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C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D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斗争性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5.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D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B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8.生产方式是 D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A.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1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B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15.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2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 D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
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2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2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C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C
A.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B.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24.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C
A.普遍联系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具体分析法
25.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D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B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2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B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2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3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3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3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9."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B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40.发展的实质是 D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2.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4."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