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卫生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 绪论 一、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目标与三级预防策略 四、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健康: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

疾病和虚弱。 •健康的内涵包括:

(1)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 (2)自我感觉良好。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是健康的基准,比之本人所处环境对健康影响更为重要。一个残疾者外表上虽然异于正常人,但能够按自己的身体特点克服种种困难,做些对人民有利的工作,而与一个体格上健康,却终日郁郁寡欢者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讲,前者是健康人,而后者是病人; (3)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 (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 基础医学

•现代医学 临床医学

• 预防医学

一、卫生学 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

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研究对象: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

•研究任务: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

健康措施的效果,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等。

•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卫生学研究的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可进一步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

•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大气及室内空气、水体、土壤(岩石)、食物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

•环境因素是指介质中被转运物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成分。可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

素和生物因素。 二、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萌芽时期:东方:《左氏春秋》中记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西方:希波克拉底也提出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注意研究气候、空气、土壤、水质、居住条件等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这时的卫生学还停留在个体摄生阶段。 18世纪60年代以后: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导致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恶化,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流行,通过采取一些群体预防的措施(如免疫接种、隔离消毒、检疫监测、消灭病媒动物、处理垃圾粪便、重视食物和用水安全)使这些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促使卫生学发生很大进步。 20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发展,导致除生物性污染以外的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日益加重,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卫生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综合性预防对策和措施以预防疾病,促进公众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1948年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国际间合作和交流得

以实现和发展。WHO的目标是¡°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

•我国卫生工作战略目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本质含义:“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支付能力等,都应该享

有同等权利。

•1970年,美国女性肺癌调整死亡率为6.3/10万,1973-1979年 宣威县女性肺癌调整死亡率为

25.3/10万,该县内肺癌高发区(包括城关、榕城、来宾公社),肺癌调整死亡率高达126.06/10万。全国男性肺癌死亡率6.82/10万,女性为3.20/10万。 五、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1.学习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概念,掌握影响健康的各种环境,充分认识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2.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有关问题。 3.掌握作为全科医师应具有的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机能 ,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环境分类: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由于地球结构的原因,造成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出现相应元素的过多或过少, 最终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为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2.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1972年6月5日,世界上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云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联合国

在这里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它向全世界所有人发出郑重告诫:"如果人类继续增殖人口、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肆意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必将出现资源匮乏、污染泛滥、生态破坏的灾难。根据这次会议的建议,同年召开的联合国第27次大会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疯牛病 最早出现在英国,从1985年4月到2004年4月的20年间,这种病迅速蔓延,波及

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德国、日本和美国等。2001年9月22日,日本确认了首例亚洲疯牛病,继而美国也发现首例。疯牛病全称¡°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在人类中的表现为可-雅病,患者脑部出现海绵状空洞,其症状是全身瘙痒,烦躁不安,进而导致记忆丧失,身体功能失调,神经错乱,麻痹,最终痴呆直至死亡,病死率几乎为100%。疯牛病的感染途径是吃受感染的牛肉及其制品。目前仍无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科学家发现SARS病毒的S基因序列与果子狸携带的SARS

冠状病毒的序列高度同源。 •艾滋病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的传染病,

死亡率61%,有专家认为艾滋病可能起源于中非,因为检测发现中非绿猴中30%-70%携带有类似艾滋病的病原体。而冻存的中非和喀麦隆人血清中查出康艾滋病病毒的抗体。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

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DDT农药在环境中的富集作用 •环境状态 环境中浓度(PPM) 浓集系数(倍)

•海水 5.0×10-5

•藻类植物 4.0 ×10-2 8.00 ×102

•鱼类 2.07 4.14 ×104

•水鸟类 75.50 1.51 ×106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物质的统一性(P12)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如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由于低氧环境的影响,机体从环境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但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生一些适应性改变,如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多。使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条件相适应,并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研究环境暴露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6.土壤沙漠化 2.臭氧层破坏 7.大气污染 3.生物多样化减少 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 4.酸雨蔓延 9. 海洋污染 5.森林锐减 10.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类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体现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pollutant)。

(二)生活性污染: 主要是生活性¡°三废¡±,即污水、垃圾、粪尿。白色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问题日渐突出。 (三)其它污染:交通运输工具使用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各种废气;电磁波通讯设备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辐射波,医用和军用的原子能和放射性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的各类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自然灾害所释放的大量烟尘、废气等。

(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 是指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 (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VEL) 是指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