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如何用好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备课与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教材”的教材观盛
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提出了“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教材,新课程改革
的教学理念在教材中有了深刻的体现。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优
势,用好教材,这值得广大教师进行不断的实践与研究。笔者现对
此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体现生活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
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
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学科,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行教材非常注重学科教学与生活的联
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方针。
所谓“引进来”,就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充分体
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要撷取生活现象与社会实例,引导学生关注
生活,实现知行统一。所谓“走出去”,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入生活,走向社会,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找寻学习材料,使学生
真正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与学习联系起
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认识转化为实践。
二、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
初中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单调枯
燥,缺乏吸引力与趣味性,无法激起初中生强烈的学习意识与学习
动机。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
情,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初中
生的特点,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
1.辩论式。即让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各自收集资料来支持自己
的观点,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在学
习“学习中的苦与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苦与乐来展开辩论,
这样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收集信息、
整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
2.讨论式。即让学生思维在讨论中得以碰撞,闪现创新的火花。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讨论与交流中解决问题。
当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出现分歧时,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
中达成一致见解。
3.活动式。如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我们
可以开展法律咨询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
合,又利于学生运用知识来指导实践,促进学生行为的自觉化。
三、体现教学的实用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枯燥地讲解教材,任务就是把教材上的
知识点讲清讲完,只重知识的识记,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
学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对于知识转
化为行为重视不够。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道德行为课,有效的教学不
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行为。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
又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
的行为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
生活习惯与社交礼仪,让学生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新时代中学
生。比如,在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内容时,我并不是单
调地讲解教材,而是让这些从小娇生惯养、自主能力弱、独立能力
差的“小公主”“小皇帝”来查看自己书包的整理情况,在家中自
己衣物、学习用品等的整理情况,使得学生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事
情自己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四、体现教学的动态性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将教案
设计得更详细、更完美,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课堂预设。但在具体
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案总是会被学生的突发情况所
打断。在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允许学生的“插嘴”,
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尤其对待学生的不同见解,会认为是扰乱了
教学秩序,而轻易地否决,使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只是教
材上静态知识的传递。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
实践中既要有预设的精彩,同时也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
发情况,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多向
互动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机械执行教案的做法,要
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跳出教材,善于
思维,勇于挑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我们要抓住机会,将学生的
思维活动与认知引向深入,使教学真正成为“预设”和“生成”的
矛盾结合体,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活力,更有新意,更高效。
总之,我们要立足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
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体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教学
更具开放性、多样性与创造性,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更高效,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实践行为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
高。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