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疾病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
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
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一般指遗传,或自己多年的生活规律
造成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外界因素因素造成的高血
压,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数为
2.66亿,高血压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人数达350万,占总死亡原
因的41%,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资料显示,
高血压患者在发作时往往与患者有较高的心理、精神障碍及社区
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高血压患者也伴随着心理和精神的障
碍,因此,研究引起高血压患者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我国高血压发
病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精神心理疾病与高血压
目前医学界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患者的
心理因素包括各种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经常性情绪紧张和各
种负荷的精神状态(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以及某些性格
特征等。情绪长期受到压抑、生活每日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中等
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而高血压病患者又易产生以上这些不
良情绪,导致高血压病和负性心理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造
成恶性循环,使病情逐渐加重。
1、 精神心理疾病诱发高血压
心理因素导致血压升高后的躯体的主要病理变化就是发生
在血管的病变,是全身的小动脉在初期发生痉挛,而在后期发生
硬化。当愤怒情绪被压抑,会造成心理冲突,而后在负性情绪的
影响下出现阵发性的血压暂时升高,经过数月、数年的血压反复
波动,最终形成血压持续性升高的高血压病。能诱发血压升高的
心理因素的多样的,如其中有情绪因素:情绪反应主要是外界的
具体事件引起的。人们为应对生活中的事件产生的情绪反应,对
人的血压有明显的影响。焦虑、紧张、抑郁、愤怒、恐惧等都能
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在引起高血压病的诸多后天因素中"心理因
素"最难消除。当应用多种降压药物治疗,血压也难以控制到正
常范围,血压忽高忽低而不稳定,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如果能认识
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因素对血压的影响,下决心进行自我
心理调整对治疗高血压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高血压
病的治疗,临床医生一般采用单纯降压药物治疗的方法。但是对
伴有严重心理疾患的病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服用降压药后,有
些人血压仍然居高不下;而另一些人血压虽有下降但是出现明显
波动不稳。心理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高血压病伴有严
重心理疾患病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轻度血压升高的
高血压病人无需服用降血压药物,单独心理治疗就可起到降血压
目的。治疗措施主要深入分析造成紧张、压抑的心理因素,采取
措施: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改正不良个性,注意改善人际关
系,逐渐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改变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建立
有规律的工作、生活、休息习惯,保持足够的睡眠。对于中度以
上(160/100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除了采用以上的心理治疗措
施外,应该开始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降压药物。
2、高血压病对患者心理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
的生活质量不适感,生活满意度,情绪思维,自我评价生活与工
作状况和社会支持等方面不如健康人。临床常常见到有的患者因
见到周围的熟人因高血压病导致心脑血管病而突然死亡而对高
血压病产生恐惧。在高血压病中期阶段伴随着血管痉挛血压升高,
可呈明显发作性的焦虑和忧郁,亦可伴兴奋,烦躁和不安。最后表
现为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下降,对身体过度担忧。有的是对几乎
是终身服药可能产生的药物副作用的恐惧而不愿服药。
二、高血压病人的药物心理治疗
躯体治疗是应用降压,镇静,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惊恐发
作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单靠心理疏导是达不到
治疗目的,以及应用中医的平肝潜阳,泻火安神,疏肝解郁,平
衡阴阳等药物为基础,促使人体紊乱的机能恢复,这也是心理治
疗的先导。
心理治疗就是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也是消除高血压病原因
的根本办法。只有解除病人的异常心理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发病原因,彻底消除引起血压高的问题。首先是由心理医师进行
心理疏导,通过患者的认知活动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病态心理,
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转变自己的某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以
及思想困惑,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意识和情感调节。
随着医学科学“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加强心理治疗是一种
无形的药物,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及轻松愉快的心态,提高心理素
质,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
适当运动,饮食结构合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合理膳
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也是适合高血压病人的
养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