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历史发展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并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完善,最终成为我国勾通南北,
联接东西的重要内河航运通道。下面是京杭大运河的发展简述:
春秋末期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运河的萌芽时期,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
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
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
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
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至战国时代
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
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隋唐时期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
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
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
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
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
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
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
直通船舶。 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
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元明清时期
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
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
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
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
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
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
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
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
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
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
杭运河的前身。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
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
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
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
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
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
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
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京
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
迅速发展。
河道管理职位表
漕运总督 明、清两代由宫廷大臣出任主管漕政的职官
督粮道 明、清两代委派于各省催督漕运的职官
管粮同知、通判 清代监兑漕粮的地方官吏
押运同知、通判 清代押运漕粮的官员
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 清代总督漕运粮米的官员,简称仓场侍郎
清运总兵官 明代早期任命武装统领海道及运河漕运的职官
巡漕御史 明代漕政官吏的监察职官
河道总督 明清两代主管疏浚运河、防治黄河的官员
坐粮厅 清代主管北运河疏浚和管理粮船的官署
闸官 负责管理运河水闸的小吏
夫役 明清从事河道防、修的夫役
近现代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
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
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
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
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
畅通无阻。
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
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
等地。
运河保护概览
2004年11月,在运河古都――聊城建设了第一座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即我们这次活动的地点)。
2005年12月15日,运河申遗发起人(运河三老):郑孝燮(古建专家91岁)、罗
哲文(文物专家82岁)、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2岁)三老联名向运河沿线18城市
市长发《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引起运河沿线城市的积极回应,
就此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序幕。
2006年5月22日,运河沿线18城市会聚杭州并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
言》,朱炳仁作专家发言谈“零保护”。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6年9月,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杭州
建成开放。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
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
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3年11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被列入申遗项目的8个重点河段、15个重要遗产点
保护项目已全部完成,重点河段保护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顺利通过世界遗产
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
遗产58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