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 ・ 陶瓷 Ceramics 市场篇(陶瓷文化)2017年03月
唐黎标
(杭州市东新陶瓷有限公r可 杭州31000,1)
摘 要 我国庸,术叫‘期经济繁荣。对外贸易频繁.x,JN边国家广:生了巨大的影响.。j r}|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受到了我旧占代 义化的巨大影响。口本平安叫‘代在陶{}}}的艺术风格上.大致可以分为前 后3个时期。笔者从协史、文化、岂术风格等方 面阐述这3个时期 术风格与中国 叫期陶器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 越窑 瓷 条良t彩 平安绿釉 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TQl 7i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l002—287'2(201 7)03—0060—0;3
1 时代背景
平安时代是日本占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即从
8世纪木至12世纪未。镰仓幕府成立的这段时期,称
之为平安时代。}1小的平安时代长约400年左右.又
将其分为3个时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在这3个时期
巾.日本在瓷器风格卜面呈现出很多变化。如前期基
本延续丁余良时期的风格。此时期最为著名作品的就
是奈良 彩.而奈良 彩深受中国唐t彩的影响,因此
作者简介:庸黎标(1 j一).研究生;主要从事陶瓷设计研究工作。 这个时期的风格特点以华贵、典雅为主。到了中期。随
着唐王朝的逐渐衰弱,北宋王朝的建立.因受到外交政
策的影响及中国本土瓷器Jx【格的转变,日本陶器的风
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平安时代的日本与唐朝时期的中国之问彳丁大量的
贸易往来,后期由原来的留学生和学f¨J僧来唐学习,变
成了民问商船的往来通航.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唐王朝
逐渐的衰弱以及日本主动停止官方f:的外交政策。日
本宽平六年(89¨1).被任命为第19次遣唐大使的菅原
道真据在唐僧人【fJ
谨给天皇的报告 中.上丧呈请停 市场篇(陶瓷文化)2017年03月 陶瓷 Ceramics ・ 61 ・
派遣唐使:_1l‘‘……大唐调敝之情,载之具矣。更告勿
需入朝,应停遣唐之使”。由此可见,此时日本的外交
政策并不是官方统治的,而是通过日本的僧侣来宋,亦
或宋朝商人访日进行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宋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存时最长的一个朝
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这
可从诸多历史文献,以及地方州志可以进行考察。
而在唐以后,中国瓷器作为新兴商品流入当时的
国际市场,大受欢迎。中国的英文单词是“CHINA”而
小写的“china”有瓷器之意,由此可看出,中国在国外
人眼中的印象是来源于瓷器。
有关浙江龙泉青瓷的外销,在很多历史文献资料
上都有所考证。其中,南宋赵汝适的《诸藩志》以及《宋
会要辑稿》曾有记载,太宗雍熙四年(约公元987年)
“遣内侍八人,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召
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珍珠、龙脑;每纲空名诏书,于所
至处赐之”。不仅从中国的历史文献可以找到,在很多
国外的文献资料中也有考证,美国人霍布逊和海索林
顿在合著的《中国陶人艺术》一书中阐述:“中国古今名
瓷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即印度、菲律宾、爪哇、苏门
答拉、婆罗州、波斯、阿拉伯以及非洲的埃及也都大量
使用中国浙江青瓷……”。
2 日本平安时代与中国同时代陶器艺
术风格对比
日本人将青瓷比作是“秋季的天空中静静的蓝色
的大海”。L2 越窑是中国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口,起始于
东汉,兴盛于三国两晋,繁荣在唐代,衰弱于宋代,后由
龙泉窑取而代之。唐五代时越州窑大体可以分为3个
时期:初唐、中晚唐和五代十国。
公元十世纪左右,浙江越州窑达到顶峰状态,并成
为当时最为著名的窑口之一。唐代中期之后,越窑品
质越来越趋于上乘,生产数量也逐渐增多。明州港口
是宋朝最为主要的出口贸易港口之一,使得越窑的青
瓷器占到了最大的地利条件,也使得越窑的出口贸易
更加频繁。从公元9世纪开始,我国对日本的输出日
益增多,直接导致越窑青瓷的大量出口,到10世纪左
右,达到了一个最为繁荣的状态。 由于中国青瓷器的影响,日本开始学习中国青瓷
的烧制技术,它基本上是按照越州窑和龙泉窑的样式
而烧制,同时在釉色上面,还特意保留了青瓷器的苍
翠、浑厚的特点。这些可以从日本相关的文献中看到,
如:“砧青瓷”、“天龙寺手”、“七官”就是特指宋、元、明
三代的龙泉青瓷。
2.1 日本平安前期的瓷器特点
平安前期的瓷器艺术风格,基本延续了奈良时期
奈良三彩的风格,主要是以华贵、典雅、色彩浓重、造型
规整为主,这个时期仍然是以宫廷贵族为中心的审美
情趣,宫廷贵族仍钦慕唐三彩华贵的色彩和样式,并融
合了本民族的特点,烧制出了由绿、褐、白色形成三彩
或绿、白二色二彩的样式。中国唐朝的唐三彩大多数
是作为冥器使用的,而日本的奈良三彩则是作为宫廷、
达官贵人等上流社会的日用品,在使用方面还是有一
些区别的。
2.2 日本平安中后期的瓷器特点
平安中后期的瓷器艺术风格,审美情趣更加细腻,
开始注重精神和感觉上的细腻变化,追求既雅致又高
贵的感觉,同时由于这个时期中国青瓷器传入日本,这
种典雅不做作的风格便开始大行其道。这个时期的艺
术风格,开始试图摆脱奈良时期那种繁复的、色彩浓重
的艺术风格,开始走向清淡、典雅。由于越窑瓷器的大
量出口,这种样式的瓷器深得当时平安时期贵族们的
喜爱和追捧,使得日本的制瓷工艺开始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也正是这个时期,奠定了之后日本瓷器的统一
风格,如日本的白瓷、骨瓷都有这个时期的风格艺术特
点。这个时期,奈良三彩那种浓重色彩,富有大唐韵味
的瓷器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被
称为“绿釉”的瓷器。绿釉瓷器也有与越窑青瓷钵花纹
十分相似的暗花。从具体的艺术风格上来看,在公元
十世纪以后,约在北宋到南宋期间,烧制淡青釉陶器和
绿釉陶器。淡青釉陶器的烧制方法与越窑的烧制方法
十分相似,主要是由爱知县的猿投窑开始烧制。猿投
窑烧制的陶器与同时期中国越窑烧制的陶器形式、式
样,花纹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另外一种绿釉陶瓷器,
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左右开始出现,主要的制作工艺是
在经过烧制的陶器上面涂上一层薄薄的绿色铅釉,呈
现出淡绿色。此样式与中国的越州窑出口的青瓷在颜
色和式样上也基本一致 ]。日本的平安绿釉与中国五 ・ 62 ・ 陶瓷 Ceramics 市场篇(陶瓷文化)2017年03月
代和北宋时期的越州窑青瓷颇为相似,如水罐、唾壶和
体等,有的还刻有与越州畜青瓷体的花纹同样的暗花。
3 日本茶文化对于陶器的影响
平安时代,日本人民已经深受中国茶道文化的影
响,百丈怀海禅师也已将禅寺中的茶事制度化,列入
《百丈清规》之中。中国茶圣陆羽也将越州窑推为各窑
之首,同时由于越州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青瓷
的出口更加便利。中国商船将青瓷带至日本,受到了
宫廷贵族的热捧,同时也由于僧侣和贵族饮茶的热爱
对于青瓷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进口的青瓷已经远远不
能满足当时社会上的需求。故而,日本开始模仿青瓷
的烧制工艺,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烧制出名为平安绿
釉的茶具。
平安京也出土了大量的越州窑青瓷,有的完整也
有碎片,这些充分佐证了我国与日本当时频繁的贸易
往来。出土多数是玉壁底青瓷碗,荷花口碗,刻划花草
纹的青瓷钵、盒子、水注、壶等,基本上都以茶器为主。
平安初期记载宫廷中年中活动和制度施行细则的
《延喜式》,在其第二十三卷“民部式”的“年料杂器”中 有这样的记载:“尾张国瓷器,大碗五个(径各九寸五
分),中碗五口(径各七寸),茶小碗(径各六寸)”。“长
门国瓷器,大碗五个(径各九寸五分),中碗十口(径各
七寸),小碗十五口(径各六寸)。茶碗二十口(径各五
寸)。花盘三十口(径各五寸五分)。花形盐杯十口(径
各三寸)。瓶十口(大四口小六口)”。根据《延喜式》的
记载和考古发现,在平安时期,日本就有专门陶器茶具
的生产,并且这些专用的茶具陶器使用的平安绿釉陶
器,跟我国宋代青瓷茶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日本的
平安绿釉茶具的广泛使用,跟中国唐朝茶文化的传播
以及浙江越州窑青瓷器的在日本的流行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在陶艺方面,有模仿唐三彩的奈良三彩,也有
模仿越州窑青瓷钵的平安绿釉,这期间的中国的陶艺
茶具和日本的陶艺茶具都有着高度的同步性,由此看
出两国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张声振.中日关系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吴越滨.浙江青瓷史.广州:中国文艺出版社,2007 3 (E1)三上次男,贾玉芹.从陶磁贸易看中日文化的友好 交流.社会科学战线,1980(1):229~233
2 0 1 7年 陶瓷 杂志
《陶瓷》杂志创刊于1974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家建材局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 的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大型技术期刊。《陶瓷》杂志为月刊,大16开,每月15日出版,全年12期。 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陶瓷》杂志是由威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卫生陶瓷、 特种陶瓷、电子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及非金属矿产和粉体加工、工程设计与装饰、检测与监理等领 域唯一的国家级建材专业技术期刊 本刊也是全国建材优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 学文摘(CA)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 期刊(光盘板)》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必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陶瓷》杂志定价为20元,本,全 ̄-24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52 76。也可直接从邮局汇
款本刊编辑部订阅。欢迎订阅,欢迎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