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2012年2月中旬刊 ・5l・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 张兰英章玉玲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80对母婴分为2组,均为母婴同室,观察组采取床旁护 理,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集中式护理。结果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护士满意度、母乳喂养技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 及母亲角色适应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促进产妇及家 属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育儿技能,为出院后产妇自我保健及科学育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产科护理;母婴床旁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2)02—0051—02 随着科学服务模式的发展与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发 展中的产科护理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要求护 士为孕产妇及家属提供维持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 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传授有关母婴保健、育婴知识和技能,协 助父母尽快适应角色。母婴床旁护理,强调了以人为本、以家庭 为中心的母婴护理服务理念,是一种新型的产科护理模式…。 本院从2011年4月~2011年6月,开展母婴床旁护理以来,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1年3月本院产科病房 分娩的180对母婴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一2011年6月分娩 的200对母婴为观察组。2组均为初产妇,无严重精神障碍和 躯体疾病,均知情同意实施母婴同室,2组产妇文化程度、经济 状况、婴儿性别、分娩方式、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1.2.1.1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即由责任护士实行 “一对一”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将新生儿沐浴、抚触、换尿片、臀 部处理、预防接种等操作均安排在产妇床旁进行。护士边操作 边讲解,产妇与家属共同参与。指导产妇乳房护理,母乳喂养方 法及技巧,示范并指导产妇新生儿沐浴及抚触、换尿片等。讲解 有关产褥期母婴注意事项、常见症状的处理、新生儿常见生理现 象及其处理方法,产妇产后营养、活动、产后复查及避孕。新生 儿预防接种时问等有关知识。每天进行1次床旁护理,时间约 为30 min左右。 1.2.1.2对照组实施传统的集中式护理模式,即每日由护士 将新生儿抱到专设的婴儿沐浴间进行脐带消毒、新生儿抚触、沐 浴,预防接种集中在治疗室进行,健康教育采取集体讲解的方法, 由责任护士将产妇集中到大病房集体讲解,宣教内容同观察组。 1.2.2 评估方法 采用产科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和健康 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表,在产妇出院前进行调查,共发调查表380 份,均当场收回。新生儿护理技能(沐浴、抚触、臀部护理等)出 工作单位:726300 商南 陕西省商南县医院 收稿日期:2011—10—09 院前让产妇操作一次,由1名固定母婴专科护士根据操作考核 评分表评价,将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2组产妇及家属对护士满意度、新生儿护理技能及健康教 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表1)。 表1 2组效果评价比较例(%) 

3讨论 3.1 母婴床旁护理可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母婴床旁护 理,使护士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多年来,传统产科护理采 取产前、产时、产后分段服务,母亲和婴儿被认为是分开的服务 对象,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处理、治疗等实施母婴分离,这种 分段、分离的传统服务模式导致护患沟通隔阂,护理连续性中 断,不能充分体现整体化护理,淡化了人性化服务 J。现今,人 们对健康服务有了新的需求,希望拥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 监护权、隐私权等,实施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婴儿不需要离开母 亲,充分尊重产妇及家属的多种权利,产妇和家属非常乐于接 受,通过护士的指导帮助,增加了护患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 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产妇 的信任和赞扬,大大提高了产妇对护士的满意度 。 3.2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产妇和家属掌握育儿技能和健康教 育知识母婴床旁护理,责任护士通过示范、讲解、指导、现场操 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 性,掌握了自我护理和育儿技能。通过阶段地、有计划地实施健 康教育,还可避免一次性向产妇宣传过多,能使产妇较为轻松地 逐步掌握健康教育内容,提高产后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传 统的母婴护理模式,采取对产妇集体教育的模式,不与实际操作 联系,使产妇和家属难于掌握要点,效果不佳。

 ・52・ TODAY NURSE,Febma ̄,2012,No.2 会阴伤口应用电磁波治疗器理疗的效果观察 彭玉珍邓艳霞 摘要 目的探讨对会阴侧切伤口进行电磁波治疗器理疗的疗效..方法将180例产科会阴侧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 实验组会阴侧切48 h后采用电磁波治疗器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2组会阴切开伤口愈合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 伤口愈合情况及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P<0.O1),差异有统计学意叉。结论电磁渡治疗器照射会阴伤口可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关键词:会阴切开术;电磁波治疗器;理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11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2)02—0052—02 临床上,初产妇需助产暂;会阴休较长或r 韧,有严重撕裂 Ii『能者;为缩短第二产程者;预防早产儿 会lj月阻力引起颅内¨; 【6L者等情况均须行会阴切丌术。会阴切开术在产科应用卜分广 泛,是最常用的产科手术,常用术式有会阴侧切开和会阴『F 切 开2种…。但临床中常常出现切口愈合 良等情况, 影响 产妇的生活质量,增加产妇的痛苦。笔者于2010年6门至2010 年10月对90例会阴切"患者应j1月电磁波治疗器照射治疗,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股资料 180例患者均为健康产妇,无营养不良及其它妊娠合并疗, 年龄20~35岁,均行会阴侧切术,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币¨埘 照组各90例,2组年龄、产次、产程、会阴条什、胎儿体质 、会 阴缝合时间、产后出血景等荩线资料比较(P>0.05),芹J融l"兀统 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术后常规应用抗生 素,嘱产妇右侧卧位,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会阴护垫, 工作单位:417700双峰 湖南省双峰县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1—10—09 3.3 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产妇身心康复,尽快适应母亲角色转变 母婴床旁护理,让产妇能亲自参与新生儿护理及自我护 ,在 护理过程中体验到作为母亲的幸福和责任感,解除r产妇的焦虑情 绪,并能很快与新生儿互动,建立感情,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 , 使其f扫关注自我转变为照顾新生儿,促进了母亲角色的转变。 3.4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增强了护t钻研业务知识的积极性 护理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具有丰富伞面的陕学理论知 识,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更好地为产妇 及家属服务,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提升门身素质,以满 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4小结 实施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强调r以人为本和以家庭为【11心 的母婴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促进_『母婴健康,提高了产科护理工 作质蹙,提升丁护士职业形象,拉近了护患距离,融洽J,护患关 每天会l5』J冲洗2次,加强营养,注意个人 生。实验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于术后48 h开始应用电磁波治疗器照射治疗,1~2 次/d,20 min/次,连续3 d。治疗时注意用屏风遮挡,保护患者 的隐私,同时加强巡视,防止灼伤。 1.2.2评价指标:2组患者均以产后5 d会阴伤口拆线后愈合 情况及伤口疼痛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拆线后伤口皮肤与正常周 围组织无异,局部无红肿无硬结,切口处无瘢痕为伤口愈合良 好,反之则为愈合不良。伤口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定法,即采用 1~10号数字,0~3号为轻度疼痛,4~6号为中度疼痛,7~1O 号为再度疼痛 。轻度疼痛为疗效好,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归 人疗效欠佳。 1.2.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 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伤口愈合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2组伤口愈合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局部红肿局部硬结切口瘢痕形成愈合良好 注:x =14.44,P<O.01。 2.2 2组伤口疼痛程度比较见表2。 系,提高了产妇对产科护理工作的认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 良好,值得进一・步推J 。 参考文献 1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 [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 2余康民.产科新模式一一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M].北 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3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 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4 李广隽.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6):2791~2793. 5 刘艳.健康教育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 版),2009,12:79~81. (本文编辑:张丽娣)

相关主题