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的茶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至今已有约五百
年的历史,在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表千家,里千家
等众多门派,如今,对茶道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追本溯源,日本
奈良、平安时期从中国引进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是日本茶
道创立的根基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拟通过本文论述,更加明确
这一时期茶文化在整个茶道史上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
【关键词】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茶文化
1.早期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佛教僧侣
日本早期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为僧侣。如高僧最澄(公元
767-822年)于804年入唐后即在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高明寺等
寺院求学天台宗,还曾到越州(绍兴)的龙兴寺,上虞的峰山道场
求学密宗。回日后,在比叡山创立了“台密合一”的日本天台宗,
成为日本天台宗的祖师。天台山之茶始自远古,名传千里。至今,
天台山华顶寺归玄洞前有“葛玄茶圃”,几株“茶祖”依然生机勃
发。在这海拔千米之上,翠柏耸立之中,茶园清风甘香,绿泉蒸雾,
仙山灵气,令人忘归。据载最澄于公元805年将天台山的茶籽带回
日本,种于日吉社的旁边,后称“日本最古的茶园”。至今在日本
京都比叡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周围是一些灌木状茶
树。同时他还在比叡山修建延历寺,创建日本天台宗。至今,每逢
6月4日最澄忌日,延历寺都要举行献茶仪式,采山上新茶祭祀最
澄,纪念其引进茶种。
2.茶文化引进初期的特点——王公贵族的高雅文化
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引进中国的茶文化,并开始了本
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
流行,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同时也开始种茶制茶。《日
本后纪》中记载:“自永忠献茶后,嵯峨天皇令人在畿内、近江、
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①。《拾芥抄》进一步
说明:“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也设有
官营茶园,种植茶树以供宫廷之用”②。这时饮茶风气只是在上层
社会和佛徒之间传播,没有普及到一般人民。日本虽然9世纪初形
成“弘仁茶风”,但之后一度衰弱。
3.茶文化在奈良、平安时代一度低弥
饮茶的风气和茶籽唐代虽已从中国传入,可是在以后相当长的
时间里,日本史籍、文献中却见不到有关茶事的记载。其原因是:
首先,从中国方面来看,国力衰退,动乱不断,那时统治阶级、
贵族官僚加强对土地的掠夺,广大农民纷纷破产,加上苛捐杂税,
迫使农民纷纷起义。公元874年,以王仙芝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后,
唐朝统治者更加狼狈不堪。公元880年,起义军进入大唐帝国的首
都长安,在长安组织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政府,虽然后来起
义军被镇压,但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接近灭亡。唐朝动乱,此
消息传到日本,日本便停派谴唐使。
其次,日本方面,停派谴唐使是断绝中日官方交往的主要原因。
9世纪末年,日本国内情况也趋于恶化,庄园林立,班田制已经完
全被破坏。地方上,奴隶主们搜刮过甚和连年欠收,人们由消极逃
亡发展到武装起义和反抗。此时,日本财力已无法支持谴唐使的派
遣。虽然唐日双方仍有使节来往,但并不意味着关系友好,只是各
怀疑惧,互相摸底,使臣觉察到大唐内疑节度,外嫌吐蕃,京师骚
动,无暂休息,日本便失去与唐交好的热情。公元894年(宇多天
皇宽平6年),在菅原道真的提议下,日本决定停派谴唐使。于是,
唐日官方往来中断,此后茶的交流也少了。此外还由于气候等其它
原因,茶当时移到日本后种植情况不理想,加上弘仁茶风不过是对
中国的模仿,并没有扎根于日本文化及民众的土壤,所以到了平安
末期,茶文化一度低迷,但民间交往很频繁。
4.茶文化从贵族的高雅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
起初日本与中国的交流手段是派遣唐使。这是一种官方贸易,
茶文化传播者多为高层人士,引进路子窄,未涉及平民。但是后来
随着两国民间交流增加,饮茶文化日益大众化。
首先,入宋以后,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减弱,双方之间由于经济
原因没有什么官方正式往来。但是,日中交往并没有因此中断,到
平安末期民间贸易渐兴。
其次,饮茶之风当时在中国更加普及,这和大量栽植茶树密切
相关。宋代统一后,就用修复水利,提倡开垦和限制土地集中等方
式来解放生产力,恢复农村经济。当时中国各地除了西北地区,因
气候关系无法栽植外,其它地方都有栽植,茶叶在那时已不再是什
么珍贵物品了。而且因为获利优厚,所以栽种多,贩运也多。宋朝
政府更立法专卖,与民争利,并用行政力量,取缔私贩。随着植茶
的众伙,茶叶价格的下降,当时不但江南、长江流域饮茶成风,即
北地也到了“比随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汪向荣
1986:217)的地步。饮茶的风气在中国这样盛行,当然会因交通
往来而传到周围各国。
随着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往来的频繁,使
得日本的茶文化也逐渐向平民迈进。■
【参考文献】
[1]陈振.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晖,吕国利.中华茶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城市出
版社,2000.
[3](唐)陆羽,(清)陆延灿著.民俗文化编写组编译.茶
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4]舒惠国.当代茶艺[m].南昌: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0.
[5]汪向荣.古代中日关系史话[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
[6]王贞平.中日文化与交流[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5.
[7]杨正光.中日关系简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