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城郊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城郊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城郊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 要】 文章阐释了发展城郊经济的重要意义和作
用,分析了当前城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城郊
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抓好旧村改造;
着力推进城郊村(居)综合配套改革;着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
力就业;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关键词】 城郊经济;旧村改造;新型农民
城郊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特殊地域,城郊经济就是
这一特殊地域内各经济部门及其经济活动的总和。城郊经济
是介于城乡之间,既有城市经济的某些特征,又没有脱离农
村经济范畴的特殊类型的经济,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发展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发展城郊经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发展城郊经济是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
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去
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必须致力解决城乡对立的二元经
济社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经济能够很好地突破这一瓶颈。
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城郊往往成为中心城市对外辐射的最
佳区域。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郊区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成为
这一理论的最好诠释。城郊经济的引入,打破了“条块分割”、
“城乡分离”的封闭状态,由区域封闭经济向开放型转变,
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合与合作。
2、发展城郊经济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的推进,都需要转移农村
剩余劳动力。例如,烟台市农业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的60%
多,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每
年需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
可能都集中到中心城市,必须坚持“就地转移”、“就地消化”
为主的路径。城郊经济,既不完全脱离农业,又主要依托中
心城市和工业,因此发展城郊经济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最佳
途径。
3、发展城郊经济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按照城市经济成长的规律,中心城市将首先成为区域经
济发展的增长极,增长极的优先发展及辐射作用,可以带动
周边地区的发展。一方面为中心城市的配套服务及配套生产
将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中心城市的生产成本的逐渐
升高,经济将逐步向周边转移。由于地处中心城市郊区,城
郊经济在发展中还具有更多优势,如交通便利,商品流通快
捷;有地域广阔的野外空间;流动人口多,公众消费量大;信息
传递迅速,便于开拓和抢占有利市场;便于农业高科技人才与
技术的对接以及农业经济资本的注入,使得城郊经济发展成
为继中心城市发展之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当前城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发展思路陈旧
在城郊区,部分干部群众的观念落后,市场意识、竞争
意识不强,城市农业、高效农业、标准化农业的新观念还没
有全方位确立,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驾驭经济的本领还不够
强。有些镇、办事处和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自认为
即使没有大的发展,靠多年积累的老家底也能过上好日子,
谋求更快更大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2、土地运作方式单一,浪费严重
土地是城郊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本,运作得好,可以提供
继续投入和发展的资本,解决失地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解决得不好,土地资源浪费,失去发展的后劲,必将引发很
多矛盾。如一些地方农民的上访案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土地
问题引发的,失地村(居)民频频上访,甚至发生冲突。
3、规划滞后,定位不清
首先是城市、城郊一体化规划不到位。目前一些地方城
郊经济发展中,对郊区规划缺乏统一管理,与城市建设衔接
不够,独立发展,自主性、随意性较大。其次,产业发展规
划不到位。受眼前利益、比较利益影响,地方领导通常集中
精力抓园区建设,上工业项目,但忽视了对三次产业的统筹
考虑、协调发展。再次,综合规划不到位。只注重开发不注
重配套,只注重占地不注重布局,只注重发展不注重环境,
招商引资中的短期化问题严重。
4、村(居)综合配套改革进展缓慢,组织关系不顺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村(居)民民主意识、法制意
识、公平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而城郊居民区的基本
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却没有随之变化,从而显现出村
(居)基层组织构架不科学,村级管理模式不合理,集体资
产所有权虚化,群众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等突出问题。
5、市区体制不顺,政府职能弱化
一些地方城郊经济发展中体制性障碍明显,城区政府职
能残缺,功能弱化。在这些城乡结合部位,城乡二元结构的
矛盾与碰撞尤为突出。郊区农业户口在进城就业、子女入学、
当兵等具体的问题上仍受歧视。城区管理功能和管理权限都
相对较弱,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如交通、规划、电业、交警、
城管等部门上划。而一些棘手问题如下岗职工、濒临破产企
业、老干部的医疗保险等交由区里处理。由此,造成权责严
重不对等,因而一些重大问题就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加快城郊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1、着力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城郊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政府转变职能。各级党委和
政府要研究城郊经济发展规律,提高组织和领导城郊经济的
水平;要按照非均衡发展的规律,把城郊经济作为独特的经济
类型进行研究和实践。要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对城郊经济和
社会发展定期进行考核和排序,使城郊工作既有压力,又有
动力。要健全强化城区政府功能,赋予城郊更多的自主权,
促其快速发展。从城郊自身看,要善于用城市经济的理念谋
划和运作城郊经济的发展,增强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
意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城郊真正成
为新型工业园区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2、着力抓好旧村改造
发展城郊经济,必然涉及旧村改造。城郊村(居)在以
往是散落群居的形式,旧村改造就是要取消散居形式,加快
村(居)民向市民的转变。地方政府要鼓励城郊住宅向楼房
化发展,可以一村为单位,也可以多村为单位,建设大面积、
高水平的住宅小区,节省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3、着力推进城郊村(居)综合配套改革
以烟台市为例:除芝罘区于2001年全面实行了撤镇设
街和区划调整和“村改居”的行政体制改革外,其余四区都
是村、居并存。今后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按照单纯公
司制、集体公司制等形式推进村(居)综合配套改革。其间,
要注意把握好“四关”,即村(居)集体资产的清核、评估
和界定关;人员界定关;村(居)办公、福利、养老费用和年
收入的测算关以及公司发展定位关。
4、着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城郊区域,非农产业是扩大居民就业的主渠道。因此,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择适应新阶段城郊居民区经济发展
的产业,引导居民区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
提高发展水平。要继续鼓励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只
要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权益,都要加以鼓励,
以带动居民区居民的就业。
5、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要全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开展创业培训。以广大种养殖专
业户、村干部、企业领办者及返乡人员为重点,采取营造氛
围、经验介绍、培植典型等措施,激发城郊农民的创业热情。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培训,增强农民转移
就业的能力。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
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农村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提高城郊农民素质和文明水平。
【作者简介】
徐建华,女,山东烟台人,烟台市委党校政经教研室教
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