尝试性的从空间角度阐释了贾氏电
影的叙事机制,把空间看作建构平面化叙事的重要因子。时间主导的
线性叙事被游离的情节所解构,事件不再依附紧密的时间链依因果关
系而串联,空间替代时间成为影响故事转折的核心因素。凝视与静照
让人物的肖像摄影搬上银幕,在“看”与“被看”的视觉结构中感悟
凝视的力量,体验人物静止带来的静态美学;静物、闲笔等手法地运用
则重置了贾氏电影的叙事方式,割裂了原本连续的线性时间,人物情
感在幽静深远的空间中扩散开来。结语为贾樟柯电影空间叙事的启示,
围绕民族空间与跨国空间阐释对中国电影空间叙事地借鉴意义。贾氏
电影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谱写了民族情感地变迁史,从个人角度记载
了中国社会的情感记忆,构造出独属于中国观众的民族空间;跨国空
间更倾向于一种文化超越,贾氏电影继早期第五代的民俗影像后成功
闯入欧洲国际电影节,实现了中国艺术电影地跨文化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