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第15卷第3期 Modern Plastic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2003年6月
非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 王嬉 (大庆石化公司研究院,黑龙江,163714)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烯烃聚合用的非茂单中心催化剂(包括非茂体系催化剂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结构特点、技术现状及最新 进展情况。结果认为非茂单中心催化剂综合了z—N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的优点,而且成本低。 关t词: 非茂单中心催化剂 后过渡金■ 烯烃聚合 催化剂 述评
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聚烯烃催化剂仍然以 传统的Ziegler—Natta(Z—N)催化剂为主。直到 1980年 德国汉堡大学的化学家Sinn等发现了可 用于烯烃聚合的茂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有很 多优点,但成本较高,制得树脂的加工性差且专利纠 纷不断,致使与茂金属催化剂性能相似而成本较低 的非茂单中心催化剂成为研究开发的新热点。非茂 金属单中心烯烃聚合催化剂(简称非茂催化剂)是指 不含环戊二烯基,金属中心是过渡金属元素或部分 主族金属元素的有机金属配合物。由于非茂催化剂 时间上出现在茂金属催化剂之后,因此又被称为“茂 后”烯烃聚合催化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茂体 系化合物 另一类是后过渡金属类化合物。这两类 催化剂具有与茂金属催化剂相似的特点,可以根据 需要定制聚合物,而且成本较低,专利研发空间相对 较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 非茂体系类催化剂 用B、P、N等杂原子取代环戊二烯或其他芳环 上的C原子,形成与环戊二烯基相似的阴离子配位 体,再与IV族金属配位即形成非茂体系催化剂。 这类催化剂对乙烯的聚合催化活性非常高,所得聚 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是当前非茂类烯烃聚合催 化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1含氧类配体 Kakugo等首先报道了烷氧基钛在甲基铝氧烷 (MAO)助催化作用下对丙烯有较好的聚合催化活 性L1],并发现联二酚类衍生物与钛形成的配合物具 有很好的烯烃聚合催化活性,如2,2 一硫代双(6一 特丁基一4一甲基苯酚)(TBP)与钛的配合物在 MAo助催化作用下能获得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 合物 如聚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可达4.2×10 、聚丙 烯则高达8×1O 。这类催化剂不仅能够使烯烃均 聚,而且能够使a一烯烃共聚合。其结构见图1。 cH。\I l
0、 _>TiX 0/
X=C1,CHzPh
冒1 {TBP)TiXz结构示意图 此外,(TBP)TiC1。还可催化苯乙烯间规聚合, 所得聚苯乙烯的间规度高达98 。这是人们第一 次将非茂催化剂成功应用于苯乙烯间规聚合。而 且,这种催化剂还能催化苯乙烯与乙烯共聚。 Schaverien等进一步扩展了联二酚类衍生物的 研究L2]。他们在考察不同取代基对烯烃聚合的影响 时发现,只有硫桥基的联二酚配合物具有高催化活 性,而其他桥基或非桥联的联二酚的催化活性较低。 该类催化体系对长链烯烃及二烯烃也有很好的催化 活性。 在含有氧配位原子的联二酚类烯烃聚合催化剂 被报道后,相继又有J3一二酮与钛及锆形成的配合 物应用于烯烃聚合催化的报道,其中B一二酮一锆 配合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对乙烯聚合具有较高
收稿日期:2002—09—19。 作者简介:王嬉,1970年生,男,1992年毕监于略尔滨工业大学 应用化学系环境工程专业,已发表论文4篇,多年从事环保和化工方 面的开发工作.目前主要从事信息情报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第15卷第3期 的催化活性。而B一二酮一钛配合物则对苯乙烯聚 合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所产生的聚苯乙烯具有间规 结构,间规度达98 ,与单茂钛催化剂的聚合物性 能相当。 许学翔等用TiC1 与口一二酮衍生物在乙醇中 反应,得到产率高达98 的B一二酮一钛配合物,而 B一二酮一锆配合物的合成也可用此方法,但产率只 有3O 左右。这种配合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 对苯乙烯间规聚合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所得聚 合物的间规度达95%[ 。 上述非茂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所得聚苯乙烯已 达到与单茂钛相当的水平。 1.2含氮类配体(二胺类) McConville报道了以二胺类衍生物为配体, Ti、Zr为金属中心的配合物在硼化物助催化作用下 可使烯烃聚合[4]。该聚合反应呈活性聚合特征,即 能调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这类催化剂的研制成功给人们在设计和选择烯 烃聚合催化剂方面有所启示。依传统的概念,氮原 子上的孤对电子对烯烃聚合反应起阻聚作用,因为 氮孤对电子会与配位不饱和的活性中心离子配位, 从而使催化剂失活。但实际上二胺类钛锆配合物在 烯烃聚合催化过程中没有失活,反而呈现活性聚合 特征。这表明只要选择合适的有机配体,氮原子就 不会起阻聚作用。 二胺一钛配合物对烯烃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尤 其对长链a一烯烃,其活性达490kg/(moi·h),并 且在室温下就呈现活性聚合的特性。但二胺一锆配 合物对烯烃聚合的催化活性较钛的配合物低,如对 1一己烯只有50ku/mol·h,而日.在MAo助催化作 用下呈现多活性中心的特性,所得聚合物既有高聚 物也有低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很宽。 McConville在研究二胺与金属Ti、Zr的配合物 用于烯烃聚合时发现,在1一己烯聚合反应中用硼 化物代替MAo后,消除了向铝原子发生的链转移 反应。在室温下生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具有 极窄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 /M 始终保持在 1.06~1.07。数均相对分子质量(/v/ ̄)随时间线性增 加。 另外,在此催化体系中,溶剂的选择对催化剂的 活性有很大影响。CH C1 的存在能够较显著地提 高相对分子质量和催化活性。如前述催化体系在加 入适量CH2 C12后,活性由40kg/(mol·h)增至 490kg/(mol·h)。一般认为这是由于CH2C12的极 性导致烷基钛阳离子和硼阴离子间发生电荷分离, 从而提高了钛活性中心的活性。 Eisen等用具有C。对称性的手性二胺化合物分 别与ZrCI 和TiC1 作用形成了手性配合物[5],该类 配合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催化丙烯聚合,生成 了具有等规结构的聚丙烯,其中由锆类催化剂所生 成的聚丙烯等规度高达98.9 ,熔点达140~ 154℃。 1.3其他类配体 有关金属中心为钛、锆的烯烃聚合催化剂近几 年发展很快,有机配体更加多样化。如用邻羟基吡 啶或8一羟基喹啉在四氢呋喃中与ZrCI 和TiC1 反 应可获得相应的配合物。钛配合物在MAo助催化 作用下对乙烯或苯乙烯聚合均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 性,其中聚苯乙烯具有间规结构。而锆配合物对烯 烃聚合则没有催化活性,但与一个环戊二烯基团结 合时,则对乙烯与1一丁烯共聚表现出非常高的催 化活性。 Bazan等用二硼苯二氯化锆在常压下实现了乙 烯齐聚。此催化剂对a一烯烃的选择性高达100 。 a一烯烃的碳链长度平均为14左右[6]。 Cribbs也在积极研冗升发一种新型非茂有机 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他们采用了环戊二烯或苯等 有机化合物的类似物[7],如三吡唑硼、毗咯、氮杂硼 环戊二烯及硼苯等。由于这些类似物是相应有机化 合物的等电子体,因此可能具有和茂金属相同的性 质。用类似茂金属的合成方法可获得相应的类茂配 合物。这类配合物对烯烃聚合均显示出一定的催化 活性。
2后过渡金属类催化剂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中金属元素的种类涉及到第 Ⅷ族中的元素,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为Fe、Co、Ni、 Pd 4种会属元素。络合物的配体种类右膦氧配体、 二亚胺配体和亚胺吡啶配体等。催化剂的组成除了 金属络合物之外,还需加入助催化剂MAO或者离 子型硼化合物组成的均相催化剂。 2.1 Ni及Pd系 传统的Ni类催化剂是工业上用来使乙烯齐聚 获得a一烯烃的主要催化剂。1995年,Brookhart 等人首次报道了基于”l ̄ll kⅡ)和Pd(Ⅱ)的二胺配合 物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8]。杜邦公司对他们的发现 极为重视,为占据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已为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焙.非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 们的工作申请了多个专利。这种Ni、Pd系列催化 剂的商品名为Verslpol。 Brookhart等人所用的催化剂在助催化剂 MAO的作用下,乙烯、丙烯以及己烯都能聚合成大 分子量的聚合物。他们发现,在此类催化剂作用下 制得的PE是一类新型的聚合物,带有一定量的甲 基、亚甲基和次甲基,而且比一般LDPE的支化度 高,其支化度达103支化链/1000碳原子。这样,在 不用外加共聚单体的条件下,便可得到LDPE。支 化度可随着反应温度、乙烯分压和催化剂结构的改 变而发生改变,因此,可以改变反应条件来获得不同 支化度从而获得不同密度的PE。这样,便可以在同 套反应装置上实现全密度PE的生产,具有重要 的经济价值。 这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也相当高。例如 Ni类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达11Mg/(mol·h),这几乎与 普通的茂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相当,且在相当低的反 应温度(一10℃)下及反应物浓度降低时,也可使烯 烃发生活性聚合反应。利用活性聚合的性质,还可 在反应中加入其他一些柔性的单体(如己烯或十八 烯等)合成弹性体。这也为设计单分散的a一烯烃 的嵌段弹性体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在Brookhart等人工作的启发下,随后出现其 他配体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Schlei等人认为, Brookhart等人用的配体还不够稳定.他们设计一 种体积更为庞大的配体,以保护Ni金属的活性中 心 ]。研究发现,这类催化剂可使乙烯聚合,而且活 性也比较高。他们还研究了反应条件对聚合物性能 的影响,得到了和Brookhart等人类似的结论。 Eastman化学公司1999年6月宣布开发了一 系列新型后过渡金属单中心催化剂。其新型Ni、Pd 催化剂的结构见图2。 r\ jBr 一 M N一 图2新型Ni、Id倦化剂结构示薏图 该催化剂易于制得,S也可以是O、N、Se等,适 用于溶液、淤浆和气相工艺。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 配位体结构可制得范围从线性到无定型, 从3× 10 ~8×10 ,M /M 为2~3的聚乙烯。该催化剂 用于乙烯聚合,在25℃聚合速率高达210mol/ mol·h(每摩尔Ni每小时生成的聚乙烯的物质的 量)。该催化剂还能与官能化共聚单体共聚,得到高 相对分子质量的官能化PE共聚物 。 最近,Bansleben开发了一种单中心后过渡金 属烯烃聚合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是以水杨醛一苯胺 西佛碱为配体,Ni和Pd为中心原子的 。据报 道,这类配合物中取代基对催化活性有很大影响,尤 其是水杨醛上3位取代基。随着3位取代基体积的 增大,催化活性提高,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也随之增 大 而支链数减少,聚合物趋向线型高密度。 这类催化剂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不需要 MAO的助催化作用,而只要在Ni(COD)z(COD为 1,5一环辛二烯)存在下就能催化烯烃聚合。同时这 类催化剂有很好的耐氧性,在醚、酯、酮、醇以及少量 水存在下,依然保持一定催化活性。利用这种特性, 有可能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这种低成本高催 化活性的催化剂值得认真研究。 美国加利福尼亚工艺学院研制成功可用于聚合 含杂质的单体,却不需助催化剂的新的PE催化剂, 它是镍水杨醛胺络合物,主要用于生产含有官能团 的PE,该PE具有高阻透性,在包装市场具有潜在 应用价值。过去这类PE是用辐射聚合生产的,需 高温和高压,而新催化剂可在室温时应用,得到的 PE分子量高,支化很少。该催化剂还可在使z—N 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中毒的一些杂质存在下引发 聚合,这表明可采用酮、酯、醚作原料,而无需提纯。 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的王海华等人_1 ]用后 过渡金属化合物NiC1 与传统的TiC1 复合,采用浸 渍反应法制备了一类以MgC1。一SiO。为复合载体 的催化体系TiCl 一NiCl /MgC1 一SiO /Al(I— Bu)。,用于乙烯气相聚合。发现催化剂因含有Ni 化合物而具有齐聚及原位共聚性能,得到了支化度 为3.6~7.2的中密度PE。这种复合型的高效催化 剂可不采用MAO作助催化剂。 2.2 I=e及Co系催化剂 用Fe、Co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究,是1998 年才由G son和工)Dr-u-u- 1-k--a-r-. 2个研究小组分别首次 报道的,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倍受关注[1引。 Gibson和Brookhart 2个小组都是用2,6一双 (亚胺)吡啶配位体制备三配位的Fe(11)和Co(11) 配合物的,他们发现用该类催化剂催化得到的PE 相对分子质量与芳香配体的种类有很大关系。要得 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E,芳基的位阻必须够大。该 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也很高,特别是Fe类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