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牛地气田动态分析方法

大牛地气田动态分析方法

大牛地气田动态分析方法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开发进入了稳产阶段,动态监
测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但由于对常压低渗气藏生产动
态分析方法的经验少,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是气田急需解决的
重要问题。也只有通过合理的动态分析方法,有效的指导生产,才
能寻求最佳的单井配产产量,使气井稳产高产,提高气井采收率。
本文以大牛地气田地质研究结论为基础,讨论适合气田的动态分析
方法。
【关键词】大牛地气田 动态分析
1 气田动态分析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大牛地气田动态分析方法研究的目的:利用稳产阶段的动
态监测资料不断核算动态储量,评价开发效果,提出修改意见,优
化开发方案;递减阶段利用积累的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剩余储量分
布,提出挖潜措施。
(2)大牛地气田气藏类型为常温常压定容封闭,弹性气驱,无
边低水岩性圈闭1。以此为前提,气田动态分析目前主要工作内容
为核算单井动态控制储量、预测各井稳产期,提出合理的配产,力
图掌握气藏压力变化规律、储量分布;研究气田的递减规律。
2 核算单井动态储量
利用单井动态监测资料,可运用三种方法进行动态储量的核算。
2.1 压降法
大牛地气田压力恢复试井资料较为丰富,通过地质与测井解释结
果可得到气层有效厚度、孔隙度与含气饱合度等资料,计算得到单
井控制地质储量2。
定容封闭气藏压降法计算动储量的公式为:
在以累计气产量为x轴,以pe/ze为y轴的直角坐标上,该式是
斜率为b、截距为a的直线方程。设pe=0时可得到动态储量gp=a/b。
这种方法的优势明显,对天然气生产流动状态没有要求,测得的
当前地层压力点越多,计算的储量越精确。
压恢测试数据资料,可运用pansystem软件得到平均地层压力、
边界距离等参数,在累计气产量与视地层压力所建立的坐标图上,
其线性相关性达到0.97。
运用这一软件,首先进行blasingame分析,利用实际上产量和
压力的关系曲线,去拟合理论模板曲线,从而在模板中读取到相应
的地层渗透率k、裂缝半长xf、控制面积area、计算出原始储量
ogip,若填写了废弃压力pab,则自动计算出最终采收率rf、可采
储量eur。
然后运用f. a . s . t r t s软件用从blasingame分析得到的
相关参数,绘制理论的压力产量相关曲线,去拟合实际的压力产量
曲线。若拟合效果不好,则回到blasingame分析重新调整后再进
行拟合。直到blasingame分析的曲线拟合和历史曲线的拟合都较
吻合,得到的结果才可靠。通过f.a.s.t rta分析的s18井盒3段
动态储量为0.3591(108m3)。4 三种方法评价
压降法原理简单,对于低渗地层的气井误差小,数据比较可靠。
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对正常生产的气井频繁的关井压恢测试。
流压法对于一些能够稳定生产的气井,在稳定生产期间测到3个
流压值,就可核算储量。但该法在实际生产当中实现比较困难,相
对压降法误差大。在不能用压降法核算的情况下,流压法可以作为
参考。
f.a.s.t法只要生产井井底流压或井口套压与气产量符合函数关
系,但该法利用曲线拟合存在多解性。
压降法结果较准确,流压法、f.a.s.t rta软件法相对适用性好。
大牛地气田单井动态储量可以尽量利用多种方法计算,然后相互对
比、综合考虑,得到较合理的结果。
5 采收率计算
通常计算动态储量采收率的方法是以气藏原始视地层压力
(pi/zi)和废弃视地层压力(pa/za)来计算的。地层压力反映的
是气藏中可流动天然气的动态储量,故所计算的采收率对应的是可
渗透的天然气地质储量即动态储量。
气藏动态储量采收率计算公式为:
图4 s18井定产量稳产期预测图
两者结果接近,差别在于节点分析软件以理论模型计算,而
topaze软件利用实际的生产压力、产量关系拟合建立模型外推。理
论上topaze软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但节点分析软件对套压异常
的井也可进行预测。
7 结论
(1)大牛地气田气藏类型为常温常压定容封闭,弹性气驱,无
边低水岩性圈闭。这一地质特征确定了气田动态储量核算方法为以
压降法为主导的核算方法。
(2)在利用压降法、流压法、f.a.s.t rta软件法核算单井动态
储量的基础上,再利用节点分析、topaze软件预测在当前预配产、
井口废弃压力等条件下的稳产期,评价各井配产是否合理,确定合
理的配产量。
(3)大牛地气田无法划分以构造、圈闭为单位的开发井区,目
前难以展开对气藏的动态储量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 郝蜀民 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实
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 杨川东,主编.采气工程.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 张百灵,邬云龙.川西致密砂岩气田采输技术
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小龙,男(1976-1),江苏如皋人,工程师,本科学历,研究
方向:石油地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